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这个站着挣钱的男人回来了

姜文,这个站着挣钱的男人回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 内地男星 2018-02-09 18:59:39 371

「民国三部曲」迎来终极篇章


问:国内大导演中,有谁,基本没拍过烂片?


请回答,你脑海蹦出的第一个名字。


没错……


就是他!


姜!文!


阔别四载,姜文要回来了。


对于他的新片,都有哪些料?——


《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确定暑期上映。


除此之外,干货极少。


官微仅仅曝光3张海报,6张剧照,1枚预告片。


长度……就15秒。




但,本人作为一名资深姜丝,还是能从中捕捉到一些信息。


捕捉到一些属于姜文的东西。


比如——


手枪上膛。



以及,姜文惯用的,手枪的隐喻。


《太阳照常升起》里,孔维饰演的唐妻,就说唐雨林(姜文)把「那档子事」比喻成开枪。


《一步之遥》马走日和完颜英的床戏部分,也始终萦绕一把手枪。


马走日将完颜英扑倒,「两把枪」一同打响后,影片才真正进入主线正题。


《邪不压正》也一样。


预告片中,手枪上膛不久,便是廖凡压着许晴「开枪」。


《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


三好学生可能要问:姜文为何如此迷恋暴力和性?


非也。


姜文自己说过:


我什么都是

唯独不是一个低俗的人


枪和「那档子事」,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暴力和性。

 

向一个人开枪前,什么感觉?


可以想象——


枪管又直又硬,精神紧张又集中,过程会体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激情。


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平常看姜文电影时,那种时而迷幻又时而酣畅淋漓的感觉?


《让子弹飞》剧照


开枪后呢,又是什么感觉?


好吧,其实我没开过枪。


但,为了写好文章,我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位朋友。


他是特警队员,曾有一次开枪击毙过劫持儿童的罪犯。


描述事发后的心情,他说道:


我就想,我这手指一动,一条人命没了?

他虽然不是好人,但其实他也有苦衷

有家有孩子,很可能这一下,他孩子一生都毁了

我还想起他母亲,幻想她是怎么把儿子溺爱养大的

儿子长大后,又是怎么欺负她的

大脑就跟过电影似的

我对人生和生命的反思都更多了



说白了,就像「贤者时间」。


先是大脑一阵空,而后进入平静状态,大脑不禁思虑万千。


用韩寒的话,再往粗了讲:饱暖思淫欲,淫完搞文艺,再去琢磨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


这就是为什么,嫖客给完妓女钱后,往往要正襟严肃地问一句:你就不能干点别的?


先沉溺于疯狂世界里,再从疯狂世界抽离出去,这时你就容易进入到一种客观的理性境界。


茫然与空虚过后,你会隐约意识并察觉到,疯狂世界的某些不规律。


这就是姜文的电影。


《一步之遥》剧照


《一步之遥》初公映时,新浪记者王玉年,曾去影院采访观众。


结果,看完电影后,竟无一观众愿意发言,其中包括王玉年的朋友。


这就是方才我说的「贤者时间」。


子弹射出后,大脑一阵空。


两天后,王玉年又去采访他的朋友(观众):


我的朋友都说,这电影第一次看有点蒙

因为信息比较多,简直就跟吃了一顿大肉似的

但是第二天一消化,觉得哪哪都能理解

什么都在


激情与空虚过后,进入平静和理性境界,意识并懂得电影里的复杂性。


就像从红楼脱身而去,从一场大梦醒来,一如贾宝玉的结局:


身外一无所有,心间五味杂陈。


曹雪芹曹先生说过呀

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作假时假亦真


《一步之遥》


我们看大多流水线上的娱乐电影,当时虽然开心惬意,可观影结束后,随着一泡尿的流逝,也就忘了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但,姜文的故事,却总能给我们以深刻记忆。


左思右想,反复琢磨,像一壶藏在心里的酒,酿的时间越久越有趣。


姜文是怎么做到的?


为何他的电影,会拥有如此长的艺术生命?


