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后的胃被已经被摧毁了,最悲惨的是:他们头顶还秃了……

第一批90后的胃被已经被摧毁了,最悲惨的是:他们头顶还秃了……

张胡子网络信息传播顶级专家 欧美女星 2017-11-09 00:02:48 333

抓紧看,本文即将被删除!

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


  胡子哥导语  

       胡子哥总是一言不合就失联,扫描二维码可查阅备份和更新,我一直在努力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未被扭曲的真实世界……

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张胡子

防失联,加胡子哥个人微信,朋友圈精彩

QQ14233431C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有意思网(ID:youyisi_cn)

作者:急脾气兔


90后秃了这件事让所有人都很欢乐。大不了扣上一顶鸭舌帽,还能过一把摇滚青年的瘾。自黑加自嘲,各种段子满天飞。


唯独在“胃疼”这件事上,很少有人还能笑出来。捂着它哼唧的次数越来越多,90后终于意识到:日益衰弱的胃,才是最大的中年危机。


据统计,13亿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比较30年前的数据,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


平均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八成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胃疼中的年轻人瞬间毛骨悚然。


只是多盛了一口米饭,多吃一颗肉丸,不合时宜地喝了一口水,不小心吹了几分钟空调,胃就开始变得微妙。这种似坏非坏的状态,我们暂且称之为薛定谔的胃疼。


当腥风血雨的疼痛真正来袭,根本没有满地打滚的力气,只能缩成一只大虾躺在被窝里汗流浃背。“仿佛胃里哪吒在闹海,然后被淹死在里面。”



其实在胃没有彻底垮掉之前,大多数人已经隐隐有预感。比如自己吃饭的口味变了,从前热衷的麻辣鲜香,浓汁厚味渐渐失去了吸引力。是的,几年前来者不拒的钢铁胃,如今已经招架不住七荤八素的刺激。


年龄大了才发现,茶竟然很好喝,粥也挺舒服。


有先见之明的人开始朋克养胃,打一巴掌揉两揉。今天暴饮暴食,明天水米不进;今天烧烤撸串,明天果蔬沙拉;今天贪酒两杯,明天吃面养胃。啤酒里泡枸杞、薯片选黄瓜味,雪糕挑红枣的。平时掩耳盗铃地保持“健康”,逢年过节时才好理直气壮地胡吃海塞。


他们的胃暂时无恙,全凭侥幸。




然而胃病从不缺席,只是迟到。每天被酸辣粉炸鸡腿汉堡奶茶包围的外卖小王子,某天上班时被剧烈的胃疼袭击,当时就弯着腰进了医院。


半个月后他瘦了一圈,拎着保温桶来上班,里面装着家里做的鸡蛋汤面。“手擀面都不敢吃了,因为黄酱还是能让胃感到一丝丝抽痛。”


曾经他对每一款新汽水如数家珍,如今对每种米粥放什么料门儿清。从前一夏天过去,他桌上攒的雪糕棒都够搭个金字塔了,现在夏日炎炎还要在小卖部老板怪异的眼光中讪讪地问:“热饮有吗?”



如今胃的衰弱,是过去一味作死的恶果。


仗着年轻不好好吃饭,把自己饿扁了再吃撑。今天减肥只吃一顿饭要成仙儿,明天赴宴满汉全席如八戒下凡。恭喜,你将收获一枚伸缩异常的“弹簧胃”,影响胃部感知,从此饱饿不分。


那些熬夜追剧、熬夜赶工的夜晚再也回不来,但“熬夜胃”却从此蛰伏在腹腔里。当某天你捂着胃疼得泪眼婆娑时,一定会回想起半夜抱着全家桶和冰啤酒看世界杯的青春。


更可怕的是年轻上班族的“压力胃”。早上空着肚子挤地铁,飞奔到单位一脸紧张地去开早会。饥肠辘辘坐到中午吃午餐,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强烈的求生欲之下,三口两口吞下肚,立刻又开始在键盘间敲打耕作。困意袭来趴桌小睡,再伴着胀气的饱嗝睡眼惺忪地醒来。


客户刁钻,领导混蛋,同事神经,坏情绪从心头起,嗡地一声涌上大脑,虽然脸上勉强还能皮笑肉不笑,怒气已经弥漫至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消化系统中最容易受伤的胃首当其冲。盘踞在胃部久久不散的闷气,凝结成沉甸甸的铅块往下坠。


抑郁和压力搞垮了胃,胃的不适又让人更加消极。



其实每一个胃不好的年轻人都曾收到过预警。几年前偶然有一次胃痉挛,仿佛无形的彪形大汉在肚子上乱踩,我在疼痛和恐惧中暗暗发誓:

 

“等病好了,我一定好好对你,我的胃。我还年轻,连恋爱都没谈过,我不能倒下。今后我一定好好吃饭。赶快好起来吧,求你! ”


等胃好了,我怀着感恩的心又开始新一轮胡乱糟蹋。直到现在——我的叛逆期过去了,胃的叛逆期到来了。


曾经无辣不欢的我,嗜甜如命的我,爱吃酸的我,爱吃冰的我,都已经死了。什么都不能吃,生活还有啥意义?!


