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用自己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来的,原作中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是在花莲动物园,电影中把它放到了严冬的满洲里。原作小说中因为地理位置充满的燥热腻烦感,电影完全变成了冷彻迷茫感,在井陉拍的外景里,所有的镜头里都没有阳光,这就是一部阳光透不进来的电影。可能这个时候,胡波已经准备去死了。
关于这一230分钟金马版,汶霖老师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得很清楚,我在这里想借几句题外话,来说一说我对影片的解读。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大家扯扯闲篇,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大象,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一种悲剧的代名词,无论是在檀香山街头被击毙的泰克还是在《大象的眼泪》中生活在恐怖象钩支配下的萝西,总是让人心疼又无奈,而它们是那么的聪明懂事,这更让人伤心。网络图,侵删。
网络图,侵删。
小说版《大象席地而坐》中的花莲大象,最后发现是因为腿断了只能席地而坐,而电影中没有交代为什么满洲里有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只是在剧终前那些去看大象的人们听到了远远传来大象的嘶鸣。我想,大象断腿可能就是象钩的功劳,在锐利的象钩面前,大象唯有俯首贴耳才能不受折磨。反推,唯有受尽折磨至残的大象才席地而坐。
私货,我超爱的瓦叔。《大象的眼泪》男二。
科学研究表明,大象发出的大部分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电影最后的嘶鸣,很有可能就是一种代指:在黑暗无望中,前方有你所寻求的答案在等你。我觉得这是胡波留给剧中人和观众的一点希望,只是他自己不愿意再等了。
片尾字幕显示,这部电影的投资方是冬春,版权是胡波妈妈的。这表明王小帅导演在这部电影诞生过程中的种种恩怨纠葛应该已尘埃落定。为何会从伯乐到反目,从艺术完成度的角度看,是非很难界定,但从商人的市场投资角度看,很难说王小帅的判断有问题,毕竟230分钟的长度会让票房压力巨大。我只想说,王小帅已经不是那个《十七岁的单车》时的王小帅了,在贾樟柯《世界》里客串过做再保险生意的大亨角色可能更符合他眼下的身份地位。而胡波,永远就是胡波,不会再有一丁点的变化。死亡才是永恒。
说到死亡,我想到了两段猫的故事。胡波生前留下一只猫,胡波妈妈在和采访她的记者对话中提到这只猫。我原来以为她询问怎样将猫带回老家是出于对儿子的纪念,然而现实将我这个宠猫狂魔击得粉碎。只是因为这只猫是名贵品种,买来时大概七八千,胡波妈妈希望能再卖出去。我内心对这样的决定没有丝毫诋毁和不满,反而充满了悲凉和酸楚。逝者已矣,活着的人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和缅怀,活着的人更要活下去,这也是逝者放弃自己想达到的某一个目的吧。
另一个故事和电影无关:在那个受冲击的岁月里,北京昆曲传习社的两位老曲友在一次抄家后,一同淹死了自己养的猫,随后又一同上吊自杀了。这是怎么的一种决绝,又是怎样的一种悲悯。担心失去主人的猫不能继续快乐活着,索性带它们一起走。所以我觉得胡波是把希望留给别人,他只是不愿意再等。
这就是相依为命。
电影中老头王金的扮演者是李从喜,这也是一个几乎不见光的地下电影常客,应该是姜文拍《鬼子来了》把他发掘出来的,然后又拍了刘奋斗的《绿帽子》,后者又发掘了廖凡。我个人很喜欢行伍出身的李从喜,本色自然,镇定自若。
王金在这部电影里是属于为数不多活明白了的角色,女儿女婿带着外甥女挤在他的老破小屋里一起生活,他只能睡在阳台上,可他们连阳台都不想给,硬以预换的学区房太小而逼他去养老院。王金靠一条老狗苦苦支撑了十几年,借口养老院不能养狗而拖着不去。老狗让街上的狗咬死了,王金也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果然,女儿女婿说狗死了也是好事……
他加入了去满洲里看大象的队伍,他对年轻人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边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儿的问题。这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里山脚下小酒馆老板欧阳锋说的话差不多:很多人想翻过这座山去看看山那边是什么,等翻过山才知道,山那边还是山。这老两位的意思应该都是不逃避,立足眼下,这应该也是胡波的观点,只是结局还是自我否定和深深的自我怀疑。
“人生是个荒原,这是本书里的话,我很感动。”这是一句胡波借拖地男生的口说出来的感想,韦布不懂,其实胡波自己也不懂。
电影中韦布让黄玲跟他去满洲里,黄玲问他,你能去干什么?你会什么?踢毽子?你踢毽子然后他们就走过来给你钱?韦布也迷茫了,但很快镇定下来,然后认真告诉黄玲:人只要把大量无意义的时间拿去做无意义的事,这事就能做成。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他们就这样活着。当韦布面对着垃圾场发出绝望的呐喊时,我知道胡波决心要离开这个肮脏丑陋的世界了。
活着不好吗?
妖怪无脸猫
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