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名模马艳丽:我是第二个知道贝克汉姆三围的人

中国首席名模马艳丽:我是第二个知道贝克汉姆三围的人

网易新闻客户端 内地女星 2019-09-27 17:23:09 1079


“世界上第一个知道贝克汉姆三围的是维多利亚,第二个就是我。”这句话来自马艳丽。


2007年11月,是足球明星,更是全球万人迷的大卫•贝克汉姆受邀来到中国出席某品牌活动,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中国设计师马艳丽,她接受了一个光荣的任务——为贝克汉姆打造运动球衣。

马艳丽为贝克汉姆设计球衣


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件搭配金色点缀的黑色球衣便顺利呈现。袖子上盘附着的巨龙图腾,是中国至尊的象征。胸前印有中国篆书的“贝感睿智”四个大字,是对贝克汉姆的褒赞,更彰显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献礼祖国70周年
中国时尚产业的变革与发展之马艳丽篇
网易时尚,倾力讲述


马艳丽的工作室,坐落于北京东五环的一个园区里,偌大的园区,唯有这栋显得格外有情调。绿荫庇护下的三层小楼,别有一番设计感,马艳丽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这里。

2019年6月底的傍晚,马艳丽刚刚从机场回到工作室,就立即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一天没有吃饭的她,点了外卖,对我们说道:“没有别的招呼,一起来吃点汉堡吧。” 就这样,我们一边啃着汉堡,一边开始了长达6个小时的访问。

贝克汉姆和《倾城之恋》

回忆起这段十多年前与贝克汉姆合作的经历,马艳丽的神情中依然掩饰不住骄傲。“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做高定,一个没有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收获。他穿上真的很好看,当然从我的角度讲,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能用我的方式把中国文化放在他的胸口上,让他记住中国历史的悠久丰富,在这方面我觉得心里好满足。”

关于小贝“战袍”,它的设计灵感来自马艳丽母亲的旗袍。为了不破坏“贝感睿智”四个字的完整性,马艳丽选择用旗袍斜襟的方式设计拉链走向,加上立领,并以中国皇帝玉玺的图样将四个字印在胸前位置。这件看似西式的球衣,实则在每个细节都暗含着中国服饰元素,这些元素也在贝克汉姆这位老外的胸前深深烙上了“中国印”。

“我们快速做了几个方案,没有试衣服的过程,直接我们自己打白坯,然后做半成品,做成衣,我们自己协调所有的过程,这个期间,其实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有一个细节是,在他的背后,你看到的是23号这个数字,但你近看的时候,这个23其实上面敷了一层纱,里面是用一个一个的贝字来形成的,而23号也是他当时在球队的号码。”

成为中国首位为贝克汉姆设计球衣的设计师,固然是值得马艳丽炫耀一生的战绩,然而使她真正被大众熟知的,却与小众的时尚圈无关。

1999年,电视剧《倾城之恋》风靡全国。那年,25岁的马艳丽在成为名模之后,得到了跨界拍戏的机会,向来喜欢大胆尝试的她,便和方舒、马晓伟一起主演了电视剧《倾城之恋》,这是她首次参演电视剧,并因此被大众认可为“中国第一美女”。

电视剧《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我真正在荧屏上的处女作,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胆子真够大的,我没有这种基础。”

“我当时对自己特别没自信,因为我觉得我不会演戏,但是在试镜的时候,对话里面有哭戏,我想我怎么可能哭得出来。但是很奇怪,当真正试戏的时候,导演给我讲这个对话是什么寓意、想表现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和他对戏的时候就哭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导演说:就是你了。我极其意外,真的极其意外,所以就演了这么一部戏。”

和仅凭一腔热血和大胆蛮劲就敢零基础拍戏一样,马艳丽最初走上模特这条路,也靠的是她身上那股无所畏惧的闯劲。


90年代和20岁的勇敢


时间倒回1993年,本是运动员的马艳丽,因为在训练中受伤而不得不退役,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的她感受到了真正的迷茫。为了散心,她决定到上海去找朋友待上几天。

“来上海之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南京路,我记得那天我穿的好像还蛮时髦的,我穿了一件灰色的暗条纹长大衣,收腰的,下面又是A摆,双排扣呢子大衣。那时候退役下来刚开始留头发,也不会化妆,在南京路的时装公司,就以这样的一个形象,被店员很随意地问了一句:小姑娘你是模特吗?”

