口述历史·王火②|烽火年代:旁听审判 记录南京大屠杀

口述历史·王火②|烽火年代:旁听审判 记录南京大屠杀

封面新闻 日韩女星 2018-07-31 16:08:28 519

/名家档案/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苏南通如东。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年后,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1950年,王火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


1961年被调往山东支援老区,在山东做过十几年中学校长等工作。曾任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


王火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霹雳三年》、《外国八路》、《东方阴影》、《禅悟》、《流萤传奇》、《雪祭》、《王冠之谜》。电影文学剧本《平鹰坟》等。1997年,其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王火被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授予“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2014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了“王火文库”。


“我当年的职业理想并不是当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萧乾、‘大兵记者’恩尼·派尔那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公平正义鼓与呼。”




在王火珍藏的剪报册中可以看到,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用“王火”、“王洪溥”,“王公亮”等多个名字,在报纸上发表过众多精彩的新闻特稿,王火这个笔名,也是他自己起的。


源自高尔基的一句话,“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他喜欢这个“火”字,“觉得这个‘火’’字又简单又是红颜色的,红颜色的又可以烧毁旧世界。就取名为王火。我觉得这个笔名好。”


王火与萧乾


1944年,王火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复旦读书期间,著名战地记者、翻译家萧乾是王火的老师。提到萧乾,王火的语气充满崇敬,“萧乾先生教了我两年,他讲授英文新闻写作。他曾作为随军战地记者,亲历过诺曼底登陆等重大国际事件,他是真正的大记者。”王火说,他从恩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萧乾曾说,一般的新闻,生命力总是很短暂,优秀的记者要努力将原本只具有短期生命力的新闻,变成价值持久的历史记录。这些都让王火受益匪浅。“我当年的职业理想并不是当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萧乾、“大兵记者”恩尼·派尔那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公平正义鼓与呼。”


1946年,还在读大三的王火作为特派记者,同时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写稿。《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换车误点旅客饱受辛苦,沿路碉堡使人触目惊心》等通讯、特写不断见诸报端,还是大学生的他,渐渐向一名优秀、成熟的新闻记者靠近。


王火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新闻报道


“当时还有读者写信到复旦大学,称我为‘教授’,其实当时我大学还未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王火还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新闻记者之一,当时,他率先采访报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军刺了37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等。


1946年2月,王火奉命前往南京采访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审判现场。那天,有不少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出庭作证,“一位满脸刀伤的少妇,用围巾半遮着自己的脸,在丈夫的陪同下走进法庭,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作证,她就是李秀英。”王火说,“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站出来。李秀英能主动出庭作证,引起了我的注意。


庭后,我主动约访李秀英。”随后,王火在上海的《大公报》和重庆的《时事新报》上,以笔名“王公亮”发表了长篇通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报道了李秀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幸遭遇,轰动一时。


王火报道的南京大屠杀稿件剪报


几十年后,王火在四川听说李秀英仍健在,还托自己在南京工作的侄儿去医院探望,引来南京媒体的热烈关注。


正是因为有这些亲身经历,王火才写出了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抗战三部曲,其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里塑造的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宁死不屈的妇女形象庄嫂,其原型就是李秀英。


王火报道的南京大屠杀稿件剪报


时隔多年,提到李秀英这个人物,王火依然充满敬佩。


“她是个了不起的女英雄,当时我是第一个采访她的报道她的。我采访她的时候她就象《夜半歌声》里的那个脸。日本人要侮辱她,她同日本人搏斗,被刺了三十几刀,脸上拿刀削的,她还怀着七个月的孕。她的父亲会武术她也会武术,她还夺日本人的刀。这么一位女性宁可死也不被侮辱,你说南京人民不反抗,据我所采访的这些人,就是说南京人、中国人民绝对不是孬种的。”


1948年,王火从复旦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1949年,王火获得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的全额奖学金。但他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当时我觉得,世界从此进入和平时期,不会出现大的战争,成为战地记者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新中国即将成立,我想要留下来与大家一起见证、一起建设新中国,我不愿错过这么一个机会。”


王火清晰地记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我正在上海市总工会三楼的文教部办公室里与几个同志一起收听实况广播,当大家听到毛主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音时,心中的激动难以用言语表达。”


下期预告:

王火的《九十回眸——中国现当代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一书,他与夫人凌起凤的爱情故事情满于纸,缠绵热烈,读来荡气回肠。


下期,我们将倾听王火讲述与夫人凌起凤的往事。虽然凌起凤已经去世8年,如今谈到去世的爱人,王火老先生依然难抑激动。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靖 摄影 朱建国

编辑  谢丽娟 实习编辑 邱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