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谭 90年代,回忆里的万花筒

闲谭 90年代,回忆里的万花筒

平叔闲谭 内地女星 2018-07-30 00:27:21 419



90年代,回忆里的万花筒


作者:平叔


梦醒,过去的许多都不存在了,像游乐园,像钟楼,像成都饭店、像未来号天桥……

这些所有都变成了记忆里的碎片,也只能在记忆里才能勉强拼凑。


以前的人胸襟比较宽大,总喜欢装点中国或世界的大事,于是都喜欢在家里的墙上挂上中国和世界的地图,这样就可以天天看世界、看中国,看看每天都发生了些什么。


不光看世界地图看中国地图,成都地图也看,虽然成都地图不会挂在墙上,那也是经常要拿在手上看的。

以前的成都地图更新也快,隔三差五的经常都要出版新的地图,我也喜欢买来看,看看都有那些街道没了,那些街道又被拓宽了。

渐渐的,成都是越变越快,越变越大,新地图完全跟不上这个变化的节奏。

这样,地图出版社忙不过来了,我也看不过来了,也就好久没有再看过成都地图了。


不看地图的时候就看报纸,成都人喜欢看本土的报纸,看《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还有《蜀报》……

成都外面的报纸也看,主要是看《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参考消息》……

全兴足球雄起的时候,还喜欢看《足球》、《足球周报》,一直看到中国足球没趣的时候,就不再看了。

真的不知道这两份报纸还健在不。


现在我们都一心一意的看手机了,那些过去常看的地图和报纸,好久都没有再张视过它们了。

其实心里还是挺怀念手指触碰纸张的感觉。


成都现在是真的很大,如果再买一幅成都地图回去,我想就一定得挂起来,就和世界地图并肩挂在一起,看起来应该是差不多大。

以前讲胸怀全世界,如今我们已经顾不过来了,最多只能胸怀一下成都,其它的实在是顾不过来了。

成都毕竟是我们生长的热土,没有道理不装进心里。


据说目前在中国,城市拥有六环线的,只有首都北京,以及我们大成都。

想起这一点都激动,普天之下,也只有我们成都才有资格和首都一起高歌:啊!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

鸡冻不已!鸡冻不已啊!

我成都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伟岸、如此广阔无边?!


成都不仅有六环,过几天还将会有天府国际机场,这可是成都继双流国际机场之后,又一座可以起飞国际灰机的地方。

你可以查查资料,拥有双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是个啥子概念,这在全世界也不多啊。

毋庸置疑,成都,直接国际大都市!


可以想象,天府国际机场一旦建成,一趟地铁也跟着直通简阳,就直接把成都方向的人送过去,然后简阳就纳入成都地图里面了。

到那时,坐着地铁去简阳喝羊肉汤,就跟去三官堂差不多,如果算上堵车,恐怕去简阳还快当些。

现代化就是好,缩短了时间、缩短了空间,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


回想起以前没得高速的时候,去简阳去内江去重庆都要走老成渝公路。

汽车就在龙泉山上慢慢的爬行着,半天到不了贾家镇。

那个时候的贾家繁华得不得了,通宵灯火阑珊,半夜三更都有卖吃的,过往的司机基本都会在这里刹一脚。

当然,也有好多饭馆是没得锅灶的,只有几个弯弯妹儿在媚眼招呼,来嘛来嘛……


那个时候,成都到重庆四百多公里,要跑上一整天,天麻麻亮就出门,黑黢黢的才跑拢朝天门码头。

那时,上厕所不方便,路上水都不敢多喝,生害怕麻烦司机。


记得有一次,几爷子开了个二手吉普去内江,一路上爬坡上坎,车子动不动就熄火。

于是熄火我们就推车,到处捡砖头垫车轮轮,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些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摆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成渝高速是1995年通车的,老成渝路就再也没上去过了。

现在今非昔比了,连高速都觉得慢了,直接高铁杀重庆,吃小面烫火锅,一天轻轻松松打来回。


那些年,成都东郊一带还在继续“这里静悄悄”,下岗是这个时期的热词,等到“腾笼换鸟”等新的热词出现,都还要等许多年……


九十年代的成都,除了龙泉青白江,范围基本就在二环路以内。

那时候的二环路是一条过境货运车川流不息的道路,地位和功能与现在的绕城差不多,繁忙得很。

只是那些货车没得现在的威猛,开起来也没得现在那么疯狂。


那个年代的二环路,两侧还有很多田地,没得啥子房子,更不要说高楼大厦了,两边的环境大概和现在的六环差不多。


有个叫赵雷的歌手唱了一首很火的《成都》,描述的是玉林路上的景色和那个小酒馆。

其实在老成都的记忆里,玉林就是一个村子。玉林作为一个乡村而在成都存在,时间也并不遥远,也就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

玉林的田坝上最早出现的房子,是某些单位统一修建的宿舍,全是一样的楼层,一样的外墙,一样的颜色。

那些房子齐瞻瞻一模一样的垛在玉林的田坝头,就像是乡间联排别墅一样,洋盘得很哦!

