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粑粑 | 许飞乡愁笔记

送灶粑粑 | 许飞乡愁笔记

头号地标 内地女星 2019-03-01 19:12:01 541

《一生最美阅读笔记·乡愁笔记》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大多是吃的为先。特色食物会触动人的多种感官,一想到它,眼前就是它的样子,鼻子就仿佛嗅到了香味,嘴巴里不自觉地生出津液,这就是食物的魅力。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舌尖上的中国》,它介绍了大多数较为经典的地方美食,进而展现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吃”来开展。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芜湖人,小时候一直待在乡下,吃的是最“正宗”的芜湖风味。《乡土中国》里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里土气的乡下人长大后最恋乡,乡愁也最浓。现在的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千言万语缩进星点笔尖,写出来的竟是各种食物的气味。


说到芜湖,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芜湖铁画、方特欢乐世界、三只松鼠、傻子瓜子等等,这些都是芜湖的名片。但是,真要让我说一样最熟悉的、记忆最深刻的,肯定是送灶粑粑。它有芜湖的年味,和土地里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是芜湖风土人情的代表之一。


送灶粑粑是安徽特有的小吃,但也只存在于合肥市以南的几个县市,比如芜湖、宣城、马鞍山、庐江等地。不少安徽人对送灶粑粑也只是听过,并没有亲自尝过。送灶粑粑既是一种传统美食,也是一种节日祭品。



送灶粑粑,何为送灶?送灶即“送灶王爷上天”。在民间传说里,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那他到底汇报些什么呢?就是主家一年的善恶功过,类似于现在的年终总结。玉皇大帝听了灶神的汇报后,就会对这户人家做出奖惩。因此,人们希望灶神说好话,在灶神上天汇报前准备各种供品讨好他。正所谓“吃人嘴短”,灶神自然不会说坏话了。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和《送灶日漫笔》都提到过民间送灶风俗,老舍也在《北京的春节》里着重描写了送灶习俗:“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确实南北的送灶祭品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南方的送灶粑粑和北方的胶糖,本意都是为了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对玉皇大帝说自家坏话。


因为腊月二十三临近年三十,这一天又被称为“小年”。当天晚上,芜湖家家户户都在做送灶粑粑,还顺带做一些年货。芜湖人对灶看的很重,灶台必定要认真堆砌。旧时候,乡下人家用的都是柴火灶台,燃气灶并未普及开来,想做饭就得劈柴,然后塞进灶肚里燃烧得噼里啪啦作响,大部分人家会把灶神的画像贴在灶台墙上,讲究一点的还会贴上对联。要知道芜湖是江南鱼米之乡,芜湖人对粮食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吃”这件事也格外地讲究。在乡土中国里,农业占据主要地位,人们祈求一年里风调雨顺,吃得饱穿得暖就足够了。而灶王爷掌管灶火,他在芜湖人的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分量,像送灶这样的习俗容不得马虎。


正因为是柴火灶,它才能做出来不一样的美味。如今家里用的是电饭煲、燃气灶,难免少了那种特殊的香味。芜湖人用的柴火灶规格较大,蒸饭可以蒸一大锅,一家人肯定够吃。吃完了饭,锅里还有一层焦香的厚度均匀的锅巴,芜湖人喜欢将它放在盒子里储存着,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吃。柴火灶当真是个好东西,灶肚子里的草木灰既可以施肥也可以当中药用,我小时候在田里经常能看到土地表面铺的一层草木灰。对于养花和种植果木,草木灰都有独特的功效。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冬天的时候,在灶肚里放个红薯,坐在边上烤火等待着,感觉不到一点寒冷。等饭菜做好了,红薯也烤好了,用手颤巍巍撕开滚烫的外皮,露出里面香喷喷的黄心,那叫一个幸福。皮一点的小孩子喜欢用火钳在灶肚里捅来捅去,看火苗摇摆的确十分有趣,然后就会被长辈们无情地赶走。


送灶粑粑就必须是柴火灶才能做得香,做得好吃。送灶粑粑的食材很简单,就是糯米、籼米、豆干、咸菜、猪肉、蔬菜和各种调味料。芜湖送灶粑粑也只有两种馅,雪菜豆干肉馅和萝卜肉馅。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至少我母亲这一辈的都不怎么会做。想做得好,就得熟练使用大锅,对柴火的把控也很重要。



送灶粑粑食材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这就涉及到芜湖的地理位置。芜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被称为“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但是芜湖人口味不似江南普遍的清淡口味。芜湖的腌制食物很多,如咸菜、酱瓜、豇豆、大蒜、各种肉类等,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食物不易保存,潮湿多变的气候使食物容易变质,不过将食物腌制后就能吃上很久,并且味道也不错。因此,大多数面粉制品的馅料都会加入自家腌制好的咸菜,吃起来酸咸美味,促进食欲。其他的蔬菜馅料则按照自家喜好来弄,比如我的奶奶家往年做的都是白菜萝卜馅,而外婆家做的是雪菜豆干馅。可能跟这种口味有关系,芜湖人在南方人中是情感较为浓烈的一支。当你清晨走在芜湖的街头,提着鸟笼的老大爷、吆喝的商贩、晨练的阿婆们以及热气腾腾的街边美食,你仿佛置身于老北京街头巷子。芜湖这个城市就有一种随性,可以清淡也可以浓烈,可以内敛也可以开放。


