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生的英年早逝是非常不幸的,但他莫大的幸运又在于,大量的遗作不断得被发表,那些有可能永远会被埋没的作品,大部分都能够重见天日。
说起张雨生的遗作,迄今为止总共发过三张实体专辑。虽然专辑数量不多,但歌曲数量却是多的惊人。单是一张《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就聚集了两三百首作品。
英年早逝的音乐人有很多,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很多人取得成就比张雨生还要大得多。可为什么他们的遗作就不如张雨生那么顺利地发表呢?
在这里,我并不想说明张雨生比他们都牛。那既不是事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张雨生的“新作”能够不断诞生,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必然?
有人说,是丰华公司念旧情,是杨培安、K哥、KOJI等人的大力支持,才能使那么多作品重见天日。
这的确是个原因,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主要原因。
很多早逝的歌手都有着较好的人缘,如果是他们出遗作的话。我相信也一定会有人去做杨培安、K哥、KOJI他们类似的工作。
也有人说,是版权问题。张雨生的遗作没有太多版权上的纠纷,只要张家同意,公司就可以出版。
这也是原因之一,但也并非是最重要的原因。
接下来,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说得不一定全对,但也不会全无道理。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张雨生作品的完整性和他的职业态度。
我听过其他一些歌手的demo,有黄家驹的,有张国荣的。
尤其是张国荣的“红”的demo,由他沙哑的低音缓缓哼唱,配合着钢琴声,真是非常有感觉。可以说,那是一首质量非常高的demo。也是张国荣所有作品里,我最喜欢的。
可这首曲子最少还缺一样东西,就是歌词。这首歌的旋律很简单,后来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品质,除了编曲精致以外,就是林夕创作的歌词的功劳了。
你试想一下,如果这首曲子张国荣生前没有发表,那它还有机会再发表吗?难道公司只准备给听众们听一首哼唱的录音纪实?对于公司和听众来说,这未免也太奢侈了。
可是张雨生的demo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他的遗作大部分都几乎是成品的歌,有些听上去虽然不够完整,但毕竟词曲唱俱全。大家听到的是一首歌,而不是哼唱的旋律。
我最欣赏张雨生的一点,就是他的职业态度。在作品面前,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小心翼翼地去雕琢自己的作品。
人们常说刘德华是影坛的“劳模”,那乐坛的“劳模”我觉得就应该是张雨生。
当然,我并不是说张雨生比张国荣更优秀。张国荣在乐坛和影坛的敬业态度是非常出名的,他的成就大家也有目共睹。很多人都认为,张国荣之后香港再无巨星。
事实上,他们两个在音乐上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也就不具备可比性。
张国荣是歌手,作曲是他的兼职;而张雨生不仅是歌手,更是创作者,也是音乐制作人。他对于自己的作品需要百分百的hold住。
再加上张雨生是乐坛出了名的多面手。他的词曲唱都非常出色,也就更有能力提升自己作品的完整性了。
他的那些demo,即使是较短的,也很少有一件乐器伴奏的情况。大多都是以乐队的形式来录制,甚至有些还用到了交响乐团。
如果我有机会在梦里见到他,就会问一句:“只是demo而已,你至于那么用心吗?”他可能会狡黠地一笑,说:“我当初要是不用心,你们可能就听不到这些歌了。”
是哦。我在听《雨生欢禧城》、《如燕》、《雨后星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感谢丰华公司的仁义。然而,如果没有张雨生当年的努力和他的职业态度,我们依然是听不到这些歌的。
所以我们感谢的对象,是不是也应该包括张雨生本人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