等到这些房子里面的人看不到农田的时候,应该是在1995年以后了。


记得是在1996那年,玉林里面搞了个卖干锅鸡杂的农家乐,四周用竹子片片围起,顶棚是蓝灿灿的塑料布,人坐在里面,个个脸都是蓝调的。

干锅鸡杂生意火爆,外面的路上也热闹,你在里面吃鸡杂,拖拉机就在外面扑秃扑秃的跑。


而现在的紫荆、桐梓林一带,在90年代初就是乡坝头,只有一条质量不高的马路,可以一直通到石羊场去。

那时,石羊场还是个资格的农村赶场的地方。


玉林真正热闹起来是2005年以后的事了,那个时候玉林生活广场修好了,就弄起了类似“空瓶子”“音乐房子”一类的场所,于是张靓颖纪敏佳就有了唱歌的地方。

我有个西藏的哥们儿,特别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听张靓颖唱歌。

每次哥们儿酒喝高兴了,就把60元钱一个的花篮送给歌手张靓颖,女歌手一高兴就说谢谢,然后哥们儿又送。如此你谢谢我送送,一晚上要花费不少的银子。

好在藏族哥们儿草原上有成群的牦牛,自然也不在乎。


那时还没有飞越铁路的天府立交,人民南路到了火车南站就只能右转,这也是市区通往双流机场的唯一路径。

右转过去是锦鑫宾馆,没有限制喝酒开车的时候,我们喝了酒就在这里练习汽车180度掉头。

年轻真是疯狂,也可以疯狂。

回想一起酒后疯狂的那帮朋友,大多从军队回到了地方,也都退休了。


那时没有机场高速,也没人收费,不宽的道路就是乡间公路。

两旁是笔直的桉树,桉树后面也是田野,什么中国酒城,什么天天渔港,那都是以后以后的故事了。


而现在位于人南立交的锦绣花园别墅,也是2003才修建的。

我觉得,当年的锦绣花园地处郊区,标准的独栋建筑,才应该算是地道别墅概念。

可惜如今也被淹没在入云的高楼下面,再无往日清静和隐私。


要说成都住房的第一批高大上,应该是位于科华路上的棕北小区了,这可是商品房的曾经最洋盘的楼盘。

那个时候敢买房子的几乎都是成都的牛人,而能在棕北小区买房子的,简直就是牛的逼,简称牛逼!


棕北小区建起的时间是1993年,那时这里都是空旷之地。可以说,棕北小区率先带动了这一带的人气。

人一多,需要吃饭的也多,懂的生意经的人就来这里开起了饭馆。

一时间,大大小小、前前后后诸如海上海、避风塘、广阔天地、老北京涮羊肉、公馆菜……就开在了道路的两侧,科华路就成了美食一条街。


尽有吃的还不行,还得有喝茶、喝酒的地方,于是茗仁茶坊、纽卡斯尔酒吧也应运而生。

最让人开眼的洗脚。以前洗脚都是在家里的洗脚盆洗,忽然街头有一排霓虹灯上书“天天洗脚”,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科华路上的“天天洗脚”,也应该算是成都洗脚界的先驱吧。

一天午饭后朋友安排洗脚,传呼响起,忙回电话。

对方问:在干嘛?

答:洗脚。

问:这么早就要睡觉了?

无语……

那时,洗脚仅是睡觉前才需要完成的一道程序。


在避风塘进棕北小区的巷口旁,有个“拉萨酒吧”,这是我西藏的一个叫央措的妹妹开的。

那时为了将抽起落实在行动上,经常下班后就邀约人到酒吧里,然后是各种酒,各种喝法。

最残酷的就是把全兴大曲兑到长城干白里,一帮人喝多了,气泡就带着白酒的味道从十几二十个喉咙里面冒出来,就弥漫了整个酒吧的空间,难闻得很。


好在这位藏族妹子理性,最终决定放弃对酒吧的深度研究,而是回到了自己的专业。她是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

