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韩雪被群嘲了。
原因无他。
全凭她执导了一部短片《超时未送达》。
坦白说,这部短片的主题立意其实很具有共情点——
一个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外卖员因为每天忙着跑外卖,疏忽了与家人的联络。
直到有一天接到爷爷去世的电话,他才悔悟:
最该给爷爷送的那一单,却永远无法送达了。
按理说,这样的情节很容易催人泪下。
但在韩雪的镜头里,画风却变得万分虚浮:
每天跑里跑外的外卖小哥,住在豪华漂亮的大单间里;
在得知至亲之人离世后,主角却因为“忙”而拒不回家。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从里到外透露着一股居高临下式的悲惨。
相比于韩雪的作品所带来的割裂感,
作家余华的《活着》则显得“血肉丰满”。
《活着》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徐福贵,历经了人世间所有的沧桑。
年少时,因为赌博输光家产,父亲被生生气死;
中年时,饱经人世沧桑,丧子又丧妻。
暮年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唯一的外孙。
他的一生,用「苍凉悲惨」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有人说,余华的文字,是冷酷刺骨的。
但在残忍中,又能让人看到强大的共鸣:
小人物的忍辱图存,越是苦难越见崇高,硬是笨拙地对抗过了整个的时代重量。
而这,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总有问题层出不穷,总有难处令人不堪重负。
韩雪这次执导翻车,在情理之中,似乎又在意料之外。
素来有“好学生”美名的她,这次却因为一部短片被群嘲。
不仅惹得一众影评人大肆批评,还让众网友满头问号。
所以,这部影片到底为什么会让大家“差评如潮”?
首先,是场景悬浮。
影片一开始,就暴露了国产剧的通病:
环境与现实的割裂。
一个平凡的外卖员,不仅住着带有独卫的大单间,
就连窗帘和床上用品,都是素净的北欧风。
在原木复古书桌上,摆着一本日记本。
床铺旁边的木质书架上,码着一摞摞书籍,架子旁还立着一把吉他。
整体简约却不简单。
房间里处处充斥着一股治愈、文艺、清新的感觉。
看似“简陋无装修”,实则精致温馨。
而这样的房子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月租金少说也要 8000 元朝上。
倒不是说外卖员不能住宽敞舒适的房子,
而是真实生活在 di 层社会的劳动人民,根本不舍得住这样的房子。
因为他们最擅长从牙缝中抠钱。
其次,是人物设定。
影片的主角丁小北,是一个早出晚归,忙到深夜才回家的外卖骑手。
可即便如此,他一天平均也只能送 30 单外卖。
换句话说,他的日薪,最高也只有 150 元。
就算他全年无休的送外卖,一个月顶天也只能赚 4500 元。
可他住的单间,月租金却高达 8000 元。
再比如,惊险的车祸片段。
丁小北骑着迷你小电动撞上了拐角的汽车,
他从地上爬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跟车主道歉,也不是跟顾客解释,
而是揉搓着眼睛,仿佛一副刚睡醒的模样。
最后,是剧情尴尬。
在影片中,韩雪为了突出外卖员的艰辛,特意以保安的刁难作为衬托:
“能让你进就不错了。”
至于影片的情感高潮点——爷爷去世,整体也十分的生硬别扭。
丁小北看到父亲发来的短信,自顾自地抱着两条冬裤痛哭不已:
“这不,我这不是打了吗?你说句话呀”
对于这个强行悲惨的片段,黎哥没有丁点感动,
甚至觉得处处都透着刻意的俗套以及虚假:
● 为什么父亲不能打电话通知丁小北?
● 为什么收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丁小北只哭却不回家?
韩雪在短片中给出答案:
“父亲发短信是怕影响儿子工作”
“丁小北不买票回家是因为太忙”
这种为了体现悲惨而强行悲惨的剧情,真的尴尬得令人脚趾抓地。
无论是剧情,还是场景,还是人物,都已经远远脱离了普罗大众的生活现状。
所以,直到观影完毕,所有人都面无表情,不明所以。
唯独韩雪哭得梨花带雨,感动到不能自已。
台下的李诚儒意味深长地说:
“她哭了。”
网友对此也纷纷不买账:
“没努力生存过,却假装涉世很深。”
“导演怕不是想接地气,结果没接上?”
面对一边倒的质疑和批评,韩雪有自己的一番解释:
这个故事是有依据的,这条没有送达的冬裤,是自己和爷爷的真实故事。
可恕黎哥无法共情。
你自以为是的感动,不过是你想象中穷人的生活。
并非 di 层人民努力向下扎根的真实生活。
而你假装关怀小人物的样子,也只会让真正的打工人看完抹一把辛酸泪。
再者,除了影片基调大致脱轨现实外,
大家之所以对韩雪执导的作品口诛笔伐,更为重要的一点原因是:
“碰瓷”di 层百姓的生活。
其实不难看出,韩雪的本意是想拍出感人至深的催泪大片。
可从小喊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又何曾体验过穷人的挣扎和窘迫?