制作送灶粑粑的米也有门道。芜湖是中国江南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的南陵县盛产的籼稻、糯稻畅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前小农经济时代,芜湖靠着强大的米市发展了起来,每天都有高额的交易量,借助长江的优势运输条件,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南陵籼米吸水性强,膨胀度较大,所以出饭率较高。这种籼米就非常适合做米粉之类的食物,当然做炒饭也是不错的选择。芜湖的米产量大种类多,淀粉含量适度,因此还具有一定营养价值。天天吃好米的芜湖人,身体也健康,整体精神面貌自然提升上去了。话说回来,做送灶粑粑肯定要用最好的米,籼米占据主体,掺入糯米是为了口感更佳。一般籼米和糯米的比例是7:3,根据芜湖人自己的习惯决定掺多少,每家的口味也因此略微不同。


万事俱备,真正到腊月二十三那天,芜湖人还是忙活得不可开交。因为芜湖人过小年不仅仅是送灶一项活动,还有祭祖、扫尘等。这时候男女分工发挥得淋漓尽致,做送灶粑粑大多是女性,出门祭祖大多是男性,各司其职。


白天的时候,家中的男人会带着小孩一起去祭祖,烧纸钱的时候肯定会让小孩子喊“老祖来收钱”,可能这样真的可以通灵。给自家祖先烧完纸钱,芜湖人还要烧一点给孤魂野鬼,这也是精神风貌的一个体现吧。家中的女人们大早上就开始忙活起来,制作过程是很讲究时间的,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都要想好,然后一步一步过。一般上午准备各种食材,下午开始制作粑粑,黄昏傍晚的时候就开始下锅。之所以等到黄昏时刻下锅,是因为黄昏入夜之时,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时候,第一锅制作好的送灶粑粑是用来“孝敬”灶王爷的。正好白天出门祭祖的人也回来了,全家人聚在一块边聊天边等。这时候,家中最有资格的老人会做一项古老的任务,他们用一个奇怪的小坩埚盛满醋和其他液体在灶肚里煎煮,等到嗤嗤地冒白烟的时候用火钳拿出来,在家中各个角落走一遍,整个家都会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久久才能散去。外婆曾经跟我说,这是扫尘过后的驱邪仪式,家里“不干净”的东西都会被赶走,这个仪式在除夕夜也会再次出现。芜湖人比较在意这些,某些习俗在城市化进程中依旧保存了下来,他们井井有条,并作为习惯教给晚辈们。比如吃饭的时候,筷子是不能斜插在饭里的,只有外婆这一辈的会反复告诫我。


做送灶粑粑就是一个讲究条理的过程,不慌不忙方能做好做香。


首先,挑选合适的米粉。送灶粑粑三分之二都是米粉,第一口咬下去的感觉十分重要,如果不好吃,你就只会把里面的馅给吃了,外面面团丢到一边。制作送灶粑粑,一般会用籼米和糯米,或者只用籼米,然后磨成米粉。芜湖人在选米上不多做纠结,毕竟是四大米市之一,自信的就直接用自家收获的米。


米粉在柴火灶里慢慢蒸熟,有一些粘性之后,就可以做馅料了。将准备好的雪菜或者蔬菜洗干净,用刀慢慢剁成细碎,然后直接下锅煮熟,憋出水分。这里就得说一下芜湖的“三把刀”,剪刀、菜刀和剃刀。前人评价芜湖:“百工中唯铁工异于他县”,芜湖匠人辛勤劳动,搞出了自己的名堂。芜湖赵云生牌剪刀早已经开拓了海外市场,芜湖匠人赚了财富赢了荣誉。好刀做好菜,再将肥美的五花肉剁成肉末,加入葱蒜继续反复地剁,然后放入锅中混合雪菜或者蔬菜不停地翻炒。


馅料的口味决定了吃的人对这个粑粑的直接评价,芜湖人对此自家有自家的诀窍。为了满足家人口味,芜湖人在两种馅料的基础上会做些改变,一般是加点榨菜或者辣椒之类的调味。因为厚厚的面皮很清淡,芜湖人就在馅料上增加口味,这样调剂之后吃得舒心惬意。值得一提的是多出来的馅料再单独做个菜,这样十分下饭,上桌了一会儿就被吃完。论吃,芜湖人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揉面是个体力活,家中的几个“大厨”轮流完成,熟了的面粉软软的黏黏的,但是没有小麦面粉那种延伸性,它最后会被揉成一个大面团放在桌上。接着就要把它搓成一个个小面团,慢慢揉成小圆饼,用手在圆心按下去,然后将边上的一大锅馅料慢慢塞进一个个坑里。封口一定要严实,确保味道都锁在里面,这考验的是制作人的手艺,比包饺子可难多了,等包成一个个扁圆的粑粑胚就基本完成了。


