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心再看成龙

不忍心再看成龙

南风窗 港台男星 2020-11-13 17:52:27 550

大家好,南风窗多了一个新朋友:不值得影评


电影是一场梦,他们是鉴梦师。不值得影评,主打影视综艺评论,同时不定期发送一些知名导演、演员的专访福利。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大家一起做梦。




文:李寻欢


已经不忍心去看成龙的电影,更不忍心看影评。


最新的一部电影《急先锋》,国庆档上映,豆瓣5.1。如果电影也有种姓,这个等级在豆瓣已经属于“首陀罗”了。


在豆瓣,成龙电影6分以上就值得一看,尤其是老电影。那些老电影我都很熟悉,几乎每一部都看过。


这也显示出,中国年轻一代对成龙确实也不太公平。豆瓣创办于2005年,而成龙在1970年代就已经开始拍电影。他过去的那些电影,曾经震撼了几代人,但大部分得分不高。


▲成龙年轻时,以不用替身为傲。他在1983年的《奇谋妙计五福星》中横穿高速货车底(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翻了个遍,发现大多介于6分到8分之间,超过8分的只有《A计划》第一部、《警察故事》第一部,接近8分的有《奇迹》、《醉拳》、《飞鹰计划》、《A计划》续集、《快餐车》。



《霹雳火》《警察故事:超级计划》,我都有很深的印象,看的时候也受到深深震撼,但它们都只有6.9分。


▲《警察故事》中,成龙肉身跳下五层楼的吊灯


也许对老电影的评分,有时代审美区别的因素影响,但对于新出的电影,这就无法作为理由了。


不好就是不好。


▲《急先锋》剧照,2020年


比如2016年的《铁道飞虎》,评分和《急先锋》差不多,5.2。看完之后我确实认可,它就只值这个分。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5分多,几乎就是成龙电影的宿命。


我原本是一个死忠粉,后来也接受了这种“稳定的局面”。


1990年代下半期,是我集中观看成龙电影的时期,暑期通过租光碟的方式,几乎把他过去的所有电影都捋了一遍。


▲《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年


就在1990年代,王朔很火,他以说话刻薄而闻名,那时他就公开说:四大俗,金庸小说,成龙电影,四大天王,琼瑶电视剧。


回头一看,这四大俗,全部都是经典。


▲王朔提出这个批评之后,四俗之一的金庸,回应过两次。回应摘录如下:“王朔先生一文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批评意见,予我教益甚多。……至于王先生说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够新潮前卫,不够洋化欧化,这一项我绝对不改。”


当时说是这么说,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对这四大俗,都趋之若鹜,如果王朔不看,他又怎能评判?由此反而可见,彼时成龙电影的影响力。


俗不要紧,俗不等于烂。钞票够俗的,谁也不抗拒。真正的烂片,连对俗都高不可攀。


但成龙电影怎么就越来越走下坡路呢? 



 

拳怕少壮


成龙电影走下坡路,第一个原因就是他老了,今年已经66岁。


成龙近年面部特写


“拳怕少壮”,功夫电影,首先是功夫。


功夫到了巅峰之后,就开始与年龄成反比。


金庸小说在细节上不可信,比如,就年龄与功夫的关系来说,就反常识。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少林扫地僧、张三丰,还有渡难、渡厄、渡劫三大高僧……年纪越大功夫越好,“内力”越强,不可能。


经验可以增长,但速度和力量必然衰弱。没有速度,等于等着挨打;没有力量,则是气球打人,快也没用。


原汁原味的成龙电影,是由三个元素构成的。


第一个,是速度与激情。放到世界电影史上,他可能也是“最牛拼命三郎”,为了电影可以持续玩命。看画面上展现的危险程度,举目天下,大概只有汤姆•克鲁斯能与之媲美。而且成龙的电影,危险是真实的,也是亲自上阵的。


▲1998年电影《我是谁》,成龙纵身跳下鹿特丹21层斜面大楼


第二个,是正直与公义。我们看到的成龙电影,他从来没有演过坏人,所演的角色,都是在是非问题上绝不含糊。


第三个,是故事与情感。在过去,他的电影都能把这二者设计和表现得非常丰满。

先看第一个,速度与激情。


在《急先锋》里,成龙有意自嘲,在楼上作势欲跳,身边人马上对他说:“这边,这边有楼梯。”


你可还记得《A计划》里,他是怎么不要命地往下摔的?


