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乱炖,味道并不好
《四海》砸了。
大年初二,除了几部动画片外,春节档上映的所有电影在豆瓣都相继开了分。其中,韩寒的《四海》只有5.6分,五部真人影片中垫底。
票房也随着口碑快速崩塌,相关票务平台上原本给出的预测将近20亿,如今飞速跌到了6亿以下,排片和票房占比全部掉出了前五,表现甚至还不如《熊出没·重返地球》。
《四海》海报
从《后会无期》初次跻身电影圈,到后来的《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全部进入春节档,韩寒的导演手法越精进,票房也一路上扬,表现可谓相当稳定。可如今的第四部《四海》却猛然折戟,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割裂的剧情
剧情大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刘昊然饰演的主人公阿耀同沈腾饰演的父亲之间的交互,主要讲父子亲情;第二个部分是主人公同尹正饰演的大哥和刘浩存饰演的女友之间的交互,主要讲爱情和友情;第三个部分则是为了还债进行的打工之旅,讲的大约是成长和反思。
这些部分结合起来,大致可以拼凑出一个少年的成长与回归之路,其实并不算特别出格的剧情设计。但由于彼此之间衔接得颇为突兀,导致实际观感相当割裂。
归根结底,三个片段之间的转折,并不是靠剧情的推动来实现自然发展,而是靠着角色生硬的离别与失去,强行从一个地方快进到了另一个地方。
第一部分的结束,是父亲的离开;
第二部分的结束,是“准大舅子”的突然落海死亡;
到了第三部分,暗恋对象也出车祸死了……事实上,除了主角之外,其余人不是全走了,就是全死了。
《四海》海报
在这个明显缺乏逻辑的剧作框架中,填充进来的剧情、细节和人物也不知所云。主人公本人行事相当缺少动机,几乎完全让外力推着走,不过好歹有个“除了骑车别的方面都有点笨”的人设加持,观众勉强能接受其行事风格。可其余一众主角的认知能力也都超乎寻常地低,甚至还出现了“酒店含早”这种貌似幽默,实则令人挠头的台词和情节。而那些稍微正常一些的配角则干脆都成了工具人,譬如警察、讨债者、专业赛车手、人实不符的夜店阔佬、马戏团老板、演唱会歌手……每人平均出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在主角的世界里来来去去,渐行渐远。
于是,在这部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主人公的境遇一路滑坡。原本临近结尾时观众还有所期待,觉得大过年的,应该不至于这么丧,没准会突然出现一个转折什么的,好歹凑个团圆。
然而并没有。到了结尾,主角彻底成了个孤家寡人,再然后影片就结束了,只留下影院内一群满脸迷惑的观众。
对“韩寒宇宙”失败的回归
2014年暑期,《后会无期》上映,“韩寒宇宙”宣告正式启动。这部处女作其实并不成熟,剧情发展到一半,居然连主人公之一都失踪了,只好临时转换了叙事视角。不过好在全片是一个公路片的架构,即便发生再稀奇古怪的事也能勉强说通。喜剧成分则大抵源于台词,凸显了韩寒作为80后青年作家的功底。最后市场反响还不错,以极低成本在当年拿下超过6亿人民币票房,也奠定了韩寒在电影圈发展的基础。
2017年,韩寒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首次进入了春节档。令观众惊喜的是,该片剧本结构陡然严谨了起来,具备了商业片的品相,几乎完全去掉了文艺片散乱无章的毛病。虽然其在许多方面都模仿了1993年的香港电影《新难兄难弟》,却无意间对内地长久缺失的亲情喜剧类型片作了一次补足,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启发了后来《你好,李焕英》的创作。至于韩寒本人,也凭借此片正式跻身“10亿俱乐部”。
《乘风破浪》
到了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沈腾首次加盟韩寒宇宙,影片的喜剧属性得以进一步加强,票房也连带走高,达到了近20亿的水平。于是韩寒本人的地位也愈发稳固,甚至还被业内视为了百试百灵、稳赚不赔的招财树。
在不少观众看来,韩寒拍电影的风格一直都大同小异,表达的无非都是人和车之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其区别,不过是“车”从小型家用车换成了摩托车又换成了赛车;“人”则从小镇青年变成了穿越儿子又变成了危机中年。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纯属一直变着花样炒冷饭罢了。
这种指控其实失之偏颇。将韩寒前三部电影拆开来看,会发现无论人物情感关系还是剧情设置都有极大不同,剧本构架甚至一直在保持创新,每一部都会采用和上一部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不过,这种指控用在《四海》身上却并不冤枉。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四海》都是对前三部电影的一次回归,思想内核与创作手法全都缺乏新意。
《飞驰人生》
《后会无期》里小镇青年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对自我和理想的追寻,《乘风破浪》中拧巴的父子情感,《飞驰人生》里中年失意男人的面子和尊严问题,在《四海》中都可以找到些许影子。教人无奈的是,爱情、亲情、友情、梦想、离别……这些元素却并没能以一种有逻辑的方式重新排列,相互之间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以导出某个新结论,完全是将几盘隔夜的剩菜扣在了一起。
