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入此殿堂,循此苦旅,明道优术

独家 | 入此殿堂,循此苦旅,明道优术

长江商学院 港台男星 2017-11-08 16:10:41 671


他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公益第一人”、“中国互联网公益教父”,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的先河;


据福布斯2017年中国慈善榜统计,他的年度现金捐赠总额达23.7亿元,位居榜首;


他捐资25亿港币,设立了一个全球最具规模的教育奖项——“一丹奖”;


他是武汉学院创办人,以“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捐资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


他说:“教育改变了我的生命,也是我一生的志业”。


他是——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DBA)学员、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武汉学院创办人、“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先生。

陈一丹先生


*以下为陈一丹先生在长江商学院“2017毕业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项兵院长、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参加2017年长江商学院的毕业暨开学典礼。


在这里,首先要向2017届毕业生道贺。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自今日始,走出门去,开始各自 “中西贯通、取势全球”的精彩征途。


其次,欢迎2017年新生入学。入此殿堂,循此苦旅,明道优术。在长江,往来皆为高贤。择善而从,取法乎上,勤于思考,必有所得。


再次,向长江商学院可爱的老师们致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毕业胜出厂,既是胜于匠心产品的节日,更是胜于匠心生产者的节日。


最后,向诸位在场或不在场的家人亲朋问好,感谢这一路的陪伴和坚持。因为你们的陪伴,在长江的师生成就才有了意义。今天同样是你们的节日。


 企业的使命


项兵院长嘱托我今天要讲讲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也讲讲这些年办公益、办教育的感受和心得。


我想,那不如就回到征途的起点,从头捋一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十九年前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园的房间,五六个人,七八条枪。每天想的是产品,担心的是服务器,焦虑能不能融到钱发工资。一边是看着用户增长远超预期的兴奋和激动,另一边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不确定的未来,谦卑而惶恐。


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创业者都必然经历过的状态。创业期,老板也是员工,企业是大家的。讲企业的责任,排在第一位的是活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才有资格谈未来、谈使命。


幸运的是,腾讯很快实现盈利。之后推出新产品,不断优化,小步快跑,6年后在港交所上市。创业期的激动和惶恐也很快演变成另外一种焦虑。



路演的时候,我们常常被问到腾讯是干什么的?我们答,是做即时通信,就好像MSN或者ICQ。接下来的问题往往是,那为什么不学MSN专心做即时通信,为什么在QQ上加其他增值服务?“价值何在?”


随着腾讯产品越来越多,问这个问题的人也不仅仅是投资人,包括媒体记者、合作伙伴、用户、甚至政府官员。我们给的答案也越来越长。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是在问如何盈利,更是在问企业的定位、责任和使命。


企业大了,目光不能只集中在产品和市场,价值也不仅是为股东谋市值、为员工谋发展、为用户谋福利、遵纪守法足额缴税。商业上的成功,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所在,是企业的本分,也是谈使命的基础。但伟大的企业不应止步于此,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马克·格兰诺维特说,“经济行为必然是深刻嵌套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关系网络的结构必然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 我觉得这话只说了一半,网络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社会环境和企业互相影响。企业越成功,对所在社会的影响力越大、反哺力道越强,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办公益


2007,在港交所上市三年后,腾讯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


最初,我们只是单纯想回馈社会。当时腾讯用户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教育、贫困是部分青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个基金,切实地解决他们的教育和贫困问题。


其实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曾经参与捐赠春蕾学校的建设,也资助一批边远山区学生。基金会成立后,马上发起“筑梦新乡村”计划,培训乡村教师、新建希望小学。一句话,公司上下身体力行,深度参与具体执行工作。


但很快,那个一直盘踞在脑子里的问题又跑回来。“价值何在?”腾讯做公益,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公益事业千头万绪,靠员工亲力亲为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吗?我们一时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只是执拗的认为方向是对的,那就先做起来,继续往前走,结果怎样先不要想。


基金会成立第二年,汶川地震。面对天灾,中国人展现出巨大的凝聚力。刚建成上线不久的腾讯互联网公益平台,瞬间被挤爆,几天内网友捐款就超过2300万元。直到今天,“又逢512:感恩生命 永不放弃”仍然是腾讯公益平台总筹款额最高的项目之一。


这让我们一下子领悟到腾讯做慈善的价值所在,那就是把捐赠者、受助人、慈善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在一起,让全社会热心的团体和个人都有机会很方便地来参与公益事业,将公益的影响力扩大到全社会。



那好,我们就做一个不一样的基金会,一个有腾讯和互联网基因的基金会。


2014年8月,基金会联合微信推出“一起捐”,把社交网络纳入慈善信息传播的渠道。微信用户可以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筹款项目中挑选一个发起“一起捐”,然后把“一起捐”页面转发朋友圈或好友群。发起者的好友可以参与捐款,并将“一起捐”再次转发。“一起捐”的出现使得劝捐者从平台变为身边熟人,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的便利,把单向的信息推送变为双向的社交互动。