“拉萨酒吧”开了几年,我们就在那儿喝了几年,再没有哪个酒吧让我惦记了这么长的时间了。

“拉萨酒吧”耗尽了我对酒吧所有的热情,自此再也不愿跨进酒吧或类似酒吧的场所一步,直到现在。


沿着“拉萨酒吧”往小区纵深里走,里面曾有一家“北京潘家园饺子馆”,这可是九十年的曾经的火爆。

饺子馆门面不大,里面打通了住宅房,显得挺深。

饺子馆除了饺子地道,酱牛肉酱的也地道,黄瓜拍得也不错。

见“潘家园饺子”生意好,其它会包饺子的也来凑热闹,也在周边开起了饺子馆。

有一家叫“京特”的,就在丁字路口上,“潘家园”倒闭后它还继续开了二十多年,但味道还是不如“潘家园”。

前段时间从那里路过,见“京特”也倒闭了。


九十年代我们出行工具主要是自行车,汽车没现在多,街上的霸主是自行车。

那时,一到上下班时间,街上流动的就是自行车。

那时私家气车还是个别“先富起来”的专享,大多数能乘坐的还是电车和公交车。

最值得怀念的是有轨电车,无声无息对,又没有废气排放,完全符合现代的绿色概念,总比满大街的蝗虫般的电瓶车好嘛,不晓得咋个就给灭了。

电车跑起来,有时两根辫子会和轨道擦出爱情的火花,有时也会闹矛盾,辫子就会出轨,然后售票员就会下车调解,和好以后,电车就又可以继续跑了。


人民南路上的16路坐的比较多,从火车北站一直拉伸到火车南站,直直的,不倒拐。

16路公交那时比较行市的车型是两节加长版的,中间有软软的一节篷布车厢连接,脚下是一个转盘,遇到转弯时,转盘就会转动。

娃娃些坐车一个喜欢在最前面,可以看司机搬硕大的方向盘,还有就是喜欢站到转盘这个地方。

但售票员会不停的提醒不要站到连接处。


售票员卖票有个专用设备,就是一个木匣,木匣上的螺丝装订有一排不同面额的车票;木匣上还会有一小块湿润的海绵,可以湿润手指方便数票。

有些模糊了,似乎觉得还有一种票匣的连着一个口袋,这个有待大家一起回忆。


公交车是按站收费的,也有一种“大站车”,停站较少,通票是3毛钱。

那时车上经常超员,买票不方便,大家就会帮着传递着票、钱,这时售票员和买票的谢谢声就充满了整个车厢。

想起这个场景真挺温暖的,真好。


进入九十年代,成都大街上突然冒出了许多中巴车,这算是新生事物了。

中巴车收费贵,要一块钱,后来就要两块了。

中巴车开起来很威猛,也很彪悍,除了超自行车公交车,为了抢夺客源,还常常在街上竞争超车,弄得屁股上直冒黑烟。

中巴车最讨厌的是,一边喊着有位置,马上就走,却迟迟不肯发车。


九十年代前期,成都的出租车主要是以夏利和富康,也有一些本土出产的“夜明珠”混在里面。

据说“夜明珠”的汽车壳子材料很结实,有这样的说法,假如那年戴安娜王妃如果坐的是“夜明珠”,憋憋不得送命。

不过我也想了,就算出车祸不得死,单怕王妃早就气死求了。这么大个王妃,居然配置一辆连空调都没得的车子,不气死才怪!


比较牛逼的还是中日出租,这些马自达车子一般不得打街,就蹲在锦江宾馆、岷山饭店、成都饭店、金河大酒店里面,有客就跑一趟,没客就摆龙门阵喝茶,稳稳的就把票儿挣了。


有段时间杨百万家族经常喜欢弄点动静出来,除了“狮子楼”火锅,还弄了30多辆四环素车子,专门为“高大上”的顾客服务,结果没几天也就“焉趴皮臭”了。

生意是用来做的,咋个经得起折腾哦。

现在“狮子楼”的战线应该收缩到极致了。


那个时候骑自行车的想打的了,出租车师傅就会把后备箱打开,帮忙把自行车给塞到后备箱,服务态度一流。

可以帮忙安排自行车的不仅仅是出租车师傅,三轮车师傅一样的会帮忙。

三轮后面有两个挂钩,正好挂住自行车,责任心再强点的,还特地准备了一根橡皮筋,可以把自行车牢牢地控制住。

可以说,成都最让人惬意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三轮了。


遇到堵车,一定会毫不犹豫就从公交中巴出租上跳下来,一招手,就跳上一辆三轮,三拐两拐冲出去了,三轮就这么方便。

有三轮的时代,也是特别有街景的时候,一辆载着漂亮妹子的三轮从身边驶过,惬意的微风吹过,就撩起了妹子的发梢……洗眼洗眼洗眼,看起心头都舒服。


那年的浆洗街,还是一条绿树成荫的街道,高大茂盛的梧桐树就在街道两边。那时这里的房子不高,多是些是平房居住区和小巷。

浆洗街旁边有个桓侯巷,里面还有个张飞坟墓。

那时的洗面桥不仅仅是个地名,还真的有个小桥,桥下还有一条小河沟,沟流还流着水。

西藏成办三所就在这里,旁边有卖酥油茶的,也有麻辣烫卖,黑黑的锑锅下面是个煤油炉子,菜放多了半天不冒泡,就烟熏火燎地等着。


九十年代以前,成都人买东西最喜欢去的是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里面都还是那种柜台式的经营,你看中什么商品,由售货员在柜台里拿给你看。