请答应我,要像关爱你的秃头那样,关爱胃。


拓展阅读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出门上班前,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把特意留长的左边一绺掀起,盖住光亮的前额,用水抹平。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晨间的神圣仪式,或者说,最后的尊严。


不得不说,脱发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三大门户网站联合默沙东公司,调查了万名网友发现,60%的男性在25岁之前就出现脱发现象,而在30岁前出现脱发的比例达84%。而女性也未能幸免,超过一半的女性在65岁左右遭遇斑秃。


脱发,实打实地成为一种现代病。全球范围内,我们每年要花三十五亿美元在治疗秃头上,这比马其顿全国预算都多,重金求购防脱秘方,成为当代生活一大奇观。


可是,这三十五亿美元,其实都白花了。



脱发秃顶,这都是命



在秃顶这件事上,中国人还算是幸运的。根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的数据,脱发在白人身上最为频繁,30岁前就有30%秃了,过了70岁,80%都难以幸免。黑人次之,黄种人情况最好。


2011年国际旅游评论网站(Trip Advisor)的“世界秃顶地图”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调查中,世界上有32.13%的人正在脱发,欧洲“大获全胜”——几乎把前十名占光了:西班牙(42.60%)、 德国(41.24%)、 法国(39.24%)和英国(39.23%)进了“前五强”;紧跟着是意大利、波兰、荷兰和俄罗斯。相比之下,亚洲一个能打的也没有,一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现著名秃头国度日本,中国紧随其后,名列第十五。


一位度假期间的波兰老大爷 / 视觉中国


数据可能有局限,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不分人种,不分国度,世界各地都在秃。无数人试图从纬度、地理、饮食等等方面解决秃头之谜。任他们抓破头皮兜了一大圈,最终都不得不承认导致脱发的原因千千万万,但从根本上看,脱发这件事,可以说是从生下来那天就决定好了的。


基因决定了你会不会秃,激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开始秃。雄激素性脱发与基因遗传的关系已经是定论。


《Nature》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与雄激素性脱发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一个是来自母亲X染色体上的AR基因,另一个就是父母都有的20号染色体短臂上的脱发基因,后者就是传说中使秃顶几率上升七倍的大杀器,传男不传女。


这是一次对男性生发幻想的毁灭性打击。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X染色体上的任何遗传信息都会呈显性,“爸爸秃完、儿子秃”几乎是命中注定发生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更有可能从父母一方遗传到不致秃顶的基因,能够侥幸逃过一劫。


例如世界著名秃头家庭英国王室。秃头的命运从女王决定与菲利普亲王共度一生后开始了:大儿子查尔斯王子,秃了;二子安德鲁王子,秃了;三子爱德华,秃了。秃头的命运不放过每一个“王的男人”,查尔斯王子的大儿子威廉,秃了;二子哈里,秃了。就连现在的世界第一萌娃——乔治小王子,年仅四岁,也有了让人忧心忡忡的发际线。



乔治小王子和他爹的发际线一样迷人/视觉中国


到底是什么基因是如何操控我们头发的?其实基因只是设定了规则,睾丸和卵巢分泌的雄激素睾酮才是秃顶的元凶。


简单来说,睾酮是一种决定你够不够man的雄激素。科学界普遍的结论是,人体分泌的睾酮,在5a还原酶的作用下,变成二氢睾酮(DHT)。这个5a还原酶好死不死地多存在我们的皮肤表层,脱发男孩头顶、前额和发旋部位的毛囊最脆弱,最终就在DHT的凌辱下,慢慢缩小,越变越细。等到长毛发的出口都关闭了,那就意味着,你秃了。


