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小满者,格致于此小得盈满。”江南地区夏熟作物正值乳熟,籽粒几近饱满,在一鼓作气最后冲刺了。
与陶春良兄相约,同往玉祁芙蓉圩探访。渐入圩区腹地,顿觉豁然开朗。成片的麦子由青转黄,麦浪翻滚、沁人心脾,似微微颔首倾诉。
1
“十里湖光映远天,东风处处柳飞绵;林村雨过人争渡,山脚稀微起暮烟。……”(清·秦仪《题芙蓉湖图》)。芙蓉,荷花也。芙蓉湖(古称无锡湖),一万五千顷,滔滔湖水,难栽稼禾。土人饭藕羹鱼,尚属原始文明。
水是生命的源头。水是祸福的根由。
江南治水,波澜壮阔。相传,吴泰伯泛舟碧波荡漾的无锡湖,登玉祁大墩(凤阜),动员湖民依墩傍水,聚族而居,渔禽兼蓄、发展农桑;在大墩东北二里的“芦花荡”,开垦湖塞沃土、种植水稻;又在大墩北侧六里的湖面新辟“荷花荡”,尽其水域、遍栽莲藕。
泰伯的足迹,钤印了古老的玉祁,发端了江南的渔文化、船文化和稻作文明。
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江南巡抚周忱大手笔治理芙蓉湖,“湖之浅处皆露,筑堤成圩。”由此,芙蓉湖圩田得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周忱的治水功绩,彪炳史册。
人水争地。人是胜利者。
德润于民的先贤,率领百姓共同退水造田,可歌可泣!芙蓉圩里,扩种水稻的夙愿成真。四里八乡的圩民拖儿带口,到此安家落户,拓植这方满怀梦想的处女地。
2
芙蓉圩很大很美。一种原生态的美。
《无锡县志》记载,芙蓉湖分东西两处,东湖筑成杨家圩,有田四万七千余亩;西湖围成芙蓉圩,有良田达七万余亩(圩田十万八千亩),人称江南第一圩。
江南无锡是水做成的。玉祁芙蓉圩是水的“聚宝盆”。
芙蓉圩在玉祁北二里,三分之二归属武进,三分之一归属无锡县域。玉祁圩田(低田)二万余亩,农人躬耕垅亩,开启圩区农业文明。
圩田稻作是江南的传奇,为江南经济繁荣织造了丰盈的米囤!芙蓉湖内的各圩建成后,每年可收粮食达六十多万石。“苏湖熟,天下足”的功劳簿上,出现了这里的名字,有了这里的一份贡献。
还记得芙蓉圩运粮船的帆影吗?玉祁一跃成锡西有名的米码头,圩区及周边锡、武、澄出产的粮食,皆汇集于此,凭借通达的水运,销往无锡、苏州、上海、浙江等地,乃至更远。“芙蓉圩为锡邑最低之区”,湖中营养物质、芦荡腐殖质等沉积下来,圩内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稻米品质上佳。
玉祁芙蓉圩出产的香粳米,一度被征为朝廷的贡品。
芙蓉圩里的收获,不止稻米。黄梅汛期或农闲,背一口渔网、摇一叶扁舟,去河塘、浅滩,四处捕鱼捉虾。外乡人慕名而来,仲冬观徒手捕鱼,夏季饵莲食,是为奇事、幸事。
3
水稻是江南的福。水稻是耕者的命。
圩田种植稻子不易。一年一熟稻,十年九年涝,遇到大水灾荒,颗粒无收、不能温饱。“东吴之地真水乡,两岸涝涨非寻常,稻畴决裂走鱼鳖,居民没溺乘舟航。……”(明·夏原吉《踏车叹》)。丰年时,稻谷亩产也仅三、四百斤。
解放前,芙蓉圩水稻从种到收几乎全靠人工,稻作方式也相当奇特:水中拔秧用蒲凳;秧田耕翻用满档铁耙;莳秧手足溃伤要脱几层皮;耥稻捋草耥耙要压上耥砖;“秋收稻淴浴”, 湿漉漉的稻子须挂在桥扦(竹架子)上晾干;收稻时,稻子和桥扦一起装上小船、木桶(菱桶)运回脱粒。
一唱雄鸡天下白。芙蓉圩里尽朝晖。
新中国成立后,“垂千载之洪恩,除万民之大害”,是圩区头等大事。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高加固圩岸,闸站、沟渠、路岸配套,六人轴灌排木车光荣谢幕。整平土地、格田成方,统一布局、粮桑分开。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火红的年代。充满希冀的年代。破旧立新的年代。
