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巨头的“克星”来了,据说未来媒体业是这些“小怪兽”的天下

传媒巨头的“克星”来了,据说未来媒体业是这些“小怪兽”的天下

腾讯科技 日韩女星 2017-02-20 21:14:17 341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微信公众号 / 全媒派


身处内容业的我们,听多了传媒巨头和内容平台的精英范儿故事,大抵的剧情梗概无外乎如何吸引更多的流量、用户和钱,如何不断地扩张团队、做大做强。

 

然而,近几年,这个行业里涌现了一群“背道而驰”的人,他们倾向于让自己的团队保持小型规模。

 

这些小型团队规模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却爆发出耀眼的能量,并在多元资讯世界中扮演着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或攻坚某一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作,或凭借着创新技术优势孕育惊喜,亦或是把大型平台作为阵地“四两拨千斤”;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个性十足、创意爆棚、紧跟技术。

 

小型创意内容团队,正成为这个行业里能够与巨头并肩对话的“小怪兽”。

 

内容业“小怪兽”群像

 

大公司的故事都是相似的,但小团队却各有各的成长轨迹。越是了解,便越是心动。

 

The Information是一家位于硅谷的科技垂直媒体。与动辄上百人团队的科技媒体不同,The Information的团队成员仅有25位左右,但却在全球科技圈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家媒体由Jessica E. Lessin创立,她曾在《华尔街日报》供职8年,深耕科技和媒体领域,在硅谷拥有超强人脉。


在组建团队之后,杰西卡鼓励记者撰写数量少但有深度的报道,诸如Snap Inc. 的 IPO 计划、Uber 董事会议室里的艰难决议、对智能家居公司 NestLabs 创始人的详尽报道等,都由这个团队率先爆出。2016年,The Information对Magic Leap的调查报道,更是在硅谷引起轩然大波。

 

The Information核心团队

 

以至于出现这样的评论:这是硅谷科技圈少有的“扒粪报道”,把美国科技报道的独立、客观、专业水准罕见地提高到与政治、财经新闻相同的水准。

 

除了追踪行业内幕,The Information明确自己要将最优质内容提供给小范围的目标用户。The Information一年的订阅费高达399美元,专注为企业高管、早期创业者、科技圈人士等提供内容。扎克伯格和Snapchat的伊万,都在他们的订阅用户名单上。2016年底,他们还计划为大牌投资人打造VIP会员订阅计划。

 

TheInformation让人们看到作为媒体的另一种可能:团队的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扔出去都能单打一面;每个人也都被赋予更大的势能和施展空间。

 

与The Information的路数不同,还有一批小型杂志团队,专注于为“文艺青年”(没有骂人的意思)们生产独具风格气质的杂志。以时尚摄影杂志PYLOT为例,其团队包括总编辑在内,只有11个人。其特点是承诺不进行大量的修图和美容工作,甚至连广告都要求保留更真实的细节和艺术性,试图去矫正现在杂志过于强调完美的形象。不过,PYLOT的产能确实有限,每两年出版一期。


PYLOT杂志

 

还有一个名为Recens Paper的杂志,主编Elise By Olsen只有16岁,她也是世界最年轻的主编。她在13岁时创办了这本杂志,因为她厌倦了挪威那些极简美学的时尚杂志,想要做一本基于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的独立刊物,致力于介绍来自全球年轻一代的观点,也企图反驳创意产业对年轻人的成见。


除了Elise,Recens Paper编辑部还有其他三个人——36岁的平面设计师和艺术总监MortezaVaseghi,摄影师Maria Pasenau,和17岁的副主编Felicia Granath。


Elise By Olsen

 

这些小众杂志,正在以独特的视角,为挑剔的千禧一代,带来更有趣更高质量,并且更个性化的内容。

 

近几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兴起,驱动一大批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创意团队蓬勃发展。

 

不少人都看过里约奥运之后上演的“东京八分钟”,短短8分钟却合了传统、体育、音乐、科技、二次元多种日本元素。

 

视频:东京八分钟 时长:8分19秒



 “东京八分钟”AR效果的解决方案提供者是日本创意团队Rhizomatiks,该团队由真锅大度 (DAITO MANABE)先生于2006年创办。近年来,他们不断将Projection Mapping、AR、无人机等技术运用到商业、艺术项目中,成为日本乃至全球都最受瞩目的尖端技术团体。


真锅大度

 

Rhizomatiks的团队,由一批不拘一格的人才组成,包括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媒体艺术家、设计师、音乐家、工程师和程序员等。其中,真锅作为灵魂人物,身份多样——艺术家、设计师、程序设计师、DJ、VJ、作曲家。可以说,尽管Rhizomatiks拥有着人数不多的团队,但是却通过艺术+技术+想象的结合,不断出品那些“酷到没边儿”的媒体艺术产品。

 

Rhizomatiks XNike

 

尽管规模没有Rhizomatiks大,但数字艺术设计工作室Onformative,也是一个创意能力爆棚的小团队。Julia Laub和Cedric Kiefer是联合创始人,此外还有4名同事。他们专注于探索媒体表现形式,包括交互式媒体装置、动态视觉设计以及数据产品。


该工作室的作品已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画廊和节日上展出。他们的办公空间位于德国柏林一个翻新后的工厂里。除了核心团队,工作室还连同外部艺术节和专业人士一同开发新领域,合作模式灵活多样。


Onformative联合创始人

 

这两年业界对虚拟现实内容的旺盛需求,孕育了一批VR+内容创意团队,他们现阶段也倾向于保持组织的小规模化。以Emblematic Group为例,这家公司由有“虚拟现实教母”之称的Nonny de la Peña创办,致力于打造“沉浸式的新闻”。