在青春期,男生的睾酮水平会开始上升。尽管这意味着从男孩到男人的重要转变,但往往也代表着秃顶的命运开始拉开大幕。


对于自带脱发基因的男孩子来说,他们头顶的毛囊尤其喜欢欢迎二氢睾酮(DHT)的光临,也就更容易受到DHT的影响。也因此,无数二十岁的男孩子陷入了被秃头支配的恐惧里,“我会秃头么!”的发问蔓延在他们的朋友圈里。


更可怕的是,虽然睾酮在在字面上看是一种“雄”激素,但,不信抬头看,秃头饶过谁——女性也难以幸免。


英国歌手苏珊大妈脱发秃顶露头皮 / 视觉中国


女性并不是不分泌睾酮,只是量要少得多,分泌的雌激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睾酮。不过,在更年期之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睾酮依然不减。到了五十岁,女性要承受的除了更年期的焦躁不安,可能还要做好秀发一片片掉落的心理准备。


但,也大可不必一出现掉发现象就恐慌自己是不是被卷入了脱发的魔幻轮回之中。


除了上文提及的影响最普遍的两种,不少原因也会让你秃。比如,找工作要朝九晚五税后一万五险一金最好北京户口,会秃的,因为幻想过度压力太大;比如,临近考研手捧肖秀荣各种主义一盏孤灯到天明,会秃的,因为长期焦虑缺乏睡眠;再比如,为了潮流被Tony哄骗使用三无产品染发烫发,会秃的,因为化学物质伤害头皮……

       

直到现在,“为什么会脱发”依然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基于此的“怎样治疗脱发”就更是一门玄学了。



生发育发,当代谎言



当今在脱发治疗市场上占据主导的无非三种,花样繁多的生发产品,奇奇怪怪的中草药偏方,以及看似一劳永逸的植发。


先来看占据各大商场货架的生发产品。比如“Duang”的一下给头发加特技的霸王,最常用的伎俩就是以“固发”、“防掉发”偷换“治疗脱发”的概念,吸引消费者购买,所谓乌黑浓密的效果多半还是特技的功劳。


喜欢给自己加“特技”的某洗发水 / 视觉中国


撇开这类混淆视听的产品不谈,单看唯二的两种获得临床验证、国际医疗界认可的有效药物--外用药米诺地尔、口服药非那雄胺,关于它们实际疗效和副作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外用药米诺地尔,也就是章光101违规添加的这种药剂,70年代时它还只是一种高血压药物,人们偶然发现它能促进毛发增长,便开始用来治秃顶。但2015年的一次药物疗效报告公开了真相,米诺地尔仅对小部分人群有效,并且具有依赖性。也就是说,药不能停。


另外一种口服药物非那雄胺,在药效上确实比米诺地尔强。非那雄胺上市之后,研究数据众多,以日本人的研究来看,连续用药12个月,脱发情况未加重的达到58%。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于非那雄胺跃跃欲试了?即使追不回从前的发际线,但能维持现状也是不错的!


然而,非那雄胺的致命副作用在于,药物靶点是雄性激素。也就是说,它会持续抑制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再直白一点,用多了非那雄胺会导致与性功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性冷淡、勃起障碍、乳腺发育等等。


虽说依据日本临床数据,在不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出现这些副作用的几率低于3%。但非那雄胺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实在是太戳中男性内心的痛点,令人瑟瑟发抖。


在副作用、使用群体范围、药理学认证的重重争议之后,我们必须承认这两种药物作用都很有限,并不适用于毛囊已经病变的头。也就是说,如果已经谢顶,趁早放弃吃药。


演员黄宏头发稀疏,已有秃顶之势 / 视觉中国


至于四处流传的偏方,多以各类中药拼凑而成,其中最著名、最频繁出现的就是何首乌。但用何首乌,很有可能头发没长出来,先因为肝衰竭进医院。


解放军第81医院肝病研究所的医生记录了2004到2008年间的40位病人,其中80%的人是用何首乌来治疗脱发或者白发的,仅有2例是大剂量服用,其它都是常规剂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14年7月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里就公示了: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


伤肝之余,何首乌能生发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因为何首乌的果实长得像小娃娃,唐朝《日化子本草》就开始掰扯它能“令人有子”;到后来,又演化出了补肾和抗衰两个功能:“长筋益精,长肤,延年”,进而沟通气血,促进头发生长。


荒谬的是,“补肾生发”本身就是另一个谣言。头发的生长的确需要毛细血管的营养,不过造血靠骨髓,运输靠血浆,营养从小肠来,到了处理废物才轮到肾脏出马。这是最为简单的生物学常识,若是真把肾脏和造血连在一起,岂不是人体运行倒着走了?


