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专栏 | 田汉和田沁鑫的《狂飙》:戏本妄语,他们却认真

小言专栏 | 田汉和田沁鑫的《狂飙》:戏本妄语,他们却认真

CCTV文化十分 内地女星 2018-02-12 21:01:09 1693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戏本妄语,他们却认真

昨日,话剧《狂飙》

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田沁鑫导演是当今中国话剧界的领军人物,她的很多话剧作品都堪称经典,比如《生死场》《青蛇》《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等等。


而话剧《狂飙》对田导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早在2001年的五一期间该剧就登上北京大学的舞台首演,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田沁鑫


该剧的男主人公是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全剧围绕田汉和他生命中四位女性的故事展开。


2001年首演时,田汉的扮演者是当时的“当红小生”辛柏青,四位女性的演员是当时年轻新锐、今天都已成名成腕儿的著名演员袁泉、朱媛媛、小陶虹、师春玲。

2001版《狂飙》剧组(从前至后,从左至右)

袁泉、田沁鑫、师春玲、陶虹、朱媛媛、辛柏青


2017年,田导把这部话剧再次搬上舞台,除了田汉的扮演者是青年演员金世佳(他以电视剧《爱情公寓》的陆展博一角为大家所熟悉),其他演员几乎都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在校学生。


新版狂飙也是导演田沁鑫与校园合作的一次尝试,更是这些在校学生们走出校园,锤炼演技,接触观众的新体验。去年《狂飙》的演出票房依然大火,好评也是不少,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时隔16年的话剧作品依然这么受欢迎呢?


电影式话剧——创新是田导的初心


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行稳最能致远,一招一式铺展开了比剑走偏锋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你看,近些年斯皮尔伯格的作品非常“学院派”,功底深厚,叙事扎实,选角儿慎重,他的作品也总能给人思考启发。


然而,他这些年的电影诸如《战马》《林肯》《间谍之桥》都很出色,可看完后你却很难激动起来。

电影《战马》


另一类艺术家,他们有不竭的创新动力,他们始终行走在时代前沿,他们或许没有引领行业的野心,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候甚至步子迈得很大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每拍一部电影都恨不得让观众跳起来给他鼓掌,每一部作品就能让业界讨论(甚至膜拜)很多年。

 

田沁鑫导演无疑是后者。

电影《泰坦尼克号》


探班采访的时候正是话剧《狂飙》在北京第二轮演出的首演,又因为当天的装台出现了小故障,演员们的排练耽误了三个钟头。


时间一下变得特别紧张,田导既要抓紧时间指导演员们和灯光、舞美的配合,还要接受我们的采访,所以我们忍痛取消了原本设计的请田导带着我们在舞台上介绍舞美装置的计划。


好在,田导全程都特别和蔼,甚至爽快地说:你们采访吧,我尽力配合。


话剧《狂飙》彩排片段


我在采访前看了一眼报时,暗想一定要抓紧访谈时间。结果聊开了后田导让副导演代为指挥台上演员的排练,也并没有显出着急和不耐烦,于是我赶紧多问了几个问题,估摸着采访超时5分钟还多了,我还是赶紧结束了提问,再次感谢田导,走向下一个探班地点。


这时候充分体会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跟大导演聊天儿,时间再长都不够用啊!好在,我问出了最想问的问题:

《狂飙》在2001年首演,非常成功,2017年和今年的复排演出,却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叙事结构和剧本上都进行了重大调整。


如果复排演出就是原原本本地把老版再演一遍,一定会唤起不少观众的青春记忆和情怀,而只要创新就一定会有风险,您为什么要冒险呢?

田导坦言,她其实一直在探寻用新的技术来帮助舞台剧表达。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命正好能够为观众扩展观影的视野。


这种“半电影化”的技术就是为了让观众更多角度、更全方位地看演员、看故事,话剧虽然表现的是狂飙突进的时代,但是借助新技术能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时代气息,甚至让观众有一种感觉:我们和演员们一起在行走在1930年代,一起呼吸在1930年代

2017版话剧《狂飙》剧照


在看完金世佳领衔主演的《狂飙》后,我又找来视频版辛柏青领衔主演的《狂飙》看了一遍,两相对比,真有一种新舞台全方位升级、无比高大上的感受。更能体会到田导对新技术的运用几乎是用到了极致,她对舞台语言的探索进入了一层新境界。


可对于大导演来说,创新毕竟是有风险的。但是田导温润憨厚的微笑中仿佛在传递一种外柔内刚的坚持:无论如何,创新影像表达,正是她的初心

2001版话剧《狂飙》剧照


新版演员仍需加油,更为田导的“执念”鼓掌


田导提到的这种“半电影化”的感受、“即时摄影”的手段,业界已经有“即时影像话剧”的专题研究,但这种技术毕竟还是新生技术,本身就在不断发展、不管更新。


对这种技术运用的范例之作当属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与英国戏剧导演凯蒂·米歇尔合作的戏剧《朱莉小姐》。主次两个表演区共时进行,戏剧表演与实时拍摄及呈现并存,6台摄像机配合着演员的走位不停变幻、时常挪动。


与《狂飙》相比,《朱莉小姐》中,6台摄像机不仅实时拍摄演员的面部表演,而且穿插不少演员身体、尤其是手部的镜头特写,这其实一方面用副语言的特写侧面表现剧中人的心理变化,同时也对演员是一种提醒:你毕竟是在话剧舞台上,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摄像机,不要忘记台下还坐着活生生的观众。