“我当时对模特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少,那个时候很腼腆。”

店员又继续追问:“我们招模特你要不要试试啊?”

即便对模特行业几乎一无所知,年轻大胆的马艳丽还是想都没想就决定去尝试。

“我觉得那个时候,人彼此很信任,很简单,我都没想过她是不是在骗我,还是有什么目的吗?我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有这种念头。我想,这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淳朴的一些东西,人性里面最真实的一些东西,最善良的一些东西。可能除此之外的,就是我有胆量迈出这一步,走上这个方向。”

90年代初,中国模特职业化刚刚起步,上海的时装表演队越来越多,除了上海服装公司和上海第一百货,还有上海第一丝绸印染厂、上海第七丝绸印染厂等等。因为自身各项条件较好,马艳丽被破例录取并成为上海时装公司时装表演队中的第一个非本地人。

“它是一个国企,不叫经纪公司,它叫模特表演队,每一个模特都是他们的员工,他们要发工资。那时候演出地方是哪呢,就是一些企业搞活动啊,或者是有一些餐厅啊,没有专业的所谓时装秀。”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时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演员们走上T台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95年,上海举办了首届国际模特大赛,而作为选手之一的马艳丽似乎天生为模特事业而生,178cm的身高和典雅的东方气质,使她一站上台便能成为焦点。一路过关斩将,力拔头筹。当时,全国上下都知道了马艳丽的名字,那一年,她仅仅21岁。

刚出道时的马艳丽


“我在当时的所有选手中,不是最瘦的,我是属于比较健康的,因为我刚刚从运动队下来,后来我也听到他们对我的一些印象,他们觉得我站在台上的时候,就很淡定,很大气,很阳光。对,我那时黑黑的。”


来自全世界46个国家的漂亮姑娘一起比美,这种场面不仅马艳丽没见过,整个中国的观众都没见过。那时候,人们了解这种信息的方式完全来自于电视,这样一个新鲜甚至“超纲”的模特比赛直播三天,这对于全中国的观众来说,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比赛,受关注度可想而知。


自此之后,马艳丽的名字被永远加上了“中国第一超模”的前缀,并霸占无数画报和挂历的版面。90年代的中国,人们对模特选美的热情空前未有,对模特之美的迷恋和崇拜,相当于现在对流量偶像的追捧。


女排精神

若不是那次偶然走入上海时装公司,马艳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与模特有什么关系,现在回忆起来,最初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倒也是一场塞翁失马。因为从10岁以来,她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


马艳丽1974年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一共兄妹四个,外加母亲和爷爷奶奶,马艳丽父亲一人要养活整个大家庭。


“当时在农村,那个时候对于家长来讲,你唯一的出路,比如说,要吃到商品粮。那个时候我记得我父亲说:你要走出去,你首先要有机会去吃到商品粮,或者说有机会能够让自己踏出这个偏僻的地方。可是怎么踏出去?唯一的选择就是好好读书。”


“但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当时在我们县城,我父亲有一个同事,他是一个排球老师,他觉得我很有体育的潜力,是通过他,把我从那个最偏僻的地方拉出来,我一步一步从我们老家村里面的学校,到县城读书,然后开始打排球,那个时候我其实都不到十岁。之后,又把我送到我们周口市体校,这个期间学的都是排球,这几年对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历练。”


1986年,10岁的马艳丽正式进入周口市体校练习排球。在体校训练的日子里,有一个人对她的影响,可以说决定了她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郎平。


20世纪80年代,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在中国体育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八十年代「女排精神」的诞生,运动员们便视它为刻苦奋斗的座右铭,更关键的是,因契合时代需要,「女排精神」甚至已经超出体育范围,而被强烈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激励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
“我进到体校的时候,是八六年,那时是中国女排在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时候,女排精神对大家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体育界更不用讲了,郎平是那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以及她的排球队对我们影响也非常大。我觉得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其实直接影响到我后来,不管转行到哪一个领域,那种无形当中对我的影响,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特别感激曾经的那种精神对我的滋养,虽然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孩,远远地看着郎平觉得好厉害,真的像神一样。”


正如马艳丽所说,中国女排精神和郎平的影响,一直贯穿着马艳丽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在她的性格里埋下一颗“不服输、不怕难、不放弃”的种子。无论是运动员马艳丽、超模马艳丽,还是演员马艳丽,每一个她都带有着鲜明的“大胆”、“自信”和“力量感”标签。