1950年,圩区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人均上缴公粮,圩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玉祁200多只圩子,先后建成17个大联圩。芙蓉圩里稻菽重浪,到60—70年代,单季稻亩产已上八、九百斤水平。
4
稻子和麦子,五谷中的亲密“兄弟”,圩田多打粮的希望。
一粒麦种的播撒,打破了玉祁“不麦圩田”的固念。
1954年10月,乡社在圩区推广种植小麦,蓉西的“水龙宫”里闯出样板,一举试种成功!圩内八个高级社,喜获一年二熟、“麦产百斤 稻过半千”的收成。
“三麦三麦,难过三百。”50—60年代,圩田三麦(小麦、大麦、元麦)产量低,要突破亩产三百斤真比登天还难。他们偏偏不信这个邪。增肥改土,治水治渍,彻底制服了“渍害”这只拦路虎,高产田产量超六七百斤,创造了“三麦赶水稻”的奇迹!
社员们载歌载舞,迎来了全国南方麦子生产经验交流会的召开。1977年2月,蓉西大队被苏州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表彰会树为三麦高产典型,誉称“苏南麦大王”。时任蓉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陈瑞林、大队副主任朱正欣评上省劳动模范。
“以粮为纲”“全党抓农业”。1975年起,推行100%“双三制”。社员们起早贪黑干“双抢”,全年“一麦两稻”收三熟,圩田粮食亩产誓夺吨粮。1978年,玉祁公社3.2万多亩粮田,稻麦总产达2.4万多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圩乡人分外自豪。
昔日芦苇荡,今日米粮仓。
玉祁圩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愧为江南“鱼米之乡”。
5
改革号角吹进圩乡。芙蓉圩里如沐春风。
这里,有很多第一。1979年,玉东大队在无锡县率先成功引进全套水稻工厂化育秧,誉为“沪宁线上一株花”;蓉南村列为省“七五”农业现代化试点,探求“苏南模式”;1990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曙光村“无锡市磷肥厂”;全省第一个农场协会在玉祁挂牌。
芙蓉圩农业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1987年,全省夏熟农机作业现场会在蓉南举办;中央新闻电影、农业电影制片厂分别到圩区拍摄《十亿人的一件大事》《三麦高产》纪录片,闻名全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两访玉祁,驻足水稻百亩丰产方(稻麦吨粮田),啧啧称赞:“这里的稻作栽培水平很高,亚洲一些种植水稻的国家有很多经验要向贵地借鉴!”
90年代,农服体系日臻完善,三级农技队伍英姿勃发。支本度是玉祁首个国家农技员,大名鼎鼎的“庄稼卫士”,圩区种粮户“只知支本度,不识苏书记”传为趣谈。
农业结构调整风生水起,礼社花菜特色村、富康农业生态园、江苏渔业玉祁示范区、西龙潭养蚌育珠等特色基地星罗棋布。圩民生活天翻地覆,圩内工厂和高楼拔地而起,圩人后代成为企业家。2000年,芙蓉圩兴联路建成“香港滩”,恍然人间仙境。
真是出水芙蓉,分外娇美!