2015年,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名企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动。2015年9月9日是中国首个公益日,爱心网友共捐款205万人次,1.3亿元。2016年,第二届“99公益日”爱心网友共捐款677万人次,3亿元,已经翻倍。就在今年的第三届“99公益日”,爱心网友共捐款高达1268万人次,8.3亿元。


回顾以往,从2007年成立到2012年,腾讯公益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募款1亿的小目标。今年“9.9公益日”开锣不到十分钟,1个亿的小目标就达成。截至今年9月,平台累计接受捐赠超30亿元,参与捐赠的网友超过1.4亿人次。这一融合了互联网基因的公益慈善平台,以大量小额捐赠取代过去少量大额捐赠,让公益事业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举手之劳的生活习惯。当你跑步时、当你听音乐时、当你扫码支付时、当你刷朋友圈时都可以参与公益,这种用户全方位的主动参与,让爱心不再是单纯理念,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公益成为现实,根本上改变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生态。


今年是腾讯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这十年,也贯彻了当初我们所确立的公益理念——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

 

办教育


几乎与创办基金会同一时间,我又开了一个小差,在武汉搞了一块高等教育试验田。


2006年,武汉的一所独立学院找到我,希望我投资。说实话,我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那个精力。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需要专注,把企业办好。但他们继续劝说,说腾讯在办公益,也涉及一些教育项目,反正办这个学院你不赚钱可以,赚了钱投回学院就好,不用具体负责,就当公益来做。我想,公益已经在做了,那就随缘试一试。


从2007年开始入股到2009年完成收购举办方公司后,我一直坚持按“办学不取回报”方式进行办学。过程中,还是那个问题,一直跑回脑子里——价值何在?


我开始严肃思考。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价值信仰、公平正义,教育是一个社会薪火相传的文化火种,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但武汉学院的价值在哪里?跟其他的学校有何不同?为什么我要办这样一所学校?



思考的结果,是重新定位武汉学院,摆脱得过且过的独立学院的模式,要办就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一流的中国民办大学。


这需要满足师资和校园两个条件,算出来的投入金额有点狠。但是私立学校,有更多办学自由,可以请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来办学。机制上非盈利、循环投入;管理上教授治校,鼓励创新;模式上开门办学,把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引进来互动;治学上提倡“全人教育”,关注智力和技能的精进,更强调人文修养、心理健康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方向是对的,那就下定决心继续走。做决定的当天,我对自己说,十年后,会有一批思想开明身心健康的有为之才走出校园。你看着他们,不会后悔。这样的学校,是未来的方向。


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我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社会是由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构成。这些微小的个体,是整个经济体中最难以被改变的因素。而教育可能是唯一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地对人进行提升的社会系统。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最终都会回归到教育。


社会进步,归根结底靠教育。


这两年,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一方面,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人才是多么重要,人才又是多么难找。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事业中的新兵,我又很好奇,为什么好的人才这么难培养?学堂、科举这些已经存在上千年的教育体系,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为什么没有完全彻底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实践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是感觉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仍然有限。寻找教育本身的规律,是我设立“一丹教育研究奖”的初衷。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的是鼓励各种思想在此交汇碰撞。


今年的“一丹教育研究奖”颁给了斯坦福大学的Carol Dweck教授。她提出的“成长型心态”概念,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融会在一起,让现代教育向更科学的方向迈出扎实的一步。


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更重要的是实践。现代社会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基础教育的普及。让科学的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需要杰出的实践者身体力行。所以我们还设置了“一丹教育发展奖”,作为与“一丹教育研究奖”同样重要的奖项,表彰对拉平教育鸿沟、贯彻普遍受教权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今年的“一丹教育发展奖”颁给哥伦比亚新学校基金会的创办人兼总监Vicky Colbert。她的“新学校”教育项目“以学生为中心”,融合课程、教师培训、社群参与及校园管理等因素,为乡村和不发达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这一模式后来被推广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成效显著。

 

在路上


今年,腾讯19岁,我46岁。一个正青春年少,一个尚年富力强,都还在努力,都还在路上。价值何在?一开始是别人问我们,后来是自己问自己。到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一个初步的答案。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话讲“当一个人觉得我对共同体来说是有益的时候,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



孟子的话更生动具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做有价值的事,并乐在其中,与我而言,正是生命的本真、幸福的源泉。


办企业、做公益、投身教育,中间或有困难、或有挫折,但只要守住初心,坚持向前,不问得失,结果都会是美好的。这是我自己的一点体悟,与在座诸位共勉。


谢谢大家!


end


*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于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