当她转型成为设计师之后同样如此。

199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成立,转眼到了第二年,刚刚跨入模特行业没几年的马艳丽就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Mary Ma就这样》时装秀在民族文化宫成功展出。


“那个时候我没有公司也没钱,我的钱就是那几年走台的一些积攒,但后来我想挑战自己,想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因为别人都觉得你在玩嘛,那我就玩儿一把吧!所以就做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场秀。”


马艳丽由模特跨界成为设计师的理由,听上去像是小女孩在和这个世界对她的轻视赌气,这一点归根也是女排精神带给她的性格影响,大胆且不服。


除了“赌气”因素,关于转型为设计师的想法,马艳丽也有她理性的思考。


“当95年大赛获奖以后,说实话,在我退役之前,都是命中注定老师把你选出来去练排球、赛艇,然后受伤,退役下来。后来走到那个商场,被一个店员的一句话改变人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接下来其实是应该有规划的,而之前是碰到刚好给你的机会,而不是我主动去选择的。”


“而当了模特获奖以后,我在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看到了很多东西,也会去思考很多东西。出名之后的各种商业演出、各种恭维你的,什么都来了,这些对我来说,我觉得有点懵。所以当我看到一些环境,某些时候我在想,我适合这个行业吗,我可以当模特一辈子吗?”


“我觉得特别幸运的是,后来碰上了中国纺织大学(现在的上海东华大学)的院长,他说让我去学设计,这句话当时触动了我。我突然想,设计师可以做到80岁90岁,如果有能耐活到120岁,依然可以去做。而模特在当时年龄上有一个限制,不能给你更多的时间。在这个情况下,我也在思考模特、T台和设计师的关系,其实它们是一条线,是可以延续的。”


所以从1997年,马艳丽就已经开始做设计,到了第二年便注册自己的品牌「Maryma」,当时业内最权威的纺织类报纸《中国服饰报》用大标题这样评价马艳丽的第一场作品秀:Maryma终于踢出了自己最漂亮的一脚。


与郎平的缘分从小时候在体校的“远远相望”而结下,也许郎平也想不到,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着当时那个小女孩马艳丽的一生。


“很有意思,多年以后她竟然成了我的客户!我就毫无掩饰对她的崇拜和欣赏。不管是我第一次参加模特大赛,还是到今天再做一场大秀,我都特别感激那个时期,运动员时期给我的历练。每次在关键时候,这种强大和坚持,都能让我面对和解决眼前发生的各种问题。”


千禧年代和30岁的转身


2000年的一天,马艳丽坐在北京贵宾楼的自助餐厅里,和一个朋友闲聊。马艳丽说她想做一个品牌,但是怎么做呢,两人都不知道。于是,随意聊到一步,就记录一步,一点点碰撞出「Maryma」最早期的想法。


和那些谨小慎微的专业商人们不同,马艳丽在筹划「Maryma」的时候,根本没有做所谓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定位策划等等准备,一切都依然遵循着敢拼敢闯的“马艳丽式大胆”,摸索前行。


“我想可能这件事情其实也有它的两面性,因为如果我把所有东西都调查清楚了,我可能对很多数据充满了恐惧、害怕,也许这一步我迈不出去。但是当我还不太清楚,又对它充满了各种激情和热情的时候,我先是迈出去这一步,然后过程当中,需要的代价就是试错,但是这个试错,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是接受的。”
不依赖市场数据调查,但却独具市场前瞻预感的马艳丽,到了2005年,又将目光放到“高定”领域。而在那年,中国还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高定”这个词。


“促使我去做高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曾经参加过很多场国际大秀,然后接触过这些国际品牌和这些品牌的设计、面料、理念,包括他们消费者的一些故事,这些都对我有很大影响。我觉得高定将来在中国一定有市场,但是说实话,那个市场是怎么来,我没有具体的数据,那个时候可能更多的就是凭着热情和胆量来推测。我创建高定品牌之后,虽然过程当中也碰到各种问题,但还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

是运动员出身,更受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熏陶,马艳丽性格中的刚强和力量,在她的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Maryma」的设计风格比较硬朗,擅长简约的线条感,没有一般女性时装常用到的蕾丝、荷叶边等柔软元素。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纠结,因为我想做的可能不是别人认为的应该或者不应该,我就想做我自己一直坚持的。但是过程当中有人会说,你的衣服太硬朗了,女人都想让自己更妖娆一点,更柔美一些。我说没有错,妖娆、性感或者柔美一些都没有错,但是我想从一个硬朗的设计或者线条体现柔美和性感,这也可以。”

