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继的浙江大学敦煌学学人群像③

薪火相继的浙江大学敦煌学学人群像③

浙大档案馆 内地男星 2019-01-27 22:10:03 764

  点击上方“浙大档案馆”关注我们!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藏经洞古写本文献及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文明提供了数量及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敦煌学从此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20世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大放异彩。浙江与敦煌虽相隔迢迢万里,敦煌学研究却在浙江大学薪火相继,绵延不断。它是浙大人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学科,凝聚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思想与智慧。在浙江大学,这门内涵广阔的学科既充满了学术魅力,又不乏研究活力,经过新一代研究者的探索和创新,开拓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领域,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独树一帜的敦煌学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的敦煌学研究薪火相传。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三位前辈不仅自己在学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渊源、根基扎实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前辈学者的培养和熏陶下,新一批的敦煌学研究专家在学术界有了相当大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浙江大学在敦煌语言文字研究和敦煌文献校理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敦煌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如张涌泉的敦煌俗字研究,黄征、方一新、颜洽茂的敦煌俗语词、佛经语词研究、卢向前的敦煌文书研究,张金泉、许建平的敦煌音义文献研究,都处在国内外研究的前列,受到学术界较高的评价。

1994年5月,杭州大学成立敦煌学研究中心。

       1994年,杭州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社科院所第一个敦煌学研究中心。同年,由蒋礼鸿先生与其5位弟子(黄征、张涌泉、俞忠鑫、方一新、颜洽茂)编辑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共36.3万字,收条目1526个,总括了敦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97年,黄征、张涌泉先生完成了《敦煌变文校注》(1997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作为郭在贻先生生前制定的“敦煌学三书”的第二种。1996年,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原杭州大学的敦煌学著作获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1998年,在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浙江大学的敦煌学著作又获一等奖一项。

黄征、张涌泉合著的《敦煌变文校注》荣获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8年新浙江大学的成立为我校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1999年7月,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在敦煌语言文字、敦煌文献学、敦煌艺术等研究领域的优势,配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浙江大学在原杭州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着重进行敦煌语言文字、敦煌文献、敦煌艺术三个方向的研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敦煌学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尤其是敦煌语言文字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外前列。1999年9月,在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颁奖大会、第四届国家图书奖颁奖大会和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颁奖大会上,浙大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教师三次出现在领奖台上。

2010 年4 月10 日至12日,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的“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杭州隆重召开。

    张涌泉——我国首位敦煌学博士    

       张涌泉,1956年生,浙江义乌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9月考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后留该所任教,开始从事敦煌文献整理与俗字研究。

张涌泉教授

       所谓“俗字”,是指我国汉字史上各时期区别于正字的一种通俗字体。俗字在敦煌文书中俯拾皆是,且字面生涩,难以辨认,而当时的敦煌俗字研究几乎为零,这给敦煌文书的整理校勘带来很大的困难。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张涌泉就与郭在贻合作或独立以敦煌俗字研究为中心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1989年郭在贻先生的英年早逝,令张涌泉深感悲痛,更坚定了深入俗字研究的决心。1992年9月他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投身于敦煌俗文学研究专家项楚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敦煌俗字研究的拓荒工作。1994年10月他提前完成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

1999年,张涌泉(中)与项楚教授(右)、裘锡圭教授(左)在一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涌泉日夜伏案,勤耕不辍。1995年他的博士论文《敦煌俗字研究》出版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被誉为“是一部规模宏大、新意迭出的学术著作”,是“俗字方面的拓荒性著作”。《人民日报》海外版更是载文称:《敦煌俗字研究》“填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敦煌俗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他数年如一日,勤勉治学,著述宏富。其代表作还有《汉语俗字研究》、《汉语俗字丛考》、《旧学新知》等,均获得学术界很高的评价。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博士后研究,又成为我国第一个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的博士后。2014年,张涌泉被评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涌泉所著《敦煌俗字研究》获1998年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多媒体与智能技术再现敦煌艺术    

       2003年,以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为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利用多媒体与智能集成技术进行敦煌文献艺术的保护和复原研究”,历经4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潘云鹤院士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教授主编的《敦煌·真实与虚拟》一书,这是一部将真实敦煌的艺术性和虚拟敦煌的科学性完美结合起来的高水平科学著作,代表了最新图形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潘云鹤、樊锦诗主编的《敦煌·真实与虚拟》

       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永久性无损保存敦煌石窟极其壁画和彩塑信息提供新的手段,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将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有效的辅助工作环境,通过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集成,可探讨古老的壁画衰退演变的过程以及重现原貌;虚拟重建与图像检索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为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工作创造在洞窟现场无法提供的方便条件。正如潘云鹤院士在后记中所说:“本书既是该项目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研究成果的全面与综合反映”。

潘云鹤院士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运用虚拟漫游技术开发的虚拟敦煌石窟,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敦煌。敦煌洞窟的数码照片通过计算机拼接技术,做成了高质量的“虚拟洞窟”,使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可以在特殊技术下展现在洞窟现场难以看到的实景。同时,还可应用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创作具有敦煌风格的艺术作品。

台湾记者在放影室观看通过高科技制作的敦煌壁画的画面

       将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融入传统学科,为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研究敦煌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对保护和再现敦煌壁画艺术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使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摆脱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更为宽广的研究空间。把传统的敦煌学研究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使浙江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和方向发展,古老的敦煌文化定会重放异彩。

2014年11月,“原真记忆—浙大·敦煌”展在浙大开展。图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开幕式上致辞。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团队利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对敦煌文物进行高保真还原。图为科研团队复制还原的敦煌莫高窟第220号洞窟。

(已完结)


往期回顾:

薪火相继的浙江大学敦煌学学人群像①

薪火相继的浙江大学敦煌学学人群像②



本文转载自:

张卓群:《从“敦煌守护神”到我国第一位敦煌学博士——敦煌学研究浙江大学人才辈出》,载于浙江大学档案馆编:《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07年)。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