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饮食男女》,这才是中国人最心疼的家

李安的《饮食男女》,这才是中国人最心疼的家

南风窗 港台女星 2017-09-16 09:00:23 1041

南风窗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的饮食仪式和家庭关系,以及因受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的焦虑,除了开头4分钟精彩的做菜镜头之外,到处是意味深长的表述。


《饮食男女》被认为是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精髓的一部电影。但其实这部电影对饮食只是着墨了,为何人们得出如此结论?这必须从它的主题说起。


 这是1994年的作品,那年,李安刚好40岁,一只脚踏进了“保温杯”的中年。这时候距离《喜宴》(1993)为他接连斩获柏林金熊奖和台湾金马奖也才刚刚一年过去。


他作为电影导演,开始蜚声海外,可谓大器晚成。这是一部只有中年人才能拍出来,也只有中年人才能品出个中滋味的电影。它和处女作《推手》(1991)、成名作《喜宴》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和《喜宴》把一台婚宴拍成了人生大舞台一样,《饮食男女》把伦常之事放在了厨房和饭桌上。



李安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推手》《喜宴》是小辈让长辈失望,《饮食男女》是长辈令晚辈失望,这是影片编剧时就定下的路数,但怎么个失望、失望的滋味是什么,是直到影片拍完,剪辑第二稿的时候才慢慢有所体会。”他又说:“拍的时候,有时我真的不晓得自己在干什么,我知道哪场戏好,但整个片子的味道是什么,以及它后来会有的那股劲道,时隔多年,还有人来跟我说喜欢,这些我都是未曾料到。”


《饮食男女》里的“劲道”,到底是什么?它和厨房、饭桌、食物的关系太大了。当然,不仅仅是菜谱。台湾有个出版社出了一本《饮食男女食谱》,把朗雄饰演的老朱在家里、在大饭店里,还有老朱的二女儿、吴倩莲饰演的家倩—整个片子就他们两人会做菜—的每道菜的食谱、做法总结出来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我这篇文章只是尝试说说,那些和厨房、饭桌、食物一起夹杂在人物关系里的“味道”都有什么可能的“成分”,可能的“佐料”,去揭开它的“未解之谜”。


人生不能像做菜

《饮食男女》是关于做饭和吃饭的,这点没有疑问。开篇4分钟就是一个星期天下午老朱在做菜,它几乎是整部电影最热闹最好看的镜头。



杀鱼、片鱼、拍粉、炸鱼;鸭胗去膜,红辣椒去头尾取中段;过油肉去皮切片;白萝卜先切片再成丝;一边擀皮儿做蟹粉小笼包,一边炖鸡汤,切扣肉……


然后就是一家四口的饭桌谈话,寡淡却暗含机关。老朱说“这两天我在想……”欲言又止,被女儿抢过了话头。二女儿家倩说:“我有一件事情要宣布—”她已经付了首付,买了房子,准备不久后搬出去住。在先前和情人雷蒙的对话里,家倩说“这个家再也待不下去了”,显示家庭矛盾有多么深。


然而这个矛盾深到这种程度,却从未在电影里展示过。反而,电影看到的更多是亲情的表达。


每天早晨,老朱挨个到三女儿家宁、二女儿家倩的房间喊她们起床;女儿们都已成年,衣服甚至内衣,都是老朱洗、晒、叠,分放到各人衣橱;老朱味觉渐渐减退,女儿们一个比一个担心他的身体;大女儿家珍(杨贵媚饰)在和好友锦荣(张艾嘉饰)的对话中谈及父亲,说自己将会是陪伴父亲到老的一个;家倩被公司派到阿姆斯特丹主管业务,却在家珍和家宁离家以后,决定放弃晋升机会陪伴父亲……


厨房—老朱家里的厨房和老朱服务的大饭店里的厨房;饭桌—老朱家的饭桌,家倩情人雷蒙家里的饭桌,家宁和男友吃的地摊小店……《色戒》里面最有戏的是牌桌,四个人打牌,复杂的关系都在里面了,《饮食男女》拍的是饭桌。


其实李安电影中的心理结构从来没有改变过,最近重看时,两个小时的片子,我整整看了一个白天。节奏不慢,剧情却充满了包袱,感情复杂、压抑,看完了才发现,感受和看《断背山》(2005)《色戒》(2007)《比特林恩的中场战事》(2015)并没有太大不同。


剧情上导演给观众设了好几个套。先是开头。台湾精通川、浙、湘、扬四大菜系的大师级厨师老朱鳏居16年,同住的还有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每星期天晚上,他为她们仨做一整桌好菜。


做菜正起劲,电话来了,老朱开始说星期天晚上回来吃饭,估计是三个女儿中的一个。又开始交代怎样做鱼,“不能放盐,因为盐分会把鱼肉的水分吸干。要把盐放在盘子上,让蒸汽把盐……”。话未说完,对方挂线,老朱感叹说:“再不说就来不及了。”