6
清纯的芙蓉圩,新世纪为它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
全圩建成大包围,按“百年一遇”标准防洪保安,枢纽闸站管理智能化。2001年,玉祁镇农业总产值、油菜籽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水利建设总投资位居全区11个原生镇首位,粮食总产量、生猪出栏列全区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第一镇”!芙蓉圩功不可没。
惠农政策接连出台。2004年,取消了实行数千年的农业税赋,各级又加大了对种水稻的扶持补贴。芙蓉圩里,喜获粮食十一年连续丰收。2011年,圩区种田大户传出小麦亩产超九百斤的高产喜讯!
有义有识的芙蓉圩人,始终有剪不断的水稻情结。
2011年10月,圩区绽放新花——在大拆迁后重整河山,建成高标准农业园区五千余亩,无锡惠山玉祁都市农业园正式成立。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栽培、精细化管理、标准化质量监控,无人机航拍测产为制定粮食政策、作物分级管理提供一手资料。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昂首迈进,稻农笑言:“现在穿着皮鞋在种粮!”
玉祁都市农业园水稻亩产稳达一千一二百斤,打响了“惠大”品牌大米,每年“订单农业”销售二十万斤以上,承载了无锡大米的荣光!
圩风吴韵,水墨乡情;现代稻野,都市农业。
7
圩区变迁,沧海桑田。
如今,芙蓉圩现代农业正向生态农业转型,以农为主正向非农产业转型。一代代的蓉湖儿女,在这里生生不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改变着圩内面貌。
芙蓉圩的粮食生产,在坚守中前进。
2017年5月末,玉祁都市农业园任金明农业合作社,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他的近千亩小麦收成不错,平均实产六百多斤,卖到粮管所每斤1.18元,亩净收入二百元。水稻选用省内最优质良种,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保障稻米优质、绿色、无污染。稻麦净效益(包括水稻补贴等),正常年景亩均几百元,好的年份达千元,他种粮的收入扣除承包金后,每年有几十万元进账。
今天的玉祁街道,高起点精心打造“一带一园两翼”发展新格局。芙蓉圩里的都市田园,似一条绿色玉带,镶嵌在广袤大地上。
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惠山区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五千亩,其中以芙蓉圩都市农业园为主体的玉祁街道达一万亩;加上杨家圩的前洲街道,这条水稻种植带上的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区的九成以上。稻米产业向着绿色、有机、高端方向转型。
玉祁,仍是惠山区的“水稻第一镇”!
8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
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沉淀了光合作用的甜蜜芬芳。谷穗摇曳、稻香四溢。有五百七十余年历史的芙蓉圩,见证这起起落落、落落起起的稻花吟唱。
邂逅惠山区特校的一群学生和巾帼志愿者,参观玉祁都市农业园粮田。小朋友走进田野、亲近自然,个个欢笑雀跃。天真烂漫的孩子发出感叹:“还是第一次看到稻田呢!”
是啊。江南的稻田,太弥足珍贵了!
水稻湿地,是“地球之肾”。它蓄水气,产溶氧,化污物,积肥力,供产出。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君不见,附近的居民,远离喧闹的老街,专程到此“绿色氧吧”散步,享受自然清新的田间小气候和氧离子吗?
这是芙蓉圩的极其珍贵之处!
爱这富饶的圩田泥土。爱这里勤劳淳朴的人们。遥想当年,曾在圩区开展农技指导,曾在农户家中,临湖把盏、热忱亲切。真想再手持圩区的玉爪蟹,佐以玉祁糟烧酒——这酒必用圩田新大米与蓉湖之水酿造的,共品芙蓉圩之秋色,定然别有一番滋味。
有识之士言及,若能因势利导开发圩区水乡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建芙蓉史博物馆,让游人领略和亲身体验农耕、稻作、渔业、桑丝等圩区文化,兼具品尝和产销优质大米、芙蓉圩“三宝”等湖区特产,将是何等美好的前景呢!
水绿抱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玉祁,就是水绿交融、稻花飘香的灵动江南小镇啊。
文:胡建琛 图:胡建琛提供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