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夜曲》 星空下守望孤寂的月光

肖邦《夜曲》 星空下守望孤寂的月光

古典音乐 欧美男星 2016-09-28 18:38:43 1240

    肖邦《夜曲》(The Nocturnes)的优美旋律穿越近两个世纪的巨变,仍如夜莺在窗前缠绵回旋,像星辰在皎洁的天空中闪耀。《李斯特论肖邦》里说“天才降临在波兰骑士的身上,上帝允准他说,你必弹琴,并发金石的声音,天才像门徒一样,要求承担责任。”他的作品诗意、哀愁、激荡、理想……他是极为匠心独运的对位法高手,他音乐动人的表面下,藏着规划、复音、和声创意上的纪律,追根究底而论,真能与他分庭抗礼者只有和他风格截然不同的瓦格纳。

李云迪


    浪漫主义文学萦怀于断简残篇、废墟、风景,在其影响下,浪漫主义音乐家扩大了声音在音乐构造里的角色。音乐,就是因为其不精确和笼统,被视为最得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代表。

    肖邦的音乐有时是最细腻的、最稍纵即逝的暗示,有时是固执、如铁锤般重击的暴力,也是最难诠释的作曲家之一。肖邦的风格是哀伤的、悲愁的、具有英雄主义的,包括技术的风格、声音的控制、把握的层次,对演奏肖邦的钢琴家来说都是比较明确的特征。肖邦擅长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的流畅,喷发的激情,十分情绪化,不受古典派严格对位格律的约束,有着“钢琴诗人”的美誉。汲源于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与意大利歌剧般的旋律,用形式与和声模糊作品段落之间的分野,闪现着入世的明敏和长久经验的光芒。

    聆听,经常有禁不住的惊叹,作曲家把他们的知识与思想成就以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为后世所拥有,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与力量源泉。琴声穿越时空的尘封,奇迹般地在我们耳畔响起。钢琴艺术的“藏宝图”璀璨斑斓,瑰宝数不胜数,而我们无限靠近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却永远不能抵达。相信创造的生命力与年龄与时空没多大的关系,而在于你是否爱不爱,只要你热爱,他一直在那里。延绵数百公里的雪山,一错再错的绝美,旷野凛冽的寒风,深夜的千秋北斗,这样的美景总让我们流连忘返,而音乐则深藏人类所有感情与纯粹激越的精神力量,既然如此丰茂如此醇美,亦无需跋山涉水,何不感受这高山之巅的庄严与温柔,携着数点寒梅,淡然穿越世情市井!

肖邦的21首《夜曲》简介:

三首夜曲op.9(1830-1831),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

1、Op.9 No.1 降b小调夜曲: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乐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的旋律,这是非常甜蜜的旋律。晚风飒飒,夜幕降临,江河灿烂而归于寂静,左手如平静的水面,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夜的精灵在倾诉,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是极其完美的作品。

2、Op.9 No.2 降E大调夜曲,此夜曲节奏骨子里是Mazurka,主旋律像一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般富于优美的歌唱性,左手低音部的伴奏是跳跃轻盈的节奏。中间一段有级进,有华彩,有难以遏制的的激动,最后下行,经过自由节奏的一长串装饰音,弱音如一泓湖水归于平静。肖邦在早期的教学阶段已采用这首夜曲来教学生了。

3、Op.9 No.3 B大调夜曲,稍快板,从速度标记上可以看出,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

三首夜曲op.15。

4、Op.15 No.1 F大调夜曲(1830-1831),左手装饰性三连音像是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真挚地配合高声部情绪在歌唱,中间段对比强烈,呈现贝多芬式的暴风雨,恍悟居德国。

5、Op.15 No.2 升F大调夜曲(1830-1831),是肖邦所作的夜曲中著名的一首。中间段情绪激动,快速宣泄,采用了许多装饰的变化音,华丽而流畅。第一、三部分梦幻的意境,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

6、Op.15 No.3 g小调夜曲(1833),肖邦对标题限定是深恶痛绝,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二首夜曲op.27(1834-1835)。

7、Op.27 No.1 升C小调夜曲,密集的左手伴奏,如繁星闪烁,如歌抒情,中段都标有“激动的”(agitato),引入天才般的戏剧精神元素,“如果以简单性作为判断艺术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无疑是旷世精品。

8、Op.27 No.2 降D大调夜曲,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持续的缓板,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点。

二首夜曲op.32(1836-1837)。

9、Op.32 No.1 B大调夜曲,优美、梦一般的单纯的风格。此曲如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朴。尾声“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尾声,与梦幻般的开头部分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