换句话说,她但凡肯走进基层社会感受一番,
亦或者找几个真正的外卖骑手了解一下工作机制,
都不至于拍出这么悬浮虚假的剧情。
所以,真不能怪网友淡漠无情。
而是普罗大众的生活现状真的比短片来得困难得多。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说:
“就这?原来明星对普通人生活的苦,就这点想象力。”
虽然无比认同这句话,但黎哥还是要说句公道话。
这不是韩雪一个人的毛病,而是绝大多数编导的通病。
纵观国内的影视圈层,类似这样“碰瓷”的作品不乏多见。
比如,前有去年大火的热播剧《三十而已》。
抛去顾佳强富美的人设不谈,剧中最“接地气”的角色非钟晓芹莫属。
但,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不难发现,
虽然钟晓芹嘴上说着生活困难得要揭不开锅,
可实际上,她也是个在上海拥有老式小洋房、四轮小汽车的土著居民。
再比如,后有今年被网友骂上热搜的《南辕北辙》。
这部影视剧一经播放,就被网友贴上了“悬浮”的标签。
为什么呢?
十八线龙套演员,住在敞亮整洁的四合院里。
不仅生活无烦恼,还每天乐得自在。
五个“普通人”,二话不说就把高档餐厅开起来,
扬言“赔本了就当体验生活。”
拥有一个有钱的闺蜜,等于生活成本不需要考虑:
“钱的事最不重要,你要没钱我借你都成”
纵贯整个剧情,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穷人”出现。
明明打着“都市女性奋斗”的旗号,可剧中却连一条“打工人”的故事线都不曾出现。
不是轻松创业,就是开挂躺赢。
不得不说,这几年,“穷人”已然成为国产剧的“失踪人口”。
在影视剧里,男女主无一例外都是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要么是光鲜亮丽的职场女白领;
要么是帅气多金的公司合伙人。
而真实的普通打工人,早已被脸谱化、格式化。
他们消失在荧幕中,也被忽略于社会中。
当代穷人,“死于”国产剧。
如果说,剧情浑然失真是因为编剧和导演缺乏对 di 层生活的切身体会,
那么韩雪的痛哭流涕则是她太容易沉溺于自我感动的沼泽。
这两者,都离“普通人”的阶层太远,自然拍不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
而真正能产生共情的感动是怎样的?
是哪怕我们拼尽全力,也只能过着平凡的一生。
前段时间,浙江绍兴疫情反弹。
一位的哥的流调轨迹,让一众网友感同身受:
52 岁的他,已经连续多天工作 20 小时。
早晨 6 点出车,凌晨 2 点收车。
每天的果腹需求,就是在街边的快餐店草草解决。
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他不敢倒,也不能倒。
再亦如,前几天的一则新闻看得黎哥心里五味杂陈。
一位郑州的网友,本打算去以前常关顾的一家餐馆吃饭。
结果到了店铺才听闻邻居说,餐馆老板烧炭自杀了:
老板今年 42 岁,3 年前想做点生意补贴家用。
于是他东拼西凑才借到这笔开店的“原始资本”。
结果店面刚开张,就遇到修路堵了门。
接着 2020 年疫情爆发,又无奈关门歇业。
好不容易生活有点盼头,今年又遭遇了 720 特大洪灾,生意惨淡。
直到这一次,疫情再度反弹,老板彻底绝望了。
……
心如死灰后,老板把铺面的窗户用透明胶粘上,在屋里烧起了碳火。
最后经 120 确认:
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何其无奈。
面对生活的苦楚,我们弱小得如同草芥。
而对世人而言,这碎银几两,不知道压弯了多少人的脊梁骨。
诚然如小说《十宗罪》中的一句话: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 di 层最悲惨的世界。”
深以为然。
于日薪 208 万的明星而言,住着“小而美”的精装公寓,吃着 40 元一份的自热火锅,就是她们所能想象的贫穷。
但于我们而言,简单的“生下来”、“活下去”,都充斥着无法言说的无奈和心酸。
光鲜亮丽的“上等人”,自然无法理解穷人的悲哀。
同样,在 di 层社会挣扎的打工人,也无法共情这虚浮的悲悯。
尽于此,黎哥还是希望各路明星不要假装共情小人物。
因为鳄鱼的眼泪,真的太过荒唐可笑。
既然明星高片酬、好资源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那么,不求她们能对苦难感同身受,但至少别居高临下的同情。
甚至把上等人虚伪的社会关怀当做牟取关注的流量密码。
请记住一句话:
“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
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