看到这里观众会以为电影是要处理关于生死离别的问题—尤其有了《推手》和《喜宴》在前,知道这是李安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条线索不能说在《饮食男女》里面完全没有—后面说老朱到医院检查被家倩撞到,以及老朱的多年好友温叔叔在厨房里犯病,第二次又在厨房里倒下。只是,它并非主线。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这是全剧到了最后一个家宴时老朱的话,这段话说了足足两分钟,是老朱最长的台词,也是他从电影开头第一顿饭就想说,却憋到了最后的话。


事实上,老朱的人生却像是做菜,他希望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这句话其实说的是他突破自己的心路历程。电影中完全没有交代,但想想一个中年丧妻的男子隐忍十六年,抚养大三个女儿,没有再娶过,家中事务一概承担,父亲为孩子做的牺牲,有多么大。


在和好友、同为大厨的老温一次交谈中,老朱感叹自己味觉失去。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温:好声音不在耳朵,好滋味不在嘴巴。至于好的女人嘛,不知道在哪里哟……


老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来气人。好滋味,谁尝过了?


老温:能有一口气在这站着已经是不错了。


老朱的话真如当头棒喝,也是电影的点题之语。老朱辛苦一辈子,好滋味,到底尝到了没有,电影没有说。或者说,它没有明说,却给予了空间让人揣摩。



饮食男女

“饮食”固然人之大欲,电影展开到中段,随着三个女儿感情线的展开,“男女”的线索也出来了。大女儿家珍是中学物理老师,有虔诚的信仰,九年前经历一段伤心的恋爱(后来被家倩证实只是家珍臆想出来的恋爱对象),不化妆不打扮不谈恋爱,形如老处女;在学校被学生写的情书戏弄,却遭逢一个阳光帅气的排球老师。


二女儿家倩,供职于某大航空公司,长得漂亮人也能干,继承了父亲的做菜天分和爱面子的性格,以及母亲的倔强;和前男友雷蒙分手后还保持情人关系,同时和办公室美国回来的谈判专家李凯(赵文卓饰)眉来眼去。


三女儿家宁,虽然才刚刚二十岁,读书不多在快餐店工作,却懂事灵巧,因为安慰被闺蜜甩掉的男孩而有了一段姻缘。


男女感情虽然几乎是李安每部电影的血肉,却不是骨骼,他关心的比小情小爱更大。好比这一出,三个女儿的恋爱,为的是引出“离巢”这个话题。


先是最小的女儿家宁在星期日家宴上率先提出“我有一个事情要跟大家宣布……”,她要搬到男友家,因为已经怀孕。接下来是曾经想要一个人照顾父亲到老的家珍,居然先斩后奏,“上午牧师已经给我们举行仪式了”,然后就坐在排球老师摩托车的后座上扬长而去。


反而是让老朱最头疼的、也是最漂亮的二女儿家倩,因为买房被骗,情人雷蒙结婚,暧昧对象李凯也有家室,最后孤家寡人,决定放弃阿姆斯特丹的机会留在台湾照顾父亲。


哪怕到了这里,观众还是和三个女儿一样,想的是老朱一个人如何度过晚年。他的心脏病,曾经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却渐渐失去的味觉,还有美国回来的梁伯母,会不会是一个聊天甚至作老伴的好对象?



但在一桌丰盛而人齐的星期天家宴上,老朱宣布,他要和锦荣在一起。“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锦荣两母女挨饿。”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锦荣是大女儿家珍的好友,也是家珍同学锦凤的姐姐,离婚带着一个读小学的女儿。


锦荣一家和家珍一家来往得很密切。锦荣和家珍自然是无话不谈,锦荣的女儿喜欢找家宁一起画画。那老朱和锦荣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连观众也感觉被带到了坑里,因为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暗示这两个辈分不同的人在一起,反而是锦荣从美国回来的母亲梁伯母(归亚蕾饰),经常有事没事找老朱聊天,被众人认为是老朱的可能对象。


但是真的没有任何暗示吗?从结尾回头看过来并非如此。比如老朱给锦荣的女儿每天中午做便当送到学校,五六个菜式,吃的女儿的全班同学都流哈喇子。又比如女儿们打趣说梁伯母可以陪老朱聊天,老朱斩钉截铁说“我不用别人陪聊天”。


再往前,老朱抄写食谱,补肾秘方……再回想他和老温说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来气人。好滋味,谁尝过了?”


