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大哥的新片又又又又上映了。
距离他说《十二生肖》是自己“最后一部电影”,过去已经五年了。
结果五年之内,他陆陆续续又拍了十来部电影。
评分从3.5分到7.2分不等,但基本都集中在5分上下。
今年这部新片,集结了女装品牌的代言者朱碧石,和凭借《演员的诞生》中一句“蚂蚁竞走十年了”爆红的欧阳娜娜。
号称扛起了动作、科幻两杆大旗——
《机器之血》
▼
但院长看完片子后的感觉是,一言难尽……
首先,整个片子的时间背景非常诡异。
有网友说,觉得自己提前看了一部国产版“星战”。
影片的开头,就是人类警察用手枪对抗boss军团的激光电枪。
落后了一个世纪的武器,让人类警察在枪战中死伤惨重。
画面一转,这群“铁甲战士”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了澳洲街头。
而咖啡店里的客人们连眼睛都没有抬一下,似乎对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
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其次,影片中每个人设都是畸形的。
号称“不死之身”的生化人大boss,连汽油罐爆炸都没有炸死,却因为害怕感染,十三年来一直躲在无菌室里暗戳戳做实验。
他还有个酷似尚雯婕的手下,穿衣打扮的品味让人难以捉摸。
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生化人”,现在的反派都这么高调了吗?
欧阳娜娜饰演的留学生,一半的戏份是处在“昏迷”状态,倒是没有什么破绽。
而“变性”,不是,“变装”出场的朱碧石,大红色的丝袜+高跟鞋几乎要瞎了院长的狗眼。
搞笑部分呈现的不错,但这个角色本身几乎没有逻辑可言。
总是突然冒出来,突然救了人,突然又消失了。
唯一正常点的,就是成龙饰演的,一如既往的“全能型”主角。
六十四岁的成龙越拍越拼命。
激烈的枪战、火光冲天的爆破戏、拳拳到肉的打斗加上各种高空动作戏。
但很可惜,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靠拳头就可以拯救烂片”的时代了。
《机器之血》是典型的“喜剧动作片”。
片中无论是喜剧还是动作元素,都打着“成龙”的烙印。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配方,电影却不好看了呢?
院长认为,原因很明显——
成龙大哥还在玩他二十年前的那一套。
可观众们的审美已经变了。
无论是前两年的《绝地逃亡》、《功夫瑜伽》,还是这部《机器之血》,影片中的包袱更多带来的不是笑点,而是尴尬。
大家喜欢成龙早期的喜剧片,是喜欢看里面的主角在生活中偶尔会碰到小挫折、小失败。
比如走路撞到头啊,打架会手疼啊。
这些细节,让成龙塑造的英雄更加接地气,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们不再满足于这点小小的笑料。
他们希望电影里的包袱更加高级、笑点更足。
可想要拍一部够搞笑的喜剧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成龙也没有找到出口。
所以他还是用走路撞到头、打架会手疼来装点整部电影,却只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
一部喜剧片如果连观众都能猜到有哪些梗,那这部电影就不好看了。
在动作戏方面,成龙一直在挑战高度、难度,却始终没有突破自己。
《机器之血》中最经典的一场动作戏,发生在悉尼歌剧院的顶端。
为什么说这场戏经典呢?
并不是因为打得有多激烈,而是这个场景让人瞬间回想起“成龙曾经征服的那些建筑物”。
中国的武打明星很多,但酷爱高空动作戏的,只有成龙一人。
最早的高空戏从《A计划》中的真人跳开始。
难度最大的要数《龙兄虎弟》里直接跳到了降落伞上。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我是谁》中,从荷兰鹿特丹大厦外墙滑下来的那个镜头。
以及《宝贝计划》中一镜到底的跳空调。
毫不夸张地说,给成龙一幢大楼,他就能拍出一部贺岁片。
《机器之血》中的悉尼歌剧院,曾经一度拒绝过好莱坞动作明星汤姆·克鲁斯,可见成龙的国际影响力之大。
但电影最残酷的是,哪怕你玩命拍出来的东西,没有创新就没人会买账。
八九十年代敢这样设计画面,真的非常具有想象力。
但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套路被一再运用在动作片当中。
即便爬楼的还是成龙,除了能引发一点点怀旧之外,剩下的全是审美疲劳。
有人说“成龙近几年专挑烂片演”。
院长觉得不是这样,而是电影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了,曾经的“好剧本”,现在更接近烂片。
成龙大哥的初心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几番轮转的电影市场。
华语电影在进步,这趟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院长相信成龙还会有许多片子上映,如果跳脱不出自己的牢笼,评分就永远打不到6分以上。
但院长也愿意给他足够的宽容,因为曾经的他奉献了太多经典,他对于华语影坛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力量。
<END>
「抢先聊大片」揭秘《芳华》未上映和背后的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有精彩小说可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