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字士稚,西晋北伐名将)
诗云:
【咏祖逖】山高日远路迢迢,江南水秀草未凋。笑谈风云游子志,痛泣北国虎狼骄。闻鸡剑舞邀残月,击楫江流壮英豪。北伐扫尽胡虏血,旌旗如火照天烧。
一首七言古诗,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1700多年前的那个凌晨,万籁俱寂,寒星点点,洛阳城内,悄无声息,在城市的不远处,雄鸡声啼,东方欲晓。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面,有一个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挥舞着宝剑,宝剑的锋光击碎了满天的寒星,随着雄鸡长鸣,年轻人手中的宝剑更是舞得水泄不通,剑花过处,光芒烁烁,不见人影,只剩下一团闪亮的火光。
这火光,将跨江北上,点燃北国的燎原烈火;这火光,将穿越了1700多年,在一个午夜到达了另一个人的心中。那个人坐在电脑面前,左边一本《资治通鉴》,右边一本《晋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着那个令自己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的身影,也寻找着二十多年前,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
“为什么我眼睛里常满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很深。”诗人艾青的名句,更让我对那位生活的远古时代的年轻人产生了更深的共鸣,因为,祖逖爱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为了光复北方,他基本上将最后人生岁月都留在了豫州,多年的四处奔波,让年轻人失去了青春笑颜,换来的却是一块傲然屹立于北国虎狼群中的根据地。
在两晋南北朝前期,在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年仅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历史给他们创造了抒写壮丽史诗的机会,历史也记录下了他们业绩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胸中隐藏着英雄情结的人们,对他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和钦佩之情。
祖逖叱咤风云和五胡斗争的时候,也是一名不算年轻的年轻人。
那么,祖逖难道从小到大都是有这种伟大的抱负吗?非也,因为时事造英雄,如果没有八王之乱,如果西晋王朝没有岌岌可危,祖逖或者就当了一个地方小官了此残生,或者连小官也当不了,撑死就当一个市井乡间的流氓头头,在老二分泌的荷尔蒙激素驱使下,专攻打砸抢而已,或者连流氓头头也当不了,就当一个混吃混喝文盲而已。
祖逖刚开始不是胸怀大志之人,他一直长到了15岁左右,连书本是从左向右翻、还是从右向左翻都不知道,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识书,神昏。大家也许善意一笑,小村里出来的年轻人,见过什么大市面,没准看见铁岭就认为到了大城市呢,你让他主动去认识孔孟,那也是有点为难他。
此言差矣,因为祖逖并非出自贫寒之家。祖逖字士稚,是西晋时代范阳人(河北涞水),他的家族“世吏两千石”,是北州地方的名门望族,世吏两千石是什么概念?在汉灵帝卖官的时候,那些中央级干部,也就是公卿,明码标价也就是1500石,能拿到2000石的俸禄,就像咱们现在那些富豪们成立的“亿元俱乐部”和“2000万美元俱乐部”一样,是高官中的高官。并且祖逖的家族还是世吏两千石,也就是说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作俸禄两千石的大官。
一句话就可以总结祖逖的出身:衔玉出生、豪门望族,是如假包换的高干子弟。
祖逖性情豁达,不修仪检,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别看祖逖不识字,骨子里面就是作英雄的料,他的性格一来豪爽,二来慷慨,喜欢结交游侠之类的社会边缘人物,而这些人物,将来会为他的北伐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祖逖刚开始不读书,并不意味着他笨,实际上,他是一个少有的聪明人,只要下定决心去学习,一通百通。所以,当祖逖认识到不读书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之时,立马一头扎进书堆里,没过几年,就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祖逖有赞世之才!”当他学成之时,年仅24岁。
刚开始,祖逖和刘琨都是被西晋王朝封为司州主簿,主簿就是古代的政府秘书。祖逖和刘琨都是西晋时代的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所以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见面非常投缘,同住一屋,同寝一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看见西晋的乱象,情不自禁的慨然长叹,长叹之后就是慷慨激昂:“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两人同住一屋,每到黎明时分,祖逖都会听见雄鸡报晓,就用脚踢一下刘琨,说道:“鸡鸣不是恶声,该起来做功课了。”跳下床来,拔剑在手,漫步中庭,闻鸡起舞。
过了没多久,八王之乱便开始了,祖逖和刘琨两位好友从此分别,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后再也没有交叉过。刘琨转战晋中,祖逖带民南下,分别在乱世之中进入未来的人生之路。
