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翟天临的事情,已经77岁的著名导演谢飞老爷子前几天发了一篇长文,里面讲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
简单地总结,北电在培养实践型、创作型的电影人才上很厉害,但并不适合培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以创作的名义招了很多硕士、博士,连他在内。
而这些硕士、博士在创作之外,为了达到毕业规定,也需要一板一眼地撰写各种学期论文、毕业论文……
在谢飞看来,让创作者像学者一样去写论文,不合适也没必要,但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教育体制问题。
的确,电影创作者如编剧、导演、演员,他们跟研究电影理论和历史的学者根本是两类人,论文写得好坏,和业务能力并不挂钩。当然,抄袭是另一码事。
翟天临
出于好奇心,我找到了一批电影创作者在各个时期所撰写的论文,想看看他们到底写了什么?写得如何?
这里面有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赵薇、许晴、陈坤、黄晓明、俞飞鸿、王志文、张丰毅、祖峰,还有论文画风完全不同的中央大学的张钧甯,也有大家都「想死他了」的冯巩,以及几位著名导演如陆川、梅峰、曹保平、徐浩峰;还有去年凭借《我不是药神》一鸣惊人的文牧野,和最近在柏林大放异彩的王小帅和娄烨,也被我们找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的论文。
平心而论,写得不错的还真不少!
下面就带你看看——
1、赵薇 :《试论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关系》
这是赵薇的本科毕业论文,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演过了《还珠格格》,那她在论文里是否会提到这段经历呢?
完全没有。在文章里,她先是阐述了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之间的区别,然后简述了电影表演的历史,最后借用安东尼奥尼的理论,表述了自己对本能表演和本色表演的理解,表明应该把本能表演和本色表演融合起来。
一篇很标准的本科生论文。
赵薇在当年因为小燕子走红以后,曾经在采访中说到,当时演小燕子的表演方式,「过于的夺人眼球,我觉得我自己都没办法接受」.
不知这种「没办法接受」,是否也体现在了论文中?
2、许晴 :《通向角色的不同创作途径》
许晴的毕业论文就结合了自己上大学时演陈凯歌《边走边唱》和凌子风《狂》的经历,来阐述对自己对表演的看法。
比较有意思的是,她提到了在进组之后跟陈凯歌聊天谈角色,「天天谈两三个小时,我感到在他心里,一个镜头、一个眼神就是一篇文章,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是两秒钟的镜头,而在这背后他能道出一篇小说。」
然后许晴说到了开拍的第一天,她脑子里左一篇文章右一篇文章,根本没法拍好,然后陈凯歌告诉她——
高级表演是揣着明白说糊涂的。
很醍醐灌顶的感觉!不禁想看陈凯歌的毕业论文了,可惜我没有找到。
3、陈坤:《性格化表演之我见》
相信拜翟天临所赐,陈坤的论文已经有不少人都抢着读过了。
他的论文里引用了不少戏剧理论,写到了自己演毕业大戏寻找角色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引用太多自己的表演经历,更多的篇幅还是在剖析自己的表演认识。
这点跟赵薇的论文风格还蛮像的。
怪不得是好朋友。
4、黄晓明 :《「模糊」和「性格化」的辩证关系》
因为刚好都是谈论表演性格化方面的内容,黄晓明和陈坤的论文在北电收录论文的专著里是前后两篇挨着的。
他写到自己演《我们结婚吧》中设计师的时候,为了让这个人物被人记住又要符合职业特征,就给他设计了一个喜欢咬笔的小动作。
对自己的评价是:「现在想起来也许觉得不够或者可笑,但在当时的我来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化创造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我们结婚吧》
莫名还挺可爱的。
黄晓明还在论文里写了不少姜文的表演,非常喜欢和佩服他「姜文式」的表演方式。
要是不看论文,很难把黄晓明和姜文联系到一起吧