▲《A计划》,成龙跳下钟楼,颈部先落地


年纪大了,不能勉强,他的早期电影都是用无数次骨折换来的,年纪上来可玩不起了。很多身体不错的老年人,往往就是因为摔了一跤,一病不起。


功夫不行了,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成龙电影”这四个字,顶梁柱慢慢坍塌。


成龙电影,首先就是功夫电影——这是从李小龙开辟的功夫电影传统中打出来的一个中国电影谱系,但凡功夫电影,主要看点都在功夫。


刘家辉、刘家良、于承惠、成龙、李连杰、洪金宝、甄子丹、元彪、邹兆龙、周比利、计春华、赵文卓、吴京、吴樾、张晋、释小龙、谢苗……离开功夫,他们几乎无可表演。


▲昔日两位功夫巨星,成龙与李连杰


有没有看到,成龙大哥这几年的电影,首要问题就在于打不动了。从2010年的《大兵小将》开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那种悲凉。


就好比,我是一个写文章的人,眼看着自己的手指一根根不见了,键盘落满了灰尘。


功夫电影,根本属性就是功夫,功夫差了,什么也补不上来。


在更高的层次上,功夫电影归属于商业电影。除了王家卫、李安这样的极少数人,能帮助功夫电影超脱出来,跻身艺术电影之列,其它的功夫电影,几乎全是商业片。


成龙的电影,每一部都是商业片。


恰恰因为这个原因,王朔当年说“四大俗”,就显得不太讲道理。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商业的,有什么俗不俗?而且,在199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商业化,官员学者纷纷辞职下海,王朔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商业化潮流中,奠定自己的地位,许多好东西,都是在商业中产生。


功夫电影最大的商业卖点就是功夫。成龙的迅疾、幽默而且一气呵成的功夫表演,一直以来就是他的电影撬动市场的杠杆。


▲电影《宝贝计划》场景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杠杆一头往下压的力量式微了,能翘起来的高度就下降了。


在今天的年轻人群体里提起成龙,霸王洗发液都比他的功夫要有标签意义。



 

不成功的价值表达


第二个,正直与公义。


这一点成龙永远不会脱离,他的电影从来都是善恶分明的,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从来不耍花招。


连李连杰都演过《狼犬丹尼》这种人性挣扎的电影,但成龙几乎从来没有挣扎过,他的角色一定是嫉恶如仇的。


成龙是一个很传统的人,1960年代是一个京剧演员。京剧存在了2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剧目,但其根本精神从来不变,那就是四个字:忠孝节义。


成龙(左上),洪金宝,元彪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师父是京剧武生于占元(正中)


香港回归之前,弹丸之地,殖民城市,家国情怀无所依归,所以成龙电影,主要精神体现在后面三个字:孝、节、义。节不是贞节,而是不变节。小处着眼,与香港丰满的市井生活相融合,表现得非常自然流畅。


回归之后,就有了明显的家国观念,最高层面的“忠”有了一种实体依靠。也正是在此以后,成龙电影的叙事,就向宏大转化了,《神话》《大兵小将》《十二生肖》《铁道飞虎》以及最新的《急先锋》,都带着明显的家国背景。


▲《神话》剧照,成龙(蒙毅将军)与金喜善(玉漱公主)


在香港演员当中,成龙一定是其中最“红”的一位。这无可厚非,一是这种发展根植于成龙自身的生长历史和价值追求,二是电影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国家发展本来就会自然存在一定的契合度。


贴上了宏大叙事背景之后,成龙对正直与公义的表达,就实现了层次的跃升。然而在实践当中,这种表达却丧失了原本的自然流畅的感觉。


成龙对此是生疏的,因此表达出来就显得生硬,成龙对此是执着的,然而转化到电影中却显得偏执。


《十二生肖》是成龙式说教的开始;《铁道飞虎》是他致敬红色经典的失败;而《急先锋》明明讲述的是一个跨国民间组织的“业务”开展,仍然要走主旋律道路,就显得非常突兀,好像一个红军政委穿越到了当代。


贯彻主流价值,是每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团结的工具。这样的价值表达是必要的,只是成龙做得并不成功,不成功的结果,就是电影的灵魂很散佚。



 

“壳人”


第三个,故事与情感。


就在最近,还与人谈起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如此成功这一话题。这是与香港这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地位分不开的。


弹丸之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被整个亚洲仰望,而它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都得到承认。这就造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物质条件——资源汇聚,另一个是心理条件——人的自信。


▲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繁华旧日香港,夜晚街头


资源汇聚不用多说,它决定着社会的自信,也决定着电影的自信,下面单说自信。


自信,是电影业发展的根本。


好莱坞背靠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山巅之城”的光芒,它就很自信,有一种“美国的就是世界的”的心理优势。那么他们做电影,只需要呈现自身的价值观与生活,就具有普遍性。


宝莱坞也同理,只不过其源头是印度人的“迷之自信”。


香港当时在亚洲,就是仰望的对象。“四小龙”中体量最大的韩国,对于香港电影也是由衷服膺的,这一点,从《请回答1988》里人们对王祖贤、张曼玉的崇拜就可见一斑。


▲《请回答1988》中,德善自称韩国女星李美妍,她的两位好友一位叫张曼玉,一位叫王祖贤


过去20多年来,香港社会心理所经历的,恰恰就是一个丧失自信的过程。自信消失了,讲故事就会无所适从,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我们的故事就是亚洲的故事”的心理笃定,这一点非常关键。


