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泰兴政协可以订阅哦!
王家园河,旧名王家园沟。位于龙稍港港河南岸,现隶属滨江镇蒋港村。这个小庄,现有57户人家、180多人,庄地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庄形如一朵梅花。
1
曾经的王家园河,四周都是河,另有两条南北走向的河穿庄而过,将这个小庄分割成沟里、沟外和中间。庄河的外侧分别有四片地块,被称为东园子、西园子、南园子和北园子。这种长江冲积、自然形成的独特地形地貌,就是“五瓣梅花地”的由来,王家园河也由此而得名。庄的东西两处,各有一块约半人高、四间屋跨度的土墩子,长满了小竹子。当初,两处小竹林中常有獾子出入,被人们喊做“獾子山”。
王家园河是三槐王氏家族中的分支派部落。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祖居山东莘县(今聊城),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曾任滑州黎阳令。其妻姚氏被奉为鲁国夫人,生子王彻,王彻在后唐同光三年(925)为状元及第。王彻配偶田氏,生王祜、王祉两子,后落籍河南开封。王祜到开封后建造自己的宅院,并在院内亲手栽下三棵槐树,意在“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以“三槐”喻“三公”(在宋代,三公是宰相的加官),其子王旦果然成为宰相,实现了他发达家族的愿望。从此,王氏家族以“三槐”为堂号,绵延至今。
相传,三槐王氏家族人丁兴旺,十分注重家风祖训的传承教育,弘扬治家之道及优良的家族传统。三槐王氏的门风族规有三条:一是重视教育;二是为人正直;三是居官清廉、均有政绩。王氏后代以此为准则,其流风余韵直至南宋、元、明、清时代,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为宋代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南宋以后,三槐王氏家族,陆续迁徙全国各地。据《延令王氏族谱》序中记载, 本族自“明朝洪武年间王有三公由四川隶籍迁移泰兴”。 以此计算,至今已有630多年了。此后,老大房迁徙大苏坔(原属马甸镇),老二房、老三房定居于王家园河和王前庄(原属过船镇)。当时,家族中有部分人分别迁徒泰兴城东门外石梅庄(今河失镇失迷村)和七圩港的柏木桥圩(今虹桥镇涌兴村)。另有不少子孙散居他地,下落不详。
《王氏族谱》序中载道:“泰兴西北 牌楼一族 果系出何人也 予闻 牌楼原由前明嘉靖时 王一化公 身列贡元官 国子监 学录 贻赠将仕佐郎 恩赐旌表”。道光三十年(1850)因坍江,王氏宗祠被坍入江中,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三年(1911),又在龙稍港大桥南重建。在庄西北角的獾子山上,建有三间屋的“坛屋”,内供奉数尊菩萨,逢年过节皆举行佛事活动,供庄民烧香磕头,诵经祭拜。
2
旧时的王家园河沟多、河多,住宅超前落后,居住分散,进庄出庄全靠五坝一桥。到民国年间,庄北才有了一条1米多宽的土路。据老人们回忆:从前,常有陌生人进了庄摸不出去。曾有一天深夜,几个盗贼鬼鬼祟祟进了庄,正巧被一个蹲缸的人看见了,他立即高喊,捉贼噢!庄民们闻讯,个个手持棍棒溜出来,几个贼子吓得走退无路,不知从哪个坝桩逃离,只得跪地磕头求饶,还有两个家伙跳河逃走。此后,强盗小偷再也不敢进庄了。
王家园河临江约一里路,当年,日军的兵舰经常停泊龙稍港,鬼子们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9年春天,日本鬼子来到王家园河西边的合蓬庄,放火烧掉了5户民房。王家园河的人看到浓烟滚滚,大家护庄心切,急中生智,当即赶到庄西南角的水桶桥,将桥板抽掉藏起来,不让鬼子进庄。鬼子从合蓬庄放了火后,朝王家园河走来,跑到河边一看:有桥无面,无路可走,只得转身往南,到了袁家巷又接二连三地烧掉了四、五家。庄上人幸免地说:五瓣梅花地,灾难可防御,鬼子进不来,免遭强盗欺。
昔日,王家园河东、西、南、北的四个园子中,南园子的西边虽有坝头,因常年被雨水冲垮,就像孤岛那样,庄民欲去种植,多是坐澡盆摆渡而上。除东园子外,其它三园多是果木树,春暖花开季节, 果木树花朵绽放,阵阵清香随风飘溢,令人神清气爽。
“五瓣梅花地”人杰地灵。王家后代恪守老祖宗定立的十条家训(一子则、二父道、三教读、四教耕、五交友、六结婚姻、七处宗族、八处乡里、九持躬、十自立)和千年以来忠厚传家、行善积德、爱人人爱、敬人人敬的家族传统。历史上,沿江地区曾连年遭受长江溃决倒堤而造成的水灾,百姓房屋被大水冲垮,庄稼淹没;旱灾、蝗虫灾害时有发生,庄稼被蝗虫啃光,颗粒无收,乡民们缺吃少穿,不少人无家可归,四处逃荒。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积极资助社会公益的十五世孙王文炤,十六世孙王九思、王九卿、王九章、王元丰;十七世孙王桂芳;十八世孙王富仁、王富宽、王富万、王富礼、王富侜;十九世孙王江荣等12位庄民,将自家的粮食、衣物捐献给灾民,让出自家的房子给灾民临时居住。当时,朝廷为表彰他们救助灾民、施行公益的善举义行,给予很高的奖励。至今,“皇恩钦赐粟帛”的殊荣,仍记载在《王氏族谱》中。
王家园河人不仅继承三槐王氏家族的好家风、好传统,而且发扬了老前辈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民国年间,庄民王康华利用长江水运便捷的优势,带领家人在龙稍港南岸开设“王记猪行”,收购东乡(泰兴东半县高沙田地区)老百姓送来的肉猪,运往上海十六铺等地销售。每隔两三天送一趟,每趟100头,多时120头猪,生意兴隆发了财。他家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修复江堤等公益事业,都能积极出资。在那灾荒连年、兵荒马乱的年代和解放之初,王家园河人为谋生计,不少男女青年曾到上海、苏南等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其中有十多人后在上海安家立业,繁衍子孙后代,至今已有数十人成为上海市民,但他们的根是王家园河。因此,那时的王家园河曾被邻庄人称为“小上海”。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王家园河人具有积极投身抗日爱国、保家卫国的高尚境界。庄上的王龙华参加新四军,他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在北姜堰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他的名字永远铭记在《泰兴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上。
1
未完
1
文章来源:泰兴历史文化,作者:王伯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