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无问西东》背后,藏着这所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峰!

王力宏《无问西东》背后,藏着这所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峰!

掌上吴江 港台男星 2018-01-18 15:58:23 198



无问西东,只问敢勇。

 

电影《无问西东》终于上映了。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决定拍摄一部学校的宣传电影,这就是《无问西东》的开始。



影片讲述了四代人、四个故事

穿插其中的,则是年轻人的家国情怀

其中,由王力宏主演的沈光耀最为吸睛



他出身香港名门,俊逸不凡

身上流淌的,是三代五将的血脉

然而,国难当头,他瞒着家人

毅然弃笔从戎,奔赴战场



梦想自此起飞

他驾机撞向敌军战舰

为了国家与使命

最终同归于尽


影片中有句台词意味深长: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显然,在祖国发出号召之时

他毅然奔赴一场劫难

却像是奔赴一场盛宴


电影《无问西东》

上:陈楚生饰演吴岭澜

下:王力宏饰演沈光耀


而他的求学背景

正是当年那个名扬海外

连哈佛都比之不及的

西南联合大学

建校8年间

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原校门


西南联合大学穷建校舍  富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清华、北大、南开在长沙成立了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但不久后,日寇逼近长沙

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一路风餐露宿,历经磨难

200名师生行程3200多里

横穿湘黔滇三省

历时68天,终于抵达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



然而,抵达昆明只是一个开始

由于经费问题,在西南联大成立半年后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

遍地茅草屋成了师生们的容身之处



每逢暴雨突至

教室的铁皮房顶被打得啪啪作响

陋室之中,难辨老教授讲课的声音


一次,中国现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上课时

因为雨声太大淹没了声音,他不再尝试授课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

“静坐听雨”



然而

就是这么一所在战火中仓促成立

连校舍都建不起的学校

却在建校这8年间

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人们不禁感叹

当时分明条件简陋,环境恶劣

怎么能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


当时校长梅贻琦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于是,在校长的大力倡导下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员

大多都是欧美名校学成归国

或有着丰厚才学的人


梅贻琦(祖峰饰)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

当时的国文老师是沈从文

英语老师是李赋宁

物理老师是吴有训

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

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

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

老师分别是华罗庚闻一多


西南联大校舍


这些大师级人物

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

都是中国学术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华罗庚一家六口


在这样清贫的环境里

师生们一片刚毅坚卓

为躲避日军轰炸,教师们大都住的分散

很多教授每天步行几十里路来上课

却从没有人迟到过

国学大师刘文典说:

“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刘文典


体谅到办学条件艰苦

教育部决定给25位有名教授

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

不料,25位教授竟联名致函拒绝

“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

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

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闻一多


然而,正是在这样清贫的环境里

华罗庚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

矩阵几何学



被傅斯年誉为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的陈寅恪

能用13种文字阅读

当时,他在西南联大教历史

上课第一天就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在课上旁征博引,指点中西

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

引得冯友兰、吴宓等教授竞相旁听

就连著名学者许渊冲都这样说:

“哈佛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四不讲’的教授”


陈寅恪


凭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负责

大师们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

钱穆写下《国史大纲》

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

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

陈序经写下《文化学系统》

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

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

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周培源写下《湍流理论》

赵九章写下《大气之涡旋运动》

孙云铸写下《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

无一不是各学科的奠基之作

大师治校筑自由精神

1980年,沈从文出国访问

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

“抗战条件那么苦

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

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只回答了两个字:

自由


沈从文


本着“治学自由”的态度

教师们在讲课和考评方面

几乎拥有全部的决定权

小说家汪曾祺回忆道:

“老师讲课绝对自由

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


在课程安排上

同一门课程,教师们也可以同时讲授

有一年

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都讲《楚辞》

青年教师唐兰和彭忠铎也开了这门课

为了吸引学生,老师之间展开了“竞争”

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开坛授课



除了教师讲学上的自由

学生选择专业也相当自由

如果不喜欢现学专业

只需填一张表格

就可以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学校也有一项硬性规定

文法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

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

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

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


有人不解

为什么强调自由却非要做出硬性规定呢

梅贻琦说,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

“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然而,讲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散漫

联大的考试制度相当严格

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


“1941年我入学时

班里有40多名同学,

等到毕业时,就只剩20多人了

每学期必修学分中

1/3不及格就要留级

1/2不及格就要退学


一次,一个学生考了59.5分

跑去跟教务长求情

不料竟被拒绝,学生愤愤地说:

“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


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

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

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本着这种严格治学的校风

当时入学联大共有8000多名学生

到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

而从中毕业的学子

大都成为当代卓尔不凡之人


联大毕业证书


汲取各家之长 学生们飞速成长


有大师们创造学术氛围

加之联大严格的考核制度

学生们大都勤勤恳恳,不敢怠慢


上课时专注听讲就不用说了

就连课间休息,学生们讨论的话题也大都是

“爱因斯坦最新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

“**教授文中有一句歧义,你怎么看?”


清华教授郑林庆,当年在联大读书时的笔记


今后在中国物理学举足轻重的

联大物理系“三剑客”

杨振宁、黄昆、张守廉

就曾夜读海森伯

并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



虽然生活艰苦

但联大师生的精神却是乐观而积极

日军来袭时,全校师生从容撤离

他们自信而笃定,他们从容而豁达

他们在山洞里支起黑板,转身便钻研学术

任凭炮火轰鸣,我自静心求学



在祖国召唤之时

联大1100多名学生弃笔从戎

参加中国远征军

在最好的年纪里

血洒疆场,青春无悔



如果不能安稳地活着

就让生命掷地有声

成了那代人,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70多年过去了

曾经的师生大多离开了人世

但西南联大的校训却流传了下来

“刚毅坚卓”四个字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如今,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

还竖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写着:

育才先育人


在校长梅贻琦眼里

“教授的责任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如何研究学问

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

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这个做人就是:

“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怪不得那时候的联大

能汇聚全中国最优秀的学子

他们的脑中

是炮弹炸不毁的知识殿堂

他们的身上

有强敌折不弯的民族脊梁



怪不得那个时候的联大

群星璀璨,大师云集

思想碰撞,学术交流

教书育人,治学求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果说,西南联大为何这么牛,可能在于它孕育了无数个“不辜负自己时代”的人。


正如结尾所言,世俗如此强大,强大到你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可是如果了解到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什么荣耀,拥有什么才被爱。


愿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力量,无畏世俗、知止行远,不辜负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素材来源:INSIGHT视界

掌上吴江综合整理发布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