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开始“教育”的时候,你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方向问题。只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我们才能根据教育的目标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然后我们才能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来探讨教育方法问题。
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劳动的技能。这是最浅层次的教育内容。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它为人的终身的生活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行为保证。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是获得人生幸福的生理保证和心理保证。
教育,应该让孩子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是孩子将来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必备的生存能力。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具有坚强意志和自信自立意识。这是在涵养孩子的精神意志。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积蓄心理能量。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情怀;既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又有基本的礼仪修养,四者的统一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条件培养他的独特个性,并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意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创造激情。这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核心创造力。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具有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和勤劳的品质,培养孩子向善的心性,它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懂得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这是解决人的基本道德品质问题,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有正确的看法和认识,保证他的道德力量能够驾驭他的知识和技术,使知识和技术运用于人类的正义事业。这也就是解决人生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生方向问题。如果方向错了,孩子起步越早,跑得越快,就会离目标越远。
简而言之,教育就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身心的历练,习惯的养成,智能的开发,意志的强化,思维的启迪,人格的健全,道德的陶冶,灵魂的塑造。按从前到后的层次,越往后就越接近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浅层次的教育,是教育的皮毛,中层次的教育,是教育的骨骼和肉体,深层次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深层次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渗透生命后的行为素质,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创新能力,是人文融入理性之后的求真精神。
这里回答的就是: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掏钱送孩子上学想最终买到的结果!
这就是世人公认的真正的教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真正的教育的“质量”怎样衡量?能通过书面考试去衡量吗?能把它量化成分数吗?答曰:浅层次的,能;深层次的,不能。越往深层次,就越不能!能够用笔答在试卷上的,能够用分数去衡量的东西都不是教育的最核心的价值!要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达到真正的教育目标,不是单单依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所能凑效的,也不是单单依靠考试分数能够衡量的。用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度量衡本身就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是蹩脚的。
能在考场上用笔答在卷面上的只有知识类、计算能力类和分析表达能力类。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是无法用分数去表示的。要对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而定性评价要依靠评价者的经验、学识、能力和品行等个人主观因素才能做出判断,在目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把“定性评价”这一权力交给谁人们都不会放心。所以,在社会缺乏公正诚信的今天,如果没有高考,那么穷人的孩子将永无出头之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要取决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衡器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而这一评价机制作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只会把中国教育逼到“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这些浅层次的目标上。由于浅层次的教育内容便于书面考试,便于答在试卷上,便于量化成分数。全国的为数众多的家长们和普通老百姓也不得不认同了“考试分数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观念。离开了考试和分数,中国人就不知道怎样衡量教育质量。于是,中国教育便在这个浅层面上开始了低层次比拼:大大小小的考试,各式各样的分数排队,各级各类学校貌似公平的按分数录取,花样繁多的升学率排名,各种形式的百分比计算,等等等等,都是这一层面的荒唐比拼。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低层次论争:全国高考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试卷,全国是否应该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重点大学是否应该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标,等等等等,都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口水大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退休后,自愿到一所高中去担任语文教师,一段时间以后,高中生们不再去听他讲课。问及原因,一高中学生回答:“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来听你的课——这位学生一语道破了当下中国中学教育的实情: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教育者(校长、老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了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大的网笼罩着中学校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任何人要想从中打开一个缺口,透一丝新鲜空气,都是如唐诘诃德与巨大的风车作战一样不自量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的视野过于狭窄。它表现在教育目标任务过于单一化和浅表化。教育的着眼点过于集中浅层次的知识积累、计算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培养上,其他深层次的教育内容则因无法通过考试转化成分数而被严重地弱化、虚化、边缘化,甚至被取消。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正在倒逼中国教育走向浅表层面。
这是我国一切教育问题的源头!
教育,本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公益事业,而中国教育,却被浅表化的考试、分数、升学率折腾得焦头烂额,疲累不堪,进而又被什么重点校、重点班、课外辅导班、假期辅导班、高考加分,择校费、高考移民等教育乱象搞得天昏地暗,乌烟瘴气!
中国教育,需要正本清源!需要拨乱反正!
中国教育,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教育目标任务的单一导致教育形式的过于单一。这里我们也稍作分析。
教育的目标任务决定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那么,教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呢?
真正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是氤氲化生的缓慢过程。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不能追求即时效益,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与人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都是不同的。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因人施教的原则。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器件是好器件,但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塑造人,那是对教育的扼杀!
教育的内容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要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的形式手段也必须多样化。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人的道德情操、思维方法、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的培养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绝对不能用同一种方法!人格的塑造需要孩子在教育者的引领下自己去实践、体验、感悟、思考,需要孩子自己去辨别、分析、批判、理解、内化,而不能只靠传授和记忆。
这,就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就是“教育应该怎样做”的最基本的原则。
所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都是由这些“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化生出来的。一切有违于教育目标、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所谓“教育改革”都是瞎折腾!一切有违于教育目标、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所谓“教育方法”“教育秘诀”、“教子绝招”,都是伪科学!把所有教育内容的施教过程都用传授、记忆、书面作业的方法,是违反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又一个严重问题:中国教育的形式手段集中在传授、讲解和书面作业,少有思维的启迪、思想的碰撞、灵魂的陶冶,严重忽视了“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学生在学校的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活动”太少了!
中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差在这些“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等理念问题上!而不是差在“教育方法”问题上。
这,应该就是我们转变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点。
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培养都都因为无法转换成“分数”而难以得到真正实施。应试教育让中国孩子牺牲了身心健康、积极心态、成功信念、学习激情、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而集中全部体力和精神去考大学。这样的教育是浅层的教育!残缺的教育!扭曲的教育!畸形的教育!变态的教育!缺失了灵魂的教育!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应试教育体制既背离了教育的目标,又背离了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教育制度,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它绑架了学生,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长。在中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协力为考分拼命。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
今日之中国学校,尤其是大中城市,从幼儿园到大学,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可谓空前。全国“985”大学39所,“211”大学100多所,省市重点中小学更是无法统计。今日中国基础教育基本普及,文盲基本消除。从每个家庭来说,子女教育可能是家庭除了买房之外的第二大投资,可谓不惜血本。社会上的课外教育是当前中国巨大的产业。过去被称为“电子一条街”的北京中关村,现在则电子业萧条,而“课外教育”红火。从高楼上到处闪烁的巨大广告牌,人们知道这里已经成为“课外教育一条街”了。教育,实际上得到举国重视。然而,这种巨大的教育规模之下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
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到了教育改革的临界点。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不破不立。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先从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入手。
这里,我们不妨从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入,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
作者简介:
李东海,男,62岁,河南嵩县,嵩县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先后发表论文20多万字,主编、参编教学用书8部,个人学术专著两部:《语段应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孩子24项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END
嵩县微生活是嵩县地区最大的微信媒体。
覆盖60万+嵩县粉丝!
欢迎广告洽谈合作!
广告合作电话:15237984375
生活 | 时尚 | 资讯
打造互联网+嵩县智慧城市
(欢迎网友联系小编原创投稿爆料
您的内容将被60万嵩县人所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