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会在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时,
赞扬“他在伟大的美国歌谣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建议戴耳机阅读:)
人用记忆构建伟大的王国。
你记忆青春,我记忆苦痛,他记忆信仰。我们共同记忆,创造永恒。
既然今年没有诺奖,回忆青春、苦痛、信仰,在今天,在诗里,在歌里。
5月24日, 祝鲍勃·迪伦老爷子生日快乐
除了一曲《答案在风中飘荡》,再也无法欣赏迪伦的其他作品?
以叛逆的方式歌唱虔诚的信仰,迷幻而忧郁的蓝调,有如倾诉的平直句调,诡谲嘶哑的重金属气息,以及永远被偏爱的口琴,谜一样的男人。
抽烟,喝酒,烫头,泡妞,“一代人的代言人”。
迪伦从未说过:“我抽烟喝酒烫头但我知道我是个好男人”,倒是戏谑地写歌,不遗余力地试图摆脱“一代人的代言人”标签;倒是读莎士比亚,读契诃夫,对宗教内核心神领会,还不小心把格莱美、奥斯卡、普利策、诺贝尔奖等不同领域的最高荣誉收入囊中。
诗人、歌手、作家、画家、演员,没有哪一个词汇能准确描绘他的形状,把他界定在内。
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年眷顾迪伦终成定音。他的诗意绝非偶然。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君子不器。
用“君子”一词来形容他,实在像听到他的某些作品一样,
微妙,诡异,荒诞不经,但确实又很有味道。
他有最酷的人文关照。
他本只属于他的文化,却因为这种关照让世界都有了想去理解的欲望。
就像海子关照麦田和粮食,孤独,现实而浪漫。
他不是衣衫褴褛的杜甫,他是闭着眼摇滚的杜甫。
他唱反战,唱肤色平等,唱纳粹冷血,其实是唱人间。
他不是俯瞰人间的李白,他是抱着木吉他唱民谣的李白。
他唱爱情,唱明天,唱公路,唱暴雨,其实是唱自由。
他不是皈依佛门的白居易,他是唱着蓝调嘻哈的白居易。
他唱灵魂,唱圣经,唱救赎,其实是唱信仰。
人道主义精神从蓬着的头发,含糊不清的字眼和争议纷纷的“诗性表达”中散发出来,对现实的时刻关注与伤春悲秋无关,与老气横秋无关,有的是嘶喊的歌喉下平静的内心:即使是黑暗的现实,即使是迷茫的内心,也能坦然地歌唱,尽力地嘶吼。
敢于表达,不卑不亢,没有局促,有的只是舒展,就像他歌词中黑人健美的身体一般舒展,舒展的灵魂,舒展的思想,能冲破一切禁锢。他的笔下,他的歌中,有湿漉漉的青春气息,暴雨之中的生命,暴雨之后的生命:即使是身处后现代的迷幻中间,也带有决绝的希望。
他能风靡全国,火得一塌糊涂,(像一棵海草
也能唱出迷惘,比喻自己,(像一块滚石
平常的话偏偏写进副歌,反复吟咏,让人发觉其中味道;艰深的隐喻 用典 戏拟 偏偏写进曲中,寥寥几行单词,让人发觉其中不凡。
像一块滚石。
就如同他在自己的纪录片《迷途之家》中表达的,也许一直在追寻的,正是故乡。
故乡与远方,或许是合二而一的概念。
像一块滚石,没有方向,却也没有羁绊。带着初生牛犊的挫折感,也带着一往无前的刺和角,迷茫所以渴望自我,没有路所以渴望开辟路。
Forever Young
希夷微兮
于琐屑中窥
真 善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