姜文每部电影,我均看过5遍以上,其中《一步之遥》已不计其数


这其中,当然有台词耐嚼的原因,有专业和技术性的原因,也有才华难抑霸气外露的原因。


而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其实还在于:姜文电影探讨的命题,总是连贯且有永恒性。


我用三部作品,打个比方——


《让子弹飞》:北洋年间,中国南部。


张牧之带着兄弟和枪,威风凛凛来到鹅城,期间揭示了恶霸黄四郎,刮取民脂民膏的真相。


眼见兄弟被害死,张牧之与恶霸对抗。


最后,张牧之虽然击败黄四郎(另一说黄四郎没死),却也同时失去了喜欢的女人和兄弟,落寞孤寂地行走在尘世间的崇山峻岭。


张牧之的理想,在鹅城化作泡影;张牧之的兄弟,则满怀激情去往上海……


张牧之开场进城与结尾出城对比


画面一转——


《一步之遥》:北洋年间,中国上海。


马走日激情满溢,策划花国大选一举成名。


跻身于「上流社会」后,却因为一场车祸,马走日的身份地位瞬间遭到颠覆。


而后,透过马走日的视角,我们目睹了好友背叛、媒体胡编、政员滥用权力、公众人物(王天王)恶意引导,及乌合群众盲目跟风,联合迫害一个无辜者的尘世真相。


眼见王天王侮辱死去的完颜英,马走日与其展开对抗,然而于事无补。


最后,马走日虽然守住底线,也因此得到武六的垂青,却被迫用性命为理想和爱情献祭……



发现没?


以上两个故事,主人公的曲线设计,都可以分成四段来解构。


满怀理想来到尘世——发现尘世残酷真相——与残酷真相展开对抗——对抗过程坚守底线,最终毁灭自己。


不信?


《鬼子来了》:抗战末期,中国农村。


某人将一装有日本鬼子的麻袋,扔给村民马大三,声称不日来取,却迟迟不来。


面对这一累赘+定时炸弹,原本就贫穷的马大三,并没有痛下杀手。


反倒用一种「天真」的理想主义,好吃好喝养活鬼子。


《鬼子来了》剧照


直到,他发现了鬼子的真相。


直到,鬼子屠村,越过了他的道德底线。


他决心与鬼子对抗,即使明知自不量力。


就像张牧之对抗黄四郎,马走日对抗王天王,都是那么自不量力。


但他还是要对抗。



纵然以卵击石,纵然万劫不复,他还是要用生命,为心中的底线献祭用死亡去争一把理


影片最后一幕,在与鬼子的对抗中,马大三的头颅被砍下。


注意——


他虽然只剩下一颗头,世界却由暗淡变得明亮。


离开尘世的瞬间中,他笑了。



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哈姆雷特》里,莎士比亚对人生提出的终极问题。


这个问题,也被姜文引用到《一步之遥》,作为影片的第一句开场白。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


综上所述,从姜文的电影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答案——


与其跪着生存,不如站着毁灭。


当然,最好的情况,是既能站着,同时也能生存。



乔治·梅里爱认为:电影就是造梦。


而一个人的梦,正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


在我看来,姜文电影投射出的某些理念,同时也是姜文本人坚持的理念。


要么站着生存,要么站着毁灭。


演《红高粱》时,据说姜文从头到尾,是和导演张艺谋吵着拍完。


《鬼子来了》遭禁时,姜文被勒令,五年不能当导演。


《鬼子来了》解禁后,时值中国资本兴起的「大片时代」。


然而,姜文并没有向市场妥协,反倒拍出意识更超前的《太阳照常升起》。



等到2010年,《让子弹飞》上映。


姜文真的,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商业与艺术兼得,大众和小众同乐。


无论你是民工或知识分子;学者或学生;精英或屌丝;文青或Rapper,都能从这部电影里,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


就像《邪不压正》。


预告片刚刚公布,各界人士都来力挺。


玩民谣的,玩嘻哈的,专业做网红的,专业做电影媒体的……通通化身自来水军。



从已知资料来看,《邪不压正》仍然是一部与「尘世真相」对抗的电影。


习武少年李天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杀害师父全家。


李天然侥幸逃脱后,赴美接受特工训练。


1937年,李天然受命回国,却不知自己被卷入到一场阴谋之中。



背负国恨家仇,智勇双全的李天然,该如何面对这摊污泥浊水?


是选择跪下沉沦,还是站着浴火重生?


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


四位颇具格调的人物,将如何演绎乱世离愁?



更有姜文。


「民国三部曲」迎来终极篇章。


2018,暑期档。


待到上映之时,我们「拔枪」再见。



罗罔极 影评人 公众号(luowj199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值班编辑:俞杨



 推荐阅读


什么才最能证明两个人相爱?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外部压力

五阿哥VS小燕子,如果这都不算爱

医院院长跳楼冤死:从西门庆到杨老四,为什么恶霸这么横?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