10、Op.32 No.2 降A大调夜曲,戏剧感最强烈的肖邦夜曲,开始标的是“慢速”(lento),中段逐步加速,等回到A段,肖邦没有标lento,而是标注“热情的”。这首夜曲中,波里尼用全部的力量,在曲终,营造的是一座陡然下降的悬崖。此曲拓宽了夜曲的视野,它不仅仅是抒情小品。

二首夜曲op.37。

11、Op.37 No.1 g小调夜曲(1838),突然听到法国古曲的味道,猛然想起拉莫的《加伏特与六段变奏》里的拨弦古朴音。库勒普斯基曾给这首乐曲取名为"乡愁"。

12、Op.37 No.2 G大调夜曲(1839),这首夜曲是肖邦在赴西班牙马略卡岛的航海旅途中得到的灵感。乔治·桑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对乐曲的内容有明显的暗示:“那天晚上,天气暖和,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后而跟来的波迹的粼光在辉映。甲板上除了舵手们其他的人都已入梦。唯独他(指肖邦)无心睡,通宵地唱个不停。

二首夜曲op.48(1841),这两首夜曲是肖邦最成熟时期的作品。

13、Op.48 No.1:C小调夜曲,音调带有夜曲中罕见的英雄性格,而且音乐形象具有戏剧性的对比与展开,正如与《a小调玛祖卡舞曲》吸收了前奏曲写法的情况相似,此曲肖邦又吸收了他的叙事曲中某些特点。

14、Op.48 No.2升f小调夜曲,据说此曲具有的挽歌情绪,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肖邦的学生格德曼说,当肖邦教他弹这首夜曲时,曾指示中段的右手要用宣叙调来表现,而且“最初的两个和弦要像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则以怜悯的感情来弹奏”。

二首夜曲op.55(1843)。

15、Op.55 No.1 f小调夜曲,沉重忧郁的旋律、充满伤感。多彩的装饰音,细腻的内声部,优美的过渡,悲泣似的高潮,回旋上升的辉煌结尾及管风琴音响似的结束和弦,这是一首极好的教学与音乐会曲目。

16、Op.55No.2 降E大调夜曲,实可谓抒情的极致表现,有即兴曲的性格,全曲保持着相同的情绪,形式不受任何约束,全曲又可分为速度为持续的缓板与船歌两部。

二首夜曲op.62(1846),作品六十二号的两首夜曲,是肖邦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也是最后出版的。一般说来第一首比较惹人喜欢。

17、Op.62No.1 B大调夜曲,这是月光下飘散着花香的夜曲,带着疾病的、丰富的芳香。

18、Op.62 No.2 E大调夜曲,洗练的和声及甜美的旋律,犹如梦幻般,其中高音部与低音有强烈的对比,如敌对式的激烈对话,和声极为丰富。

e小调夜曲op.72 (1847)。

19、Op.72No.1 e小调夜曲,这首夜曲是肖邦十七岁时,也就是华沙中学毕业那年的作品。乐曲构成比较简单朴素,左手伴奏音型始终相同,如同湖水般永恒荡漾。

不得不赞美肖邦两首遗作,美得令人心颤……

20、升c小调夜曲,op.Posth遗作,音乐开始是两声叹息的和弦,如请听我说吧,叙事般深情回忆似的旋律开始出现。此曲说是肖邦写给他姐姐Ludwika,乐谱开头的地方另写着"姐姐鲁德伊卡为了练习我的第二号协奏曲之前要弹的"字样,有的地方两曲子旋律与和弦差不多一模一样。电影《The Pianist》钢琴师在开头与结尾的电台录音室引入此夜曲,纳粹的炸弹无情地轰炸,音乐此时具有窒息的美。当你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时候,肖邦的音乐是如此准确地表达着哀伤与无助!某天越听,哀愁愈重,它自然没有贝多芬年少悲情那样的动荡,暴风雨般把情感宣泄掉就好。

21、C小调夜曲,op.posth遗作。阿劳的演绎内省抒情,美得要哭,是个人强烈的感受。

    肖邦《夜曲》版本的选择,绝对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音乐感受不一样,如同西藏圣湖观湖,有很多杂影等因素干扰,是否看到,看到什么还得看自然环境与自身的存储能量。音乐亦如此,作品不同版本之间表达上的差异,大师演绎水平差之毫厘,有机会应多版对照,多听大师们的演绎。把肖邦这21首夜曲都听了,从鲁宾斯坦、波里尼、阿劳、李云迪、傅聪、邓泰山等大师中走来,越听越难以取舍谁。听肖邦音乐,千万不要听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就认为别人错了。钢琴史上那些伟大的瞬间认知与保留可以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对美的探索应永无止境。