到了1996年,来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进入春熙路。

通过日本人,成都人终于知道什么才是服务,什么才是热情。

也就昭示了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的最终命运,只是那时候都懂不起,一点没觉得。


百货大楼对面,是著名的新华书店大楼,那时要买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里。

那时的书店只有书卖,现在的书店不一样了,可以什么都卖。

现在和书店一样什么都卖的还有药店,大米腊肉电饭锅,什么都卖。


还记得发生在百货大楼和人民商场的两件大事。

1989年,百货大楼安装了自动扶梯,于是就轰动了成都城,成群结队的成都人为了坐扶梯而去逛百货大楼。

还是在1989年,人民商场被大火烧了,原因不说都晓得,据说连账本也被烧了。

我就说,当然哦,我亲眼见到商场的卷帘门都被烧化了,何况纸质的账本。


天府广场还叫人民南路广场的时候,旁边还有家皇城坝牛肉馆,味道相当不摆,而且可以随便加汤。

人民南路广场坝子很大,完全可以敞欢;改名天府广场后,据说弄成了好几层,爬坡上坎的累人,老子腿痛,就再也没去过了。


九十年代,春熙路那个方向修起了九龙广场。

刚刚修好的九龙广场卖都卖不出去,把老板憋的心慌,赶紧带人四处发传单推销铺子。

呵呵,几万块钱的一个铺子,裘大爷才买!

那个时候大家的钱包菲薄,人却个个憨厚,那个晓得狗日的房价会涨得那么猛哦。

要晓得,今天九龙广场一个铺子的租金,可以轻松的养活一大家人。


不要提买铺子的事,说起来都呕人。

九十年代的上半截,成都普通工人的工资就是几百元。

到了下半截,基本也就有个千把块钱或者多一点,用啥子来买房子?

九十年初,成都市区的房子就是几百元一平米,到了末期,基本都在1000元上下了。

那个时候,要是哪个捡了个大钱包,买一堆房子回家墩起,那今天就发登了。


其实那年月挣钱也有容易的,那时的红庙子就有一批人靠手写的股票发家致富了,就这么简单。

嗯,我晓得那是别个有本事,和我没得半毛钱的关系。


记得蜀都大厦刚修好的时候,就成了这一带的地标建筑,多远就看得到。顶上有旋转餐厅、六本木,还有蜀都康乐王宫。

九十年代,成都还有许多大名鼎鼎的地方,如,洞洞舞厅、焦点、回归、卡卡都、热舞、Mtang……

这些曾经地方,你听过哪些、去过哪些?是不是可以用来祭奠你的麻辣青春、缅怀你的麻辣岁月。

不多说,老司机都晓得。


同样麻辣的当然还有成都火锅,成都高档的火锅店有狮子楼、皇城老妈;中档的有川江号子、玉龙火锅、快乐老家……

青羊宫那边突然就开了许多鱼头馆子,有冯鱼头、谭鱼头,张大胡子等……

谭长安的谭鱼头弄得动静比较大,先是在成都,然后在全国,最后挺进香港……

不过好像谭鱼头这几年收兵回撤也利麻,三下五除二就没什么店了。

眼见得人南的旗舰店换叫,不知谭鱼头在大本营成都尚有店乎?


也有坚持得久的,那就是祠堂街口子上的老妈蹄花。

说起老妈蹄花,这应该是成都夜里最怒放的一朵花了。

入夜,一碗“优秀的前蹄”顺着肠胃蜿蜒而下,就完美了整个一天。

这或许算是这二十年来成都不多的映像留存。


屈指可数,近三十年时光散尽,恍如一梦间。

梦醒,过去的许多都不存在了,像游乐园,像钟楼,像成都饭店、像未来号天桥……

这些所有都变成了记忆里的碎片,也只能在记忆里才能勉强拼凑。


我还是喜欢努力的去拼凑,虽然零零碎碎的,但在我心底,这些破碎犹如绚丽的万花筒,看起来多少还是有几分美丽的。


我赞美今天的大成都,却也不愿舍弃昔日的田园成都。

我总期待在成都某座高楼下面,突然能邂逅一碗地道的“担担面”,巧遇一碗甜蜜温暖的“三合泥”,这就是我不多的期许。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