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了,第一个中国人拿到这个神秘设计大奖!

50 年了,第一个中国人拿到这个神秘设计大奖!

外滩TheBund 欧美女星 2017-09-14 11:46:55 997

这个神秘大奖

50年来只颁给过13个人

而上一次获奖的亚洲人是安藤忠雄

中国设计,再次获得世界肯定



前晚,张轲获得了2017年的阿尔瓦·阿尔托奖。


得知他获奖后,中国整个设计圈都很激动,“坦白讲,中国建筑师离普利兹克奖最近的是张轲,没有之一”、“这个奖很牛,张轲是真牛啊。”


这个神秘的大奖到底厉害在哪里?


阿尔瓦·阿尔托奖今年50岁,共颁给过13个人,被称为“普利兹克风向标”。此前获奖的唯一一个亚洲人,是安藤忠雄。




张轲是大家口中的学霸,清华建筑本硕、哈佛建筑博士。


然而,他却放弃美国各大建筑所的高薪,回国创业。不走商业路线,做的是最简单朴素的公共建筑。



评委对他的评价是,“张轲在细节和技艺方面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理解,即使他面对的建造环境极具挑战性——在偏远的村落中,当地社区甚少接触到当代科技。


评委更表示,“他对社区的理解都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从材料到功能都保持了一致性。”


“做建筑有点像写小说”



张轲,王昀,张雷,华黎 / 图来自《外滩画报》


4年前,张珂曾接受过外滩采访。对于“中国特色”西藏码头,他说:


“国外的评论家、建筑界,急切地想看到他们能认出来的中国元素,但那也局限于他们能看得懂的中国性。如果中国建筑师要迎合他们的观点,那么就真的‘被中国化’了。”


如今,他确实用自己的风格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认可。


西藏娘欧码头


近年来,张轲在西藏做了很多项目。事实上,很少有建筑师敢在如此敏感的地区做项目,很容易外界与当地人两边不讨好。


“给别人做更容易搞砸,还不如让自己试试。”


在西藏的项目上,张轲尽量避免诸如宗教、民族特色等具象化的符号,以当代建筑的形态与西藏当地文化进行沟通。既不在环境中突兀,也不对当地文化谄媚。


娘欧码头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坡道辗转处形成了一个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不仅仅是流线间的过渡,当你暸望山野时也会有不一样的景致。


娘欧河游客中心




诺华上海园区5号楼



微胡同


“微胡同”是张轲的“标准营造”团队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打破了传统胡同空间的局限。


北京 


微杂院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是张轲带领的“标准营造”团队继“微胡同”之后,再一次探讨杂院共生”新模式。



如何与居民“共生”、“成长”,是“微杂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考虑到加建部分腾退后可能会被再次占用,现存的违章建筑被重新设计。而违建空间则还原为公共空间。



初期时,“微杂院”聘用了本地居民担任门卫。二期则打算建造公共浴室,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



“微杂院”目前已有建成的项目包括儿童图书馆与艺术空间。据了解,项目将用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项目。



上述的作品无论是风格还是外形,都不太主流。

这是张珂特意要在创作中,保有自己最大的主动权。“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客户太把自己当回事,缺乏对设计的这项工作的尊敬。”


而对于张轲来说,建筑的魅力在于不断从虚构到现实。他认为,“建筑得想象一个空间,就和写小说虚构一个角色一样。”


所以他把工作室取名为“标准营造”,也是表达不随波逐流,不受标签束缚的个性。


标准营造团队


张轲的建筑事务所位于中科院仪器厂的红砖大厂房里,毗邻各大高等学府。公司里有50%的员工是外籍人士。


而他的建筑理念中有3个“不感兴趣”又正好呼应了事务所的名字:对追随风格流派不感兴趣,对任何国外嫁接到中国的东西不感兴趣,对在国际上卖弄中国文化不感兴趣。


工作室



北二环的一个500多平米的破旧修车厂,被有着胡同情结的张轲改成了工作室。



办公室全用混凝土构筑,内部采用寻常的自流平、抹灰,所以造价非常便宜。


除了卫生间和储藏室,所有的门都给取消了,空调、灯具、暖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外墙用的全是灰砖,透露着胡同的情结。最有趣的是庭院里的30多棵树也是自己亲手挑选种植的。





清华建筑系难考,才做了建筑师



近年来,张轲做的基本上都是诸如渡船码头、接待站等功能简单朴素的公共建筑,不太商业。


从张轲的很多经历来看,他是个很自我、执拗的人。



1970年出生的张轲本来喜欢物理,但因为清华建筑系是最难的,一个省才招一个,就去考了。


8年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的张轲成了该系第一个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哈佛毕业后,张轲在美国各大建筑事务所工作过。后来想自己开建筑事务所,便从纽约世贸大厦搬回北京。


他说道,“在美国,建筑师是一个30岁已死,80岁才埋的职业,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结果。中国有太多的未知,这才是有趣的地方。”



张轲回国了,却并不喜欢做中国特色,反而有点反感当今泛滥的“中国元素”、“中国风”。


他曾为著名家具品牌Moroso设计了一把椅子,当时对方希望他能做出“中国特色”。


但张轲偏不愿意,“我就是不想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你们想看见龙,我就偏不让你看见,所以这椅子就叫‘藏龙”。



对待客户,他也很执拗,要求极为苛刻。


一般与对方聊上几句话就能看出是不是对的人。对于自己不想接的项目,哪怕业主出再多的钱,也会毫不犹豫地让其“滚蛋”。


张轲谈起参加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工作室的感受。“他已经去世几十年,但工作室里的摆设就好像他只是出去吃个饭,维护得很好。在中国,一旦建筑完工了,他们就觉得是他自己的东西,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也许正是因为执拗的个性,让张轲这么年轻就获得了这项国际建筑大奖。



阿尔瓦·阿尔托奖有多神秘?



该奖项于1967年首次创立,是以第一任获奖者——阿尔瓦·阿尔托名字命名。


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该奖项不定期颁发,50年共有13位获奖者,素有普利兹克奖风向标之称。张轲是第13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此前获奖者有日本大师安藤忠雄、美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斯蒂文·霍尔。


张轲怎么看建筑?



 


我们时代的个人主义塑造了许多伟大的名字,例如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我很庆幸地看到个人主义精神是可以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传播扩散的。


但这也意味着 “个人主义”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假如你的个人兴趣也是其他人的个人兴趣,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只要你能用心去做文化创新项目,你就有很多机会可以获得来自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赞助。在现在的中国,很多企业家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我们就得到了不同企业家的支持——这些企业家就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鉴赏家和赞助人。


 


我们是建筑师,我们通过双眼发现问题,我们更希望创造新的城市愿景,而不是满足于在中国可以轻易就达到的经济成就。






张轲


1998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
199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199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获奖


2017  阿尔瓦•阿尔托奖

2016  阿卡汗建筑奖获

2012  芝加哥国际好设计奖(明托盘,Alessi)
2011  年意大利维罗纳国际石材建筑奖
2010  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
2010  车尔尼科夫建筑奖国际十位优秀建筑师特别提名
2010  获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奥迪城市未来奖展览
2008  获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


文 、编 _ Cassie、笑笑

图片来自网络

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