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敬腾自曝不想生孩子,背后真相扎心: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萧敬腾自曝不想生孩子,背后真相扎心: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男孩派 港台男星 2020-11-01 06:35:25 519

坏孩子不是天生的,每个坏孩子的形成,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的人格与成人世界规则的一次碰撞。
——虎妈

作者 | 匠心运之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获得过CCTV—MTV最佳港台男歌手等七十多个奖项的萧敬腾,在音乐的殿堂里光芒万丈。

而在他光鲜亮丽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他的音乐之路起步于少管所。
萧敬腾15岁时,因为怀疑班上被他揍过的小胖向老师告发他,就约了几个哥们,在厕所埋伏了小胖。
由于下手过重,小胖被打到脑出血,甚至一度面临生命危险。
萧敬腾作为主犯,被送进了少管所。
实际上,萧敬腾从小就不是一个省心的孩子:
9岁就打架抽烟,偷奶奶辛辛苦苦摆地摊赚来的钱,甚至偷学校的东西拿去卖钱……
少管所里,是辅导员的一句话鼓励了他:“你有这么大力气打架,还不如去打鼓。”
辅导员让他看见了自己的光,他的人生就此改变。
但那段黑暗的人生,还是深深烙刻在萧敬腾的生命中。
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萧敬腾自曝自己不想生孩子,他表示:
自己的孩子,会遗传自己坏蛋的基因,如果又没有像自己那样及时悔悟,找对方向,那就会成为社会的问题。
在他眼里,自己是个脾气火爆的人,他担心自己会把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

这看似令人费解的选择背后,却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萧敬腾的父母深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但他们却用错误的养育方式,在儿子的人生里,绘上浓厚的色彩,怎么擦也擦不掉。
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孩子人格的形成

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萧敬腾的少年时期是愤怒的,那种愤怒没有任何理由,只要看不惯谁就上去揍一顿。
而这一切,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
萧爸爸也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常常与人吵架,一有不满便将怨气撒到孩子头上。
“我七天有五天会挨打,真不夸张。”
对于萧敬腾来说,挨打是家常便饭,什么事情都可以被揍,而他根本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萧敬腾小时候喜欢偷偷跑去庙会打狮鼓,只要爸爸知道就会不由分说殴打他,只因为爸爸认为庙会风气不好。
每个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有的父母放任自己用情绪代替教育,从不管有没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共情。
萧敬腾的父亲就是这样,只要他认为是孩子的错,那就是孩子错了,从来不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
看似是管教,带给孩子的却是冤枉和委屈。
孩子既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受到教育,反而被卷入风暴中心,安全感被撕碎,与父母的亲密链接被扯断,朝着父母的期望的背面渐行渐远。
于是,耳濡目染之下,萧敬腾继承了父亲的脾气和处世方式。
在家里他极力压抑着,再在外面加倍释放一切。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画在孩子心底,成为孩子一生的底色。
电影《怦然心动》中,朱莉的父母几乎从不动怒,总是耐心地体察女儿的情绪。
哪怕看似无理取闹,哪怕孩子无故犯错,他们也不会打骂或是责罚。
而是一遍遍淡定从容、温柔坚定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沐浴在父母温暖和煦的情绪下,朱莉也成长为一个热情大方、独立自信、阳光率真的女孩。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校,没有哪个人,对我们的影响超过父母。
在这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力量下,孩子都悄悄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你怎么定义孩子

孩子就怎么定义自己

萧敬腾常常被父亲骂“废物”,但萧敬腾是倔强的人,他想极力证明自己。
崇尚暴力,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价值。
9岁时,他就组建了自己的小团体;几个哥们学着古惑仔逃学,混网吧;看谁不顺眼就揍谁一顿。
孩子总会不知不觉朝着父母评价的方向成长,在父亲的“引导”下,萧敬腾一度真的成了废物。
而多年以后,萧敬腾也没有摆脱父亲的差评。
明明本质善良,却认定自己骨子里就是个坏人。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以差评,可以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却不知,差评让他们就像被钉在耻辱柱上,要么不择手段挣脱,要么逆来顺受“认命”。
知乎有个网友分享了朋友的故事:

朋友虽然成绩不拔尖,但一直很努力。
有一次无意间,她听到妈妈对邻居说,她很笨。
小小年纪的她,记住了妈妈对自己的评价。
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或达不到期望,她都会坠入“我真笨”的冰冷海洋。
慢慢得,“笨”就变成了她对自我的认知,也变成了她逃避很多问题的借口。
遇到难题时,她都会第一时间说:“我不行,我太笨了。”
长大之后,她才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笨”,但“笨”的标签已经根深蒂固,再难撕下。
美国心理学家史华兹说过:

一种思想如果进入心中,就会盘踞成长。

如果那是一个消极的种子,就会生出消极的果实;

积极的种子,就会生出积极的果实。

长期被父母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打击着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
父母明明对孩子满怀期望,却还是亲手把孩子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

原生家庭的伤

是亲子教育的痛

萧敬腾其实很喜欢孩子,但他宁愿领养孩子,也拒绝自己生孩子。
他担心血浓于水的亲情,会带来情绪上的牵绊;担心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会给孩子带来人生的遗憾。
在父母暴力中长大的他,自知温柔是匮乏的;遭受父母差评的他,在音乐世界之外,对自己又是否定的。
童年时缺失的爱,最终成了萧敬腾内心的黑洞,他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电影《春潮》中,纪明岚从没有得到过母亲的体恤,想到那段经历,她就泪流满面。
等她有了自己的女儿郭建波,她就开始把所有的不幸、艰辛,都归罪于养育了女儿,把她当成怨念的发泄口。
明明比谁都在乎郭建波,却从没有让她感受到爱。
郭婉婷是郭建波的女儿,是郭建波最爱的人,也是她情感最深的寄托。
但从没有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的人,又怎么知道如何爱孩子?
有一天,郭建波带着女儿来到单位的宿舍。宿舍里,她给女儿讲故事、说笑话,享受母女的二人时光。
到了晚上,因为接到了情人的电话,她就关灯锁门,把睡着的女儿一人留在宿舍,走了。
女儿醒来后吓坏了,哭着闹着要回姥姥家。
原生家庭的错误,往往贯穿岁月,代代传递。
正如《原生家庭》一书中那个形象的比喻:

“有毒”的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连环车祸。

这个“毒”,如同“传家宝”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但原生家庭从来不是束缚我们人生的困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才是。
傅雷的母亲对傅雷非常严苛。
而做了父亲的傅雷,也在无意当中,沿用了母亲的模式。
他给儿子定下了严格的规则,如有逾越,便会施以体罚。
直到后来,儿子留学波兰之后,傅雷才意识到,自己在与儿子相处中的问题。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傅雷开始反思自己教育方式,决心与儿子和解,之后他们父子的书信,集结成了那本凝聚着浓厚感情的《傅雷家书》。
人这一生,注定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更无法改变原生家庭。
而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和解与自省。
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为自己开一扇门;反省自己教育中的问题,是为孩子开一扇窗。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原生家庭欠我们的,就让我们自己终结吧,千万别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