到了八王之乱后期,除了东海王司马越之外,其余七个王爷已经见了阎王,司马越将晋惠帝从长安迎接回了洛阳,让祖逖做典兵参军兼济阴太守,但是,刚好这个时候,祖逖的老母亲去世了,百事孝为先,祖逖二话没说就去奔丧。
祖逖服孝,差不多三年时间,公元312年,西晋永嘉六年,前赵皇帝刘聪派遣石勒等三名大将作为先锋,血洗了洛阳城,晋怀帝司马炽殒命,残存的西晋皇族举家过江逃难,而祖逖作为大姓家族,当然也跟着一起到了江淮地区。
在南下的路上,祖逖展现了他过人的领导才能,南下避难的家族和百姓一共有几百家,是几千人的庞大队伍,没什么组织纪律,出一点乱子就不可收拾,但是祖逖安排的井井有条,所以那些宗族的男女老少对他都非常尊敬,联名推举祖逖为行主。
祖逖带领族人南下到了江淮的泗口,没过多久就被东晋元帝司马睿封为徐州刺史,接着荣升为军咨祭酒,暂时住在了丹徒县的京口(江苏镇江)。
(东晋开国皇帝 晋元帝 司马睿)
东晋王朝在偏安建业之后,也想有作为,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东晋绵延102年,其中至少有数位将军奉命北伐,而祖逖却是第一个站出来自愿要求北伐的人。为什么?国破家亡,匹夫有责,祖逖和现在的热血青年没有什么不同,千年的时间并没有割断汉民族心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为国家的栋梁,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人,祖逖理所当然就要第一个承担起北伐复土的大任。
北伐的壮志值得赞叹,但是光有雄心壮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你想北伐?好啊,朝廷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北伐无法成功的因素,足以令你望而却步。比如:军队在哪里?粮食在哪里?你祖逖对石勒、刘聪之流了解多少?你怎么进行北伐计划?北伐一旦失败,是不是战火会绵延到长江以南?会不会祸及东晋王朝?
其实这难不倒祖逖。兵,可以自己去组织,朝廷不给也无所谓;粮食,自己去搜罗,不要朝廷一分钱;关于石勒和刘聪,祖逖太了解他们了,石勒奴隶出身,英雄好战,所向披靡,还灭了洛阳,不过,当他遇到祖逖的时候,腿肚子还是要转几下筋的;北伐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会有计划,祖逖早就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了。
什么叫失败?北伐即使失败,也会给那些五胡以迎头痛击,让他们至少不要小瞧晋朝,那八个王爷并不代表晋朝的全部,五胡只不过捡了个大便宜而已,祖逖一旦北进,就会让你们明白,英雄,不仅仅属于你们五胡,也属于大汉民族。
祖逖是一个爱国的人,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爱国归爱国,雄心壮志落实到实处,那必须好好计划一番。祖逖就在京口广交游侠豪杰,那些人都是拼命三郎,暴桀勇士,没一个善茬,什么鸡鸣狗盗、梁上君子,山野强盗,应有尽有。这些人来到城市里面,也一点都不收敛,作强盗做到了有了惯性,一进城就将那些富户闹了个鸡犬不宁。那些人纷纷被抓,祖逖就一路打通关系,才把他们都营救了下来。
在公元318年,祖逖给晋元帝上疏说:“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蕃主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附,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晋元帝好不容易一溜小跑到了江南,惊魂还未定,洛阳屠戮的惨状历历在目,心中早对那些五胡心存惴惴之心,别说北伐了,一提五胡这两个字,就会让晋元帝头疼好几天。现在祖逖信誓旦旦想去北伐,想一雪国耻,想为我晋室报仇,这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是好事,但是好事能不能做到就很成问题。
晋元帝虽然心中嘀咕,但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对爱国之臣兜头浇一盆冷水,因为想送死的毕竟不多,朝中很多大臣在南下渡江的时候,很多跑得比晋元帝都快,现在站出来一个祖逖,自愿要求北伐,朝廷即使怀疑,即使满心眼不乐意,也要表示一下。
晋元帝下诏,就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生活必需品,外加三千匹布,祖逖守着这堆不会说话的东西就很郁闷,心里就问:人呢?过了好几天,朝廷还没动静,祖逖明白了,朝廷一个士兵都不给,连兵器也不给,那意思很清楚:你祖逖不是能耐吗?自己去招募士兵吧。
祖逖明白了朝廷的意思,也明白了北伐之路困难重重,但是,有困难去解决,没条件去创造,赤手空拳建立功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待续)
(下一篇:乱世英雄谱之5: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文阅读链接:
(乱世英雄谱系列)
(西晋篇)
(后赵篇)
(东晋篇)
(前秦篇)
(王麟,科普及历史专栏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铁路高级工程师,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签约作家;百度问咖、百度百家、百度知道日报专栏作家,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出版图书7部,发表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