紧接着在灶上架起来层层蒸笼,大火慢慢蒸熟,等拿出来的时候其实可以吃了,小孩子们就有提前享受美味的权利。最后将蒸熟的粑粑放进铁锅内用油煎一遍,芜湖人习惯用菜籽油来煎,这样出锅后送灶粑粑的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在煎的同时洒点水翻个面,充分吸收热量。也只有柴火灶台的大锅能一次煎多个粑粑并且热量足够,锅壁上贴着的都是人间美味。满分的送灶粑粑表面色泽金黄,焦香酥脆,面团软糯可口,不粘牙齿,粑粑馅更是入味三分,鲜嫩汁多。


小时候的孩子们,肯定都被长辈骗过,你吃几个送灶粑粑就会长几岁,然后就使劲的吃啊,想着赶紧长大成人。现在长大了,他们却希望能回到童年。从芜湖乡间走出去的孩子,都无比地怀念过去,儿时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但那段记忆十分美好。芜湖确实有着这种魅力,它可以发展的很快,经济实力稳固在省里前列,也可以很好的保存旧时风土人情,让你有足够的可以追溯的东西。


芜湖人喜欢吃,也喜欢分享。虽然现在,各种节日都有新的时尚,但是分享快乐是芜湖人不会忘的习惯。送灶粑粑肯定要做好几大锅,自家吃还要分给街坊邻居,这么你来我往的,既开心又能吃得尽兴。其他节日习俗也是如此,芜湖人向来不会小家子气,颇有点北方民族的习性。对很多南方人来说,芜湖像是北方;对北方而言,芜湖又确确实实是南方。这样说吧,想找个芜湖的女孩子当老婆,第一点就是大方,小家子气肯定会被嫌弃。她们性子也比较直,你不需要整一些花里胡哨的,平时的小事情就能感动她们。然后就是带她们吃,芜湖的小吃是忘不掉的东西,像什么小笼汤包、虾籽面、红皮鸭子、板栗等等。你会发现,芜湖的女孩子很容易满足,但是她们也比较自我,合适就是合适,不合适就是不合适。


小年做好的送灶粑粑可以吃上很多天,现在有了冰箱,吃一年都没问题。从小年到除夕这几天时间,总不可能一直吃送灶粑粑。芜湖人带着车去集市一通采购,吃的用的全部准备好,回了家开始榨麻油、打年糕、炸豆腐果子、炸糯米圆子等。总之,这段时间嘴巴是停不下来的。芜湖的风味不仅限于腊月做的东西,一年里根据季节做专门的风味,错过了想再吃就是来年。


送灶粑粑于我而言,是一个重要记忆碎片,解读这个节日风俗,你就能真正认识到芜湖各方面的风土人情,芜湖的画像必然有一副热气蒸腾的送灶粑粑写真。从选材到制作完成,工序繁多,芜湖人耐得下性子。《乡土中国》里说,“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旧时那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人们又能采取多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它呢?风味就是一种不需要声音、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最真切的感受就得亲自去尝试,在风味里读懂这个地方的人。乡土社会是个比较安定的社会,人的记忆是个很狭窄的载体,旧时的风土人情不断地重复上演。


当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解读现代人的乡愁就得解读土生土长地“乡下人”。城市化让人们趋于统一,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习惯,旧的风俗所剩无几。芜湖近些年城市化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我就已经找不到老家旧址,记忆里的芜湖风土人情都在那里。我想着,再过个十几二十年,是否新生代的芜湖人寻找返乡记忆会感到生疏陌生。因为他们缺少实际材料,缺少切身经历,拿什么去找回?仅凭前人所记录的各种资料吗?这未免显得太过苍白无力。因此,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去认识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沧海桑田变化,铭记家乡最美的样子。


(返乡导师汪成法,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许飞,安徽大学。安徽芜湖人,爱好是逛和吃。作为一个准吃货,遍尝芜湖大街小巷的美食,有一套自己的吃货宝典。私以为乡愁很大程度上就是味觉的思念,因此我倡导大家都以乡味叙乡愁。


图文 | 许    飞

领衔主编 | 李辉    朱大可    人文指导 | 叶开    

出品 | 头号地标    出品人 | 丘眉    出品顾问 | 单占生

投稿以及合作加小秘书shhxixi,或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回去!做一名“乡”里的青年知识分子

官宣:叶开联袂李辉朱大可单占生引领一生最美的阅读笔记

名家领衔书架回家,用好书拥抱故乡!

(喘口气吧|回击青年共读营)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