从剧情看来,老朱和锦荣的关系并非一天两天了。他们只是不说而已。不说,是因为“心里有顾忌”。和自己女儿的好朋友在一起,这是一种带着乱伦意味对伦理禁忌的打破。



老朱并非一个见色起意的人,因为步入老年了就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锦荣应该也就30多岁),这种解释在他身上也不太能成立。他一辈子老实安分,如果要找女人,16年来早找了。正如他的话中隐藏的意味,带着一种无奈。


老朱一辈子就两个女人。那么他尝到“好滋味”没有?从和锦荣突破禁忌的关系来看,自然是因为锦荣让他感受到“好滋味”了,所以不惜冒着让孩子们反对的风险。然而和妻子呢?


老朱和妻子感情很好,这是家珍的解读,她认为老一辈的感情就是这样的;对于家倩来说,她眼中的父母关系就是“吵了一辈子”。到底老朱和妻子感情如何,电影中一句也没有表述。但是家中挂着的妻子遗像,是吴倩莲的影像—二女儿家倩是最像母亲的一个,从外貌到性格。


老朱很爱家倩,其中一个细节,家倩随父亲到医院探望老温—她称作温叔叔,因为是从小教他做菜的长辈,感情很好。病床上,家倩拥抱了老温,还在脸颊上亲了他一口。这时候老朱瞥见,表情复杂,他当然是有一点吃醋了。


女儿和自己抬杠,从来是冷脸相对,却和好友关系亲密。从老朱和家倩的这种隐忍的爱来看,老朱对已经过世的妻子,爱得很深。有评论电影的文章如此分析,老朱和锦荣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双方的恋女情结和恋父情结使然(锦荣自幼丧父)。


我却觉得虽有道理,但不必如此坐实,只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老朱疼惜锦荣离婚后一个人照顾孩子,这和他当初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大何其相像。



权力的交接

从人类学的角度考据,阶级制度的诞生竟是来源于过剩的粮食。因为粮食过剩,才会导致分配者的角色出现,从而让权力形成汇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一家之主,也是分配食物的一个。


老朱在家里的地位毫无疑问就是一家之主,他烧菜,主持家宴。二女儿家倩喜欢做菜,但是他不让她走自己的老路,而是劝她去读书。家里的厨房,女儿也不能在里面指手划脚。哪怕到了年事渐高,他意识到自己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了之后,还是不肯放弃厨房,大声说“我好得很”。


所以家倩获悉晋升消息,心情大好,因而跑到情人雷蒙家做菜时,说了一句话,“厨房是我爸的禁地”。只有在家以外的地方,她才能做菜,并且记起了小时候的事。在父亲工作的大厨房里,他用面条给她做指环和手镯—这是多么有爱的记忆。


老朱宣布自己的决定时同时也宣布,搬离老宅,买了新宅子和锦荣一起住(此时锦荣也已经怀了老朱的孩子)。老宅子由家倩买下来,星期天,换成了她邀约大家过来吃饭。这一回,她是厨师,是饭桌上的主人。两代人在家里的权力交接,终于完成。其他人都没有到,只有老朱到场。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老朱尝着女儿做的汤,说,“这汤,我尝到了你的味道了。”老朱的味觉居然恢复了。家倩站起来,捧着老朱捧着汤碗的双手。老朱说,“女儿啊……”这是电影最温情的一幕,女儿和父亲最温馨的一幕。父女达成了谅解,被隐忍的爱终于得到了表达。



情与礼

并不是女儿抛弃父亲,也不是父亲抛弃女儿,家庭有它的使命,也必须有它瓦解的一天。就像老朱说的,“在一个屋子底下,各有各的生活”,权力结构的改变,是人最终必须面对的。


电影用了今人常用的《礼记·礼运》里面的一句话来命名。这句话是这样形容人性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上下文,这些上下文让这句话的涵义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 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些都是人不需要学习天生就有的情感和本能,然而,如果要成就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样的义,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的欲望。



《饮食男女》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或者说它的“劲道”则在于,它呈现了一种颠覆,对中国人传统的礼的颠覆。父亲爱女儿,在礼里面它的表达却是禁忌的。父亲爱女儿的好朋友,这也是禁忌的。按照中国人的伦常,老朱不应该和锦荣在一起,然而按照人的情感和欲望,它却这样完成了。


回头去品老朱的话,“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材料准备好再下锅”,老朱也并非一个革命者,他恐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说不定如果不是因为锦荣怀孕了,两人的事还要隐瞒下去。


至此,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完成,他对中国人伦理纲常的解构也完成。这是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时期的艺术家的思考。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的饮食仪式和家庭关系,以及因受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的焦虑,除了开头4分钟精彩的做菜镜头之外,到处是意味深长的表述。


据说李安尚未拍成电影时在家掌厨5年,这部戏里的食物和厨艺,当有他很深的体悟。而中国人家中的饭桌,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食物,里面有权力,有爱,有通透却隐忍的人生。


作者 | 南风窗高级编辑 何蕴琪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Lucky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点击「阅读原文」,2017年第19期的《南风窗》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