既然自己的头皮指望不上了,许多人又转而借助外部的力量——植发!作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医学手段,成为了脱发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最主流的植发手术要达成正常的发量,至少需要移植4000毛囊,这一精细的体力劳动至少需要持续9-10小时。不仅医生的技术稳定性难以保证,病人的耐心也往往消磨殆尽。


土耳其一位医生正在给植发手术患者打点 / 视觉中国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费用和效果。自体皮肤移植的成功率是89%,附属噐官的成活率在40%-70%。也就是说植发手术后可能有30%以上的头发不能成活。比如英格兰足球的代表人物鲁尼,在2011年花费15000英镑做了第一次植发手术后,因为效果不佳,在两年后不得不再次躺在手术台上9个小时,从“头”来过。


成活率之外,植发高昂的费用也令人望而却步。一次植发最少45000元,而植发手术一般都要进行两到三次。用买辆车的钱换一头不一定浓密的秀发,普通人都难免犹豫吧。



做一个快乐的脱发男孩



脱发是天生的,药效是有限的,植发是昂贵的,对于脱发,恐怕唯一能做的就是悦纳自己了。


依据英国约会应用tinder调查,头发茂密的男性比脱发的男性在约会匹配率上高出了75%,秃头的男人似乎在性吸引力上差了一大截。不过换一个思路看,目前世界上秃头的男人这么多,在30岁之前,正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时候,60%的男人就已经有脱发的倾向。


不仅如此,秃头这件事不分民族,不分国家,遍地开花,还男性为主。要是秃头如此糟糕,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中,为什么还没有抹掉这个可怕的错误?


发际线高,说明觉宝够man / 视觉中国


按照心理学家Frank Muscarella的猜想,一般在自然界中,当雄性有了雌性不具备的东西,就意味着这种特质充当了一种信号。若是把秃头作为一种“性二态”特征,就像是雄孔雀在求偶时亮出的五彩羽毛,秃头这件事,说不定可以转化为对于异性特殊的吸引力,甚至随着秃头人数的逐渐上升,成为另一种新的时尚。


在2004年,他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实验,给101个男性和女性心理学的学生展示了六位处在“已经秃了”、“快要秃了”阶段的男士照片,让他们进行打分。实验结果还是给秃头男士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虽然说在生理吸引力上确实得分低于头发茂密的男性,不过他们一致被认为是更有智慧的、有影响力的、知识渊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地位高的——这些都被认为是社会成熟的特质。


换言之,秃头可能进化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标签,代表着成熟的男士,与那些青春期毛小子区分开来,说不定会形成一种新的吸引力。从历史上看,被认为充满智慧的哲学家、牧师、老师确实不少都以秃头形象示人,而基督教的僧侣,更是故意把自己的头型修整成了地中海型秃头的模样。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有头发的葛大爷,是不是总觉得多了点什么? / 视觉中国


既然秃已经无可挽回,不如换个路线发展,秃出美感,秃出气质,秃出风格。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演艺界那些著名的秃头艺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葛优先生,锃光瓦亮的光头成了标志性的荧幕形象,《让子弹飞》里硬戴上头套,还让观众朋友们产生了陌生感。著名歌唱艺术家陈奕迅先生,高出天际的发际线和泡面头,反而让众粉丝把对于外貌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歌唱本身,高呼“唱到八十岁也爱你”……


要是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定秃头男士真能获得更多异性青睐、更多社会资源,遗传更多基因,也就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秃头下一代,终有一天,秃头强,则世界强。


从秃头对异性的吸引力上看,上述的推断可能还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但从健康的角度,秃头可能真的让你能多活几年。匈牙利教授Peter Kabai指出,早在上万年前,脱发就帮助欧洲高纬度男性接受了更多的紫外线辐射了。而紫外线辐射中的维生素D,正是预防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30岁前脱发的男性,在前列腺癌的患病率上比头发茂密的低了近45%。


上帝关了一扇门,倒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小窗,既然秃头已经是无可改变的命中注定,不如放飞自我,抛弃那些五花八门的生发用品,做个健康智慧的脱发男孩。



张胡子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资鼓励!


胡子哥 公益视频

《爸爸吸毒被抓了,妈妈艾滋病死了……》

       世事艰辛,前行不易,这已经是胡子哥被封杀的第三个号了。喜欢本篇,就按住二维码不放,给冒死发文的胡子哥小编团队打赏几块零钱,鼓励鼓励这两位勇敢的小姑娘吧,有你的支持,她们不会那么无助孤立,让我们在艰难逆境中与大时代共同进步……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