很显然,这样的一锅乱炖,味道并不好。
不合时宜的“愁”
归根结底,《四海》的情绪基调和《后会无期》基本一致,想表达的都是小镇青年的迷茫。
“迷茫”这一情绪,最适合的载体是公路片。早年的国产电影中,该类型一度风靡:和《后会无期》同一年上映的还有《心花路放》;前一年后一年,又分别有《泰囧》和《港囧》。彼时“穷游”这个词还没过时,连带着凤凰、丽江、西藏等都成了文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
《心花路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也决定心情。而所有大众情绪的形成,其实都能从经济角度作出某种解释。所谓“迷茫”,归根结底反映了当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差距的扩大乃至青年群体思想上的困惑。倘若把类型再拓宽点儿,能承载这一情绪的还有《蜗居》《裸婚时代》和《北京爱情故事》等电视剧,只不过由于它们把社会课题表现得过于直露,显得不那么“文艺”和“高级”而已。
而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智能手机和短视频APP的普及,年轻人们很快发现,大城市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好。倘若不是某些特定产业的地域分布限制,只要有本事,在小城市甚至农村照样也能发展。在他们看来,所谓大城市的繁华不过是一份虚荣而已。而当这份虚荣面对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吃喝住用行,小城市不仅不比大城市差,反倒实惠不少。一旦有了这一层认知,“迷茫”不攻自破。
《后会无期》
而至于实在发展不起来的那一批年轻人,其实也早就麻木了。毕竟“迷茫”的定义乃是一心向前却找不到方向,可若是决意“躺平”,自然也不在此列。《四海》想要对同样的情绪完成一次复制与回归,然则时过境迁,才发现完全找不到落点。
除了情绪过时外,该片还存在有市场定位上的毛病。相比平常日子,观众对于春节档电影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四海》不光没能满足这一点,还偏要背道而驰。
春节是阖家团圆、新旧交替的日子,人们潜意识中好的全想要,坏的全回避。早年许多香港贺岁片便顺从了这一心理,诸如《最佳拍档》《富贵逼人》《大富之家》《家有喜事》《金玉满堂》等,与其说是一气呵成的电影,不如说更像是妙语连珠的情景喜剧,结尾更是一家老小齐上阵,对银幕前的观众抱拳祝福,显然不求发人深省,只为讨个团团圆圆的喜气。
甚至就连一路压抑的《喜剧之王》,到了结尾处也忽然变得乐观向上:一对小年轻有情人终成眷属,虽未能如愿大红大紫,但也算在一个小戏台上实现了人生理想,有了那么几个观众,实现了爱情事业的双丰收。如此剧情安排,其实也是给浮躁的港人熬了一锅心灵鸡汤——瞧,我惨成这样了都能收获幸福,你也一定没问题。
《喜剧之王》
尽管相比香港人,内地观众天然对宏大叙事更有好感,可一到节日,还是难免受到传统民俗影响。以去年的《唐人街探案3》为例,其尽可能削弱了凶杀、探案、悬疑元素带来的压抑感,几乎变成了剑道、泰拳、相扑、圣斗士、樱桃小丸子、葫芦娃、猜谜游戏等晚会节目的大串烧。虽然剧情可谓毫无逻辑可言,观众们却也乐在其中。
韩寒的前两部春节档电影也符合该逻辑。《乘风破浪》结尾,父子两代人间通过十指交叉的手势,完成了真正的和解。《飞驰人生》虽然选了个带有悲剧意味的结局,但一来全片的喜剧氛围冲淡了悲情;二来结尾儿子又将父亲的赛车想象成火箭,浓烈的亲情和梦想的传承均令观众感动;三来开放式结局留足了观众遐想的空间;四来主角总归还是赢了比赛,找回了尊严……多方力量作用下,悲情感便被大大冲淡了。
《飞驰人生》
而对于《四海》,有网友如此描述其剧情梗概:我不靠谱的傻缺准大舅子拿我和我准女友的身份证办高利贷,然后他闹海时死了。为了还债,我成了非法飙车的逃犯,躲到了大城市,玩了命打工。后来我准女友说她先不见我了,好不容易偶然遇到她,她说她明天约了人,还不告诉我是谁。再后来她死了——大过年的,我为啥要去看这么一个添堵的故事?
豆瓣、猫眼等平台上,给《四海》的定位是喜剧/动作/爱情。抛开后两者不谈,单论“喜剧”的部分,其实只有沈腾出现的前三分之一勉强够得上这个定义,再到后来就完全跟喜剧没关系了,反倒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愁绪和丧气。尽管韩寒凭借着其对“金句”的掌控拿捏,不断试图从这股愁绪中冷不丁憋出几个笑话来,却完全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归根结底,大家辛苦一年,好不容易过个节,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想的还是讨个好彩头,而不是特意来看这样一部充满愁绪的电影。
何况这个愁,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
欢迎提供线索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值班编辑:肖冉
▼
欢迎关注中国新闻周刊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