早在2012年,她就使用Oculus VR的原型机摄制了一段名为《饥饿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eles)》的虚拟现实短片;2014年,该公司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展示了其制作的叙利亚题材反战虚拟现实短片《叙利亚项目(Project Syria)》,引发轰动。

 

Nonny de la Peña

 

目前,该公司除了与《卫报》、BBC和卡达尔半岛电视台合作外,还与好莱坞讨论一些项目。另外,公司还希望成为虚拟现实领域的CNN,培训一批“沉浸式的新闻”记者。尽管核心团队成员极为精简、只有包括Nonny在内的三位,但是却在业界拥有不容置疑的实力。

 

和Emblematic Group公司类似,内容生产工作室Empatetic Media专门针对3D沉浸式内容提供叙事定制和平台解决方案,寻求如何运用新技术去瞄准新一代读者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作品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60°视频等。


该公司只有核心团队3人,分别是创始人Dan Archer、商务拓展KatharinaFinger和开发编程人员Poerre Depaz,但是已为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等大媒体提供过解决方案。2016年7月,Empatetic Media曾和塞尔维亚潘切沃的红十字会合作,联合发起了一次名为#STOPtrafficking2016的AR内容实验,在业界收获好评。



EmpateticMedia核心团队

 

还有一些小型创意团队,尽管被大公司和大平台“收编”,但还是维持其原有独立运作的机制,以保证更多创意施展空间。例如,2016年11月,CNN收购由短视频网红Casey Neistat创立的短视频分享App Beme。收购完成后,CNN关闭了原来的App,将于2017年夏天上线新产品。


据悉,这个新的项目将会聚焦“及时和有话题性的视频,并通过技术赋予内容创作者以找到自己声音的权利”。原来Beme的11位员工加入项目,依然由Neistat及Beme的联合创始人Matt Hackett共同负责,以保持在大平台下的独立属性。


Casey Neistat

 

2016年,由人道主义援助者和电影制作人共同创立的独立媒体与虚拟现实内容工作室RYOT,被Verizon(威瑞森无线通讯)所属的AOL(美国在线)并购,成为《赫芬顿邮报》全球视频运营的一部分。


不过,在并购后,RYOT依然保持相对独立的运作,30位左右员工的规模,负责为《赫芬顿邮报》15个全球版制作电影、线性视频和360°内容。与一些媒体争先恐后地竞争虚拟内容生产和分发、却往往缺乏高端人才相反,Ryot由经验丰富的电影制作人运作,得以在这个年代中繁荣生长。

 

RYOT办公室

 

还有一部分小型内容创意团队由大平台孵化。例如,由CNN投资成立的独立工作室Great Big Story,专注于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原生视频内容,致力于将长篇内容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形式带给移动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


GBS不到40名员工的团队中:视频制作人占三分之一,销售人员占三分之一,还有20%的人做用户开发。这样小型化的团队,让其专注于挖掘独特新奇的故事以及高质量的制作水准,并不断制造出优质的视频内容。

 

GBS选题会

 

“小怪兽”的能量石

 

在看完具有代表性的“小怪兽”画像之后,可能会更加好奇,为何小型团队能够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生存下去?这里可能有内外部的原因。

 

从外部来看,新兴技术可以说是催化小型内容创意团队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在这里技术扮演的角色是双重的,一方面催生了市场上对于技术+内容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小型团队制造更多惊奇内容提供支撑。例如,传统媒体想要追赶VR趋势,但自己本身没有相关技术团队,通过将需求外包给小型团队,不仅可以率先试水,还能够借此机会培训已有团队。

 

而社交网络等大型流量平台,也为小型团队的内容传播提供分发阵地。多元内容无需再依靠自建渠道,而是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更加精准的分发,同时形成自己的粉丝社群,可谓“给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当然,大型平台是张开双臂欢迎这些“小怪兽”的,他们的优质内容和脑洞,正是平台吸引用户、保持粘性的关键所在。平台也会有计划地通过广告分成、原创补贴等方式,去扶持这些小型团队。

 

除了外部原因,对于创意生产工作来说,小型团队的组织模式优势也非常明显。相较于大公司层级分明、多个部门横穿纵插、职级沟通通道复杂,小团队扁平化的管理、内部成员可直接沟通大幅缩减了复杂的工作流程。


此外,轻量化的管理也能让主创人员专心产品和内容的创作,不论是设计师还是文案、策划人员,都能够在项目进程中快速配合。就像瑞典广告创意团队Forsman & Bodenfors的负责人Anna Qvennerstedt 所说,几个创意人员构成的小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对项目有管理职能,不需要揣测上司的心思,减少了人浮于事的现象,每个人都能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此前,由内容工作室效率工具Rundown团队发布的《2016年内容生产报告》就指出,被访的内容从业者当被问及内容生产中最大的挑战时,68%的人都提到“复杂的工作流程”。

 


当然,小型创意团队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优秀的核心创意人才。小团队的人员构成通常非常多元化,很可能有人身兼数职。“不想成为设计师的艺术家不是好的广告人”,已不再是段子。举个例子,一个VR内容团队负责商务合作的人员,也要拥有创意能力和过硬的综合素养。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一个趋于共识的判断是——未来的组织都会倾向于保持小型规模。

 

这是因为大量重复的劳动性工作都会交由机器完成,而人类则集中完成创意性、艺术性的工作。而这些正是当下那些活跃浪尖风口的“小型创意团队”所率先破冰的。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