2005年中国掀起一股“中性风潮”,从娱乐圈中的各类人气颇高的选秀明星便能看出,女孩子们其实已经不满于被长发和长裙束缚,她们对自己“打扮成男孩模样”充满新鲜感,并勇于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思想解放。而同时,马艳丽也在时尚圈高举着她的“中性大女人”旗帜。


“其实在我的概念里,我在坚守Maryma高定这个品牌的时候就一直想用我的方式,呈现女人在这个社会当中的价值力量和存在感,女人也可以做男人能做的事情。”


新时代和40岁的使命

在时尚界摸爬滚打多年,马艳丽一直在沉淀。最初的马艳丽,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尚从业者,而如今才真正成长为充满家国情怀的时尚使者。


“以前在做商业品牌的时候,就觉得每年不就关注年底的销售额有多少,规模有多大就行了吗?正常人都会这么思考。但自从我开始走进云南,每一次深入当地的山寨、乡村、城镇里面,去接触当地最淳朴的人,接触那些特别有历史,但是被淡忘掉了的文化,比如傣族的文字、拉祜族的文字,当你看到它们一点点消失的时候,会心痛,会焦灼,会觉得很无力。这是这几年给我的一个心灵触动,从此就对情怀、使命这两个词思考得越来越多。”


自2016年开始,马艳丽一直在做一个“文艺复兴”的项目,她深入云南研究当地少数民族元素和非遗项目,推出《云秀三部曲》的大秀。“我们中国有太多的非遗都只藏到博物馆,但非遗的价值怎么得到延续,怎么走进我们的生活,用我们的生活方式让它继续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才是非遗真正该有的价值。”


马艳丽与云南手工艺人


“我做了几场秀,用了他们的很多元素和图腾,一些细节想表达的寓意没有办法穿到我们生活当中,所以我在秀里面提炼它,从材质上调整改变。所以在千年宜秀、香格里拉,包括今年的茶马古道,我用了同样的方式去提炼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是马上要消失,但是无比漂亮璀璨的民族元素,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这种形式才能够让这些民族元素真正传承下去。”


《云南三部曲》发布会


“把少数民族元素穿到任何地方”,马艳丽也将这个想法实施在她的「白衬衫系列」中。白衬衫既是她的情怀所托,也成为了她传承民族元素的现实载体。


“我想在白衬衫这种单品上面,用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元素。我希望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穿着有中国少数民族元素的衣服,这样它才真正成为一件商品,才有它的另外一种价值。”



从20岁到30岁,再从30岁到现在,马艳丽从来不避讳自己的年纪,“虽然你们是九零后,但我也不羡慕你们,因为我们经历了时代发展最快的几个阶段,最核心、最有价值的时期,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没关系,五十岁就五十岁吧,年龄这些东西其实不重要。”


从马艳丽开始做模特的初期,那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专业模特经纪公司,也没有中国本土品牌和设计师,但经过时间的历练,如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有很大影响力,中国时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能够与中国时尚发展的大环境保持同步进程,马艳丽为此也收获颇多。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今天改革开放也有四十一年了,我觉得很幸运,成长在这么一个时代。九七年之后到现在,国际时装周成立二十多年的时间,我看到它一步一步发生这么大变化。同时也看到,起初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中国有很多自主品牌,都在发生新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是最好的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也有最好的平台让我们去展示,作为一个女性、作为这个时代的人,体现出的价值。”


“我经常跟朋友讲,我说,我活赚了。”

编者的话

在马艳丽的工作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件瞩目的“特殊礼服”。它是一件完全由拉链制成的长裙,通过拉链不同方式的组合,这件衣服可以有一百多种穿法。拉链的坚硬和锋利,咬合在一起,便成为柔软温润的“布料”,马艳丽这件作品的创意,大概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想从一个硬朗的设计,体现柔美和性感。”


制作团队

出品人/ 田华 

总策划&监制/ 韩黎 

执行策划&监制/ 杨晓婉 

采访/ 潘静娴  撰文/ 刘倩怡

设计/ 秦玉娴  后期/ 黄家赛

摄影/ 庄扬帆工作室  摄像/ 刘阳

场地/ Maryma 马艳丽工作室


网易时尚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查看更多新闻!

觉得好看就给文章点个在看吧!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