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志题、玲姐一起去京郊看花。路上玲姐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歌推荐一下,我用蓝牙放了Amber Mark的新歌《what it is》。在环山路的来回晃动和Boombap的鼓点声中,我的狗吐了。第一次吐在车座上,第二次吐在我身上。
这首歌底鼓和军鼓风格强烈,与合成器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夸张的戏剧效果。Amber Mark的嗓音给人一种疏离感,加上音效师在人声里添加的类似微弱电流似的呲呲声,更像是一个仿真机器人在冷冷对着你说话。这种刻意营造的疏离感在专辑封面设计上也很明显。封面上的Amber身处一个透明四方体当中,正尝试用手触摸那一层隔离了她和世界的玻璃罩,让人想起《黑客帝国》里豢养人类的玻璃器皿。
专辑的音乐录像带也如出一辙,Amber被设计成一个华丽的人形蜡像,右手举起,左腿向内蜷曲,臀部向外凸,使得整个人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镜头以她为中心,缓慢而匀速地不停旋转。这个似乎永远不会停止的旋转镜头既让人感觉Amber如同宇宙暗夜中的太阳一样庞大,在无数恒星的瞩目下兀自旋转;又让人觉得她是八音盒里那个可怜的芭蕾舞女孩一样渺小,在被不知名的力量所操控下跳着始终如一的舞蹈。
这种宿命般的视觉语言,和“What it is”的歌词完美融合。歌词概括起来就是的大意就是“世界在你我身边坠落,而我无法忘却尘世,我依然付出真心,渴望自由,上帝啊请告诉我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整首歌的副歌像是一个大型祈祷现场,Amber Mark用和声循环往复地问着,“答案是什么,答案是什么”,但是答案是什么?她的焦虑和不安似乎感染了我们,某种创伤情绪和挫败的预感像海水一样慢慢淹没我们。
这首歌的歌词让我想到万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岛》。“站在能分割世界的桥/还是看不清 在那些时刻/”“照亮我们黑暗的心/究竟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同样是发问,Amber Mark是对着宇宙发问,但是万青是向内的溯源。面对心中蛰伏着的那只名叫孤独的巨兽,在把本我和世界一分为二的临界点上,一种自我追寻的预感不断如海浪拍打在每个人的胸口。万青的这首歌一直会让我回到某种哲学层面的沉思上。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有一首诗叫《石头》,“那里我们所有的作为/玻璃板透明地跌向/仅只是我们/自身的深底”。心灵是特朗斯特罗姆的宇宙。而心灵的宇宙比宇宙更大,晦暗如密林。
时代的潮流会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获得共振。它们会以不同方式被我们感知到。
Amber Mark童年和母亲过着类似波西米亚人式的迁徙生活。她母亲是德国人,对印度文化非常痴迷,在Amber小时候带着她去了印度,成为了一名藏传佛教徒,在那里学习唐卡绘画,制作传统的西藏艺术作品。后来母女两人在泰国、尼泊尔、印度、迈阿密、纽约各地周游,最后Amber在纽约被养父母收养,她的母亲回到了印度。
Amber和母亲
我对印度宗教和印度文化一直很痴迷。印度哲学的核心是否定一切。因为人生如梦,死亡如同大梦初醒。《奥义书》告诉世人应该抑制思想,让它在你的心中灭寂,这才能得到智慧和解脱。其他一切是赘言。因为知识也是欲望的一种。当你通过感官向外寻求知识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你的内在自我。真正的智者转过眼睛,向内观看自我,并且获得永恒。
这几天一直在循环What it is,听着Amber Mark向着造物主问:终极意义是什么,是什么?我知道她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阿周那会告诉她别问了,不如先做做瑜伽和冥想。
新专辑里另一首“Softly”也很好听,但是这首歌的精华——竖琴Riff采样了Craig David的“Rendezvous”,Craig David的原曲更加丝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倒数第四首“Worth It”用了非洲鼓点节奏Afrobeats,这种鼓点节奏型很好辨认,听上去就像是正常的4/4拍子里有一拍漏了。
这张专辑除了boombap还融合了各种流派——流行、R&B、Soul、垃圾摇滚、波萨诺瓦、雷鬼,整体上听起来有种80年代风格舞厅风格,会让你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