过去,香港虽小,但它的电影主要的票房还是在本土,而现在本土票房已经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业就变成了一种出口加工行业,外围市场需要什么,是电影人必须努力揣度的问题,这就会导致讲故事变得犹豫不决。


《急先锋》是唐季礼和成龙这对经典搭档的作品,但已经不是过去的味道。在知乎上有网友问“如何评价《急先锋》”,唐季礼亲自上阵作答,他说:“《急先锋》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有动作,有搞笑,有温情,有帅哥,有枪战、车战、巷战、水上大战和街头大战。”



这就是中国香港电影人丧失了本土自信的表现。他们不是在考虑自己热爱什么,而是考虑众口难调的中国人喜欢什么,从而希望把所有人的口味都融合进去。


符合所有人口味的菜色,属于什么菜系?这跟泛神论就是无神论是一个道理,什么都有,结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有。


人是社会的产物,而建构人的社会背景,往往很具体而单一。


《红高粱》《霸王别姬》这样的经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人的活动空间和领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才呈现出这样的个性与行为,人和社会背景才会紧紧贴合。


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人的活动场所局限在茶馆这样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那么能够出场的人物就必须与茶馆有某种社会身份的联系。


曾经的香港电影,也是一样,拍的都是香港的故事,植根于丰厚的香港市井文化。


▲《重庆森林》剧照


这就给人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给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合法性。


当电影希望“什么都有”的时候,它往往就会丢掉最根本的东西——塑造人物的现实社会背景。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不能入戏的电影,就是因为它们都丢掉了这一点。此时,如果再加上蹩脚的编剧、尴尬的台词和低水平的表演,那么电影里就什么都没有了。电影没有精神,故事没有逻辑,人物没有灵魂。


那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往往不是完整的人,而是三魂七魄跑掉了一部分的人,甚至是完全跑光了的人。跑得差不多的和完全跑光的,可以称为“壳人”,徒有躯壳。


现在的银幕上,大量“壳人”出没。成龙电影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壳人”在走上坡路。


不必苛求成龙,毕竟他经历了太大的时代转换,他自己努力去适应,其实还并不适应。



我们现在看到的成龙电影,只是成龙彷徨努力的痕迹而已,用成龙电影的定位来赋予期待,是一种误会。



 

最后的思考:

硬汉一老,电影必烂?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清楚,拳怕少壮,而功夫电影作为商业电影,功夫又是商业的关键元素。对于西方同类电影(动作片)而言,也是同理。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著名动作演员,即银幕硬汉,一旦年老而不退,电影就会变差,有的就直接差到了烂片级别。


不止是成龙,李连杰、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基努•李维斯、史泰龙、尼古拉斯•凯奇……莫不如是。


成龙和李连杰,都是从2008年合作的《功夫之王》开始崩塌的,不同的是,李连杰此后不久就基本息影了,而成龙仍然高产,这就导致了李连杰与“烂片”相对距离较远,而成龙则越走越近。


▲《功夫之王》剧照,成龙、李连杰、刘亦菲同时参演


曾经创作了《真实的谎言》《终结者》这样的动作片经典的施瓦辛格,当完州长回归影坛,已经垂垂老矣,2014年的《破坏者》,是他的下坡路的开始,此后连续推出了《杀死冈瑟》《空难余波》等口碑崩塌的作品。 


▲肌肉先生,施瓦辛格的蜕变


布鲁斯•威利斯,《灵异第六感》《绝世天劫》《虎胆龙威》脍炙人口,但从2011年的《迷局》开始,就进入了烂片时代,《第44条军规》《白昼冷光》《赌城回忆录》《王子》《终极救援》《重装上阵》《首杀》《暴力行为》《报复》……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基努•李维斯好作品更多,《黑客帝国》《魔鬼代言人》《地狱神探》《云中漫步》《不羁的天空》都评价极高,但从2008年的《地球停转之日》开始,也步入烂片通道,《西伯利亚》《曝光》《极速无间》《太极侠》……令人感叹“帅哥你何必呢”。


▲《黑客帝国》剧照,基努·李维斯(右)与女主凯瑞·安·莫斯


洛奇、兰博几乎就是史泰龙的代名词,从2018年拍了《金蝉脱壳2》之后,他也晚节不保了。


还有,创造了《变脸》《天使之城》的尼古拉斯•凯奇,早已被人直接称为“烂片之王”。 


硬汉一老,电影必烂?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以后我们再找时间研究其规律。


现在,我们至少发现还存在特例,比如汤姆•克鲁斯,今年也58岁了,但几乎没有烂片。也许是因为还不够老?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向这些曾经带给我们精神愉悦和心灵冲击的硬汉们致敬。不管怎样,“烂片之王”的帽子都不应该戴到他们头上,因为他们曾经如此辉煌。



硬汉之中,真正的烂片之王,是尚格•云顿和史蒂文•席格,名声很大,但一生几乎没有拍过几部像样的电影,也是够晦气的了。



文字:李寻欢

编辑:何焰

排版:季洁


欢迎关注,一起做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