1、美籍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3)

    20世纪权威的阿图尔·鲁宾斯坦,他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我个人偏爱波兰的秋季,还有它的温柔、忧郁的黄昏,此时大自然浓淡相间地涂着金色、棕色和黄色,成为肖邦一些最动人夜曲的天然背景。”——阿图尔·鲁宾斯坦《我的青年时代》。他的演奏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追求一种完整性与统一性,在那种略带病态的娇弱诗意与乐曲的内在张力和戏剧冲突之间似乎取得了更好的平衡。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意境平静优美,与客观自然很好融合。


2、意大利钢琴家毛里奇奥·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1942--)

    波里尼1960年参加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荣获第一名。波里尼善于演奏幅度与力度较强的作品,他的贝多芬作品洋溢着理性的光辉,追求触键的准确清晰,正因为追求理性而摒弃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他的肖邦似乎过于“坚硬”,不够浪漫诗意,刚柔对比不够,但有时意大利式的华丽明亮与激情,将演奏速度进行了提速,一扫压抑惆怅,少了哀愁、柔弱与伤感。波里尼以为,公开演奏肖邦《夜曲》的最佳之道,是不带中场休息,一遍演完所有的《夜曲》。即便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巅峰状态,但他仍不准备安于现状。The New York times once said, You go to hear Horowitz orAshkenazy as pianists,when Pollini plas,you go to hear Chopin or Beethoven.


3、中国钢琴家李云迪(1982--)

    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凭《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夺得空缺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最初听他的《夜曲》演绎,脑海闪现一首《柳梢青》的词,“萼绿华身,小桃花扇,安石榴裙。子野闻歌,周郎顾曲,曾恼夫君。悠悠羁旅愁人,似零落、青天断云。何处销魂?初三夜月,第四桥春。”感叹如子野闻歌,周郎顾曲,年轻真好,他的演绎延续肖邦作品的激情洋溢风采。


4、智利钢琴家阿劳(Claudio Arrau 1903-1991)


    作为五岁就登台的钢琴神童,阿劳的演奏的确具有纯洁、纯净的气息,如云开月出,俗气褪尽。为什么内省中的抒情才是最美、最动人的?阿劳以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阿劳的肖邦听出最深沉的惆怅感,没听过阿劳演奏的肖邦,那么你还从未靠近肖邦。乡愁、诗意,阿劳与肖邦跨越时空的对话。但有些曲目的慢速度也让人哀愁至极,难以释怀。有一点特别的是,某些《夜曲》若在其他名家那里找不到感觉,就来阿劳这里,定能感受到《夜曲》的意蕴。


5、葡萄牙女钢琴家玛利亚·胡奥·皮尔斯 (MariaJoao Pires 1944-)

    皮尔斯给了《夜曲》一种舒缓的意境,使《夜曲》呈现出一种悠远的情境。淡了忧伤,留下纯粹温柔的夜,皮雷斯指尖下流出的是晶莹剔透的小水滴,散发着葡萄园般静谧的气息。她的演绎优美精致和缠绵诗意,但也是有些因为速度较慢,浪漫委婉的演绎却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艺术有很多美在里面,是色彩斑斓的迷宫,让你流连忘返,音乐更有穿透文化屏障的魅力,不需任何背景提示和翻译便能直抵人心。从柴可夫斯基的永恒思索到肖邦乐思的飘忽,再到贝多芬的超越,无一不真切地感受到。乐趣正是在这些许许多多的发现与感动中得到,And when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into you.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注视着你—— Friedrich Nietzsche(1886年)。是的,不凝视深渊,深渊将无法对我回视,很多时候阅读探索得到意外的惊喜才是真正的收获。

    夜幕下的孤寂庭院沐浴在淡淡的月色中,生存的烦恼悄然隐退,一杯Mango shake,继续探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 Horizon)的阅读。曾深入过雪域高原腹地,曾在圣湖边徘徊沉吟,曾匍匐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对这本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探险书更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作者是用肖邦的两首未公开的神秘曲目与拉莫的加伏特舞曲来成就他笔下的奇妙故事,可知,肖邦一直都是如此的被仰望!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此刻,都属于我。我眺望着月,没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哀愁,却有惟独今宵才知星光明亮的夜晚那深深的惆怅。永恒广袤的夜空,神秘繁星在闪烁,岸边水波叠叠荡涟,如歌如轻言浅语,掠过琴弦的微风,转身俯拂忘忧草与桂花开满的墙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符拉迪米尔·法尔茨曼演奏的肖邦《夜曲》。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