话剧《朱莉小姐》


新版《狂飙》演员们的表演就存在这个问题:舞台上摄像机的使用本意是弥补观众视线的局限,但是几位女主演体态语言都太拘谨了,表现力都放在了面部表情上,因为当摄像机对准她们时,你会发现这个人物的表情非常丰富,甚至有点儿多。


对比01版《狂飙》中,饰演小表妹的朱媛媛手抓羊角辫儿挽花的俏皮,饰演田汉第三任妻子的小陶虹在与丈夫争执时会似生气似撒娇地一跺脚,饰演田汉第四任妻子的袁泉在演讲讲课时因为享受到传递新知的喜悦而激动地在台上扬臂转圈,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细节却非常传神地塑造了人物,更饱满了整个人物的情绪。


毕竟舞台上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不能只突出平面二维的情态变化。

2001版话剧《狂飙》剧照


可能新版的主演金世佳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对现场的照顾和摄像机的应对明显更成熟,他的肢体动作也是比较自如的。但是,略显绵软。


尤其是田汉和第四任妻子安娥的故事段落,他呼叱不理解自己的学生尽管离开时愤怒喊道“走!你们走!”这本该是情绪愤懑的激烈表达,但金世佳的手臂上扬到45度就停下了,没有一个停顿的定势,然后又很随意地垂下。


金世佳的这种“力量感不足”还表现在他的吐字拖腔上。


台词中“腿疼”的“疼”字,本来应该是声母字头“t”用力,却变成了韵母”eng”一味的甩长音。“细雨寒风奔到门”一句,“门”字的声母“m”更是已经弱不可闻。

2017版话剧《狂飙》剧照


对比而言,辛柏青对田汉的诠释完全是入木三分,人物性格纤毫毕露。


剧中的田汉先生有一段著名的台词反复出现,反复呼应:

“小时候,我身体不太好。娘觉得孩子不好养,就叫我做了和尚。好像九岁那年,我去表妹家玩,看见她那双眼睛,在半黑的屋子里,晶亮亮,忽闪忽闪的……回家就跟娘说,我不干了,就这么着,就一步跨进了红尘。”

辛柏青的处理细腻之极:

“小时候,我身体不太好(遗憾地笑,身体不太好五个字语速明显加快)。娘觉得孩子不好养,就叫我做了和尚(微微两次摇头,和尚两个字时叹着气笑)。好像九岁那年,我去表妹家玩,看见她那双眼睛,在半黑的屋子里,晶亮亮,忽闪忽闪的……(’看见’一词后他一双眼睛瞪大了一下,省略号处辛柏青低下头摇了摇头,抬头时表情又从凝望的沉思变成笑意)”

叹为观止。

2001版话剧《狂飙》剧照


田导特别善于发现、打造优秀的年轻演员。比如辛柏青、袁泉、秦海璐、贾一平等都是通过田导的话剧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水平、锤炼了演技。也希望上海戏剧学院的这些年轻同学们能加倍努力,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在校的学生就能登上国家最顶级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真是羡煞人也呀!


多夸一句贾一平,可能部分观众不太熟悉他。他是话剧《北京法源寺》带给我最大的惊喜,甚至比李敖小说中谭嗣同的更符合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想象。


那股年轻刚锐的朝气,那种精研佛法的豁达,那份敢为天下先的担当,那副慨然赴死的从容。贾一平的笑容时而真诚、时而深沉,他的肢体舒展开阔,手持折扇的侃侃而谈又透出十足的书卷气。


记得看完《北京法源寺》后重看电视剧《走向共和》,我才发现当年看剧时印象深刻的满清年轻王爷铁良,正是时年二十四、五的贾一平扮演。


当时那场清朝立宪朝会上,小王爷铁良揭穿袁世凯虚伪面目、从长桌上跑过去殴打袁世凯的片段真是难忘至极。那股满清小王爷的初生牛犊气、那股混不吝的嚣张气都被贾一平演绎得恰如其分。

话剧《北京法源寺》贾一平饰谭嗣同


无论是《青蛇》还是《北京法源寺》,无论是《狂飙》还是《聆听弘一》,田导的作品始终都是“年轻的”


在我们的探班采访时,田导也数次提到了新版《狂飙》中的这些年轻演员。田导希望他们身上的青春活力能感染观众,他们的漂亮、他们的年轻能让大家回望自己的青春朝气,也回首上世纪初的风云际会。


的确,在那个年代,不少后来成名成家的大师都在他们人生中最青葱的时光里迸发出惊人的生命能量,创造出一大批影响至今的文化艺术作品。田导这些年也数次把目光投向彼时,比如她亲自撰写剧本的话剧《聆听弘一》,剧中人李叔同也是对中国话剧事业影响深远。

李叔同


有意思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本来是俗世的翩翩公子,却一步踏入了佛门;田汉先生小时候身体不好,就到了寺庙里做小和尚,可是后来却一头扎进花样的红尘。


他们每个人的缘法大异其趣,却又千丝万缕相联系。


戏是妄语,他却认真。


戏剧是李叔同的“执念”、是田汉的“执念”、也是田沁鑫的“执念”,他们为了这股执念,狂飙突进,始终竭力行走在时代前沿。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专栏 |《狂飙》给我们一点儿颜色看看

   独家专访田沁鑫 | 戏剧,是我在俗世的唯一念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