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八段锦】杨欣;宋乃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

【学术八段锦】杨欣;宋乃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地女星 2016-06-17 09:22:26 256

 

摘要:为了科学界定课业负担的内涵,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九省市7524名学生(小学、初中)、3836名家长和376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多视角分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课业负担成因、内容、结果等问题的若干认知,还原了课业负担概念的认知要素,最终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适应现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由考试评价与课业任务引发的压力体验,以及为此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该定义可以引导课业负担研究从“概念化”过渡到“操作化”,可将课业负担的内涵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课业负担定量研究奠定必要的概念基础。

 

要厘清课业负担这个复杂而又抽象的教育议题,首先要对课业负担进行概念分析; 然后分析课业负担的内涵,把握其本质特征; 最后将课业负担的本质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开发相应的测评工具,为今后的同类研究奠定基础。此举一方面可以丰富课业负担的研究视阈,逐步形成相关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课业负担数据,构建更具针对性、操作性与精确性的“减负”对策。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来看,要实现我国课业负担问题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首先要尝试建构其操作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学生课业负担的测评工具和常模,以及相应的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和督导管理办法,进而由各级教育部门和教研部门定期监测、督导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从而科学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通过对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三个具有共性的结论:

 第一,课业负担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考试竞争与成绩要求是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不少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或承担更多的压力,主要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非为了学习知识与提升素质。并且,为了在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某些学生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令人震惊的时间和精力,将学习变成了拼时间、拼体力的“负担”。因此,在把握课业负担过重的观察点与分析要素时,不能离开它的背景———由考试竞争引发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

 第二,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视角来看,课业负担是多数学生(并非全部) 的“烦恼”,其中主要涉及课业任务、成绩压力以及精力消耗三个概念范畴。这一结果表明,课业负担由客观任务与心理体验共同构成。课业负担的客观任务能够反映课业负担“轻重”的事实; 而课业负担的心理体验,则可以反映课业负担“好坏”的价值。鉴于此,未来要全面了解课业负担的内涵,除了考虑客观的课业任务,还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体验和精力消耗。

 第三,当课业负担处于过重状态时会给大多数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并且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存在个体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课业负担过重可能让多数学生睡不好、没时间做喜欢的事、眼睛难受、窄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但仍有少数学生并不会受到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研究者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课业负担过重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这也是当前人们对课业负担的主流看法; 另一方面,要关注少数学生适应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从而构建完整的课业负担内涵。

 基于上述三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课业负担操作性定义是: 学生在适应现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由考试评价与课业任务引发的压力体验,以及为此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要素: 背景(成因) 、内容(教育要素与心理要素) 、结果(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定义涉及的教育要素可以直接测量和计算,而其中涉及的心理要素则需要考虑某些观测变量或者间接要素。

 由调查结果可知,当学生课业负担处于较重水平时,他们的厌学倾向强、睡眠不足、视力状况变差、更少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社会实践也更少,而且即便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无法得到提高。而课业负担过重可能的非消极结果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期间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接触学习( 在此无法判定这种学习是否有效) ; 而且学生也更难有时间与精力接触“青少年危险行为”,如旷课、吸烟酗酒、接触毒品、参与赌博、暴力行为等(这里只纯粹考虑接触危险行为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与个体差异,并且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家长也提出过类似观点,限于文章篇幅,此外不能展开论述) ; 再者通过繁复的、高难度的、长时间的考试训练,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与心态都会得到提升(
这种能力在某些时间与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并非万能)。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鉴于课业负担问题的复杂性,本研究构建的课业负担测评操作性定义还需完善。下一步要解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视野下的课业负担内涵,有必要细化课业负担的观测点和评价要素。同时,课业负担测评的操作性定义不能绝对等同于课业负担内涵,而且只能作为课业负担问题研究的依据之一,而非全部。未来要准确把握课业负担问题的具体内涵,需要在课业负担操作性定义的框架和方向指引下,在具体教育情景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验研究与个案追踪调查,以获取更为细致和全面的信息; 同时,需要采取不同研究方法交互验证已有的假设与结论。


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原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西南师范大学校长。目前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育、教育统计等研究。

“学术八段锦”均系原文摘录。原文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2期“调查报告”栏目,第52-61页。原文地址:

http://xbjk.ecnu.edu.cn/CN/abstract/abstract8954.shtml

学术八段锦︱延伸阅读

【学术八段锦】徐小洲: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

【学术八段锦】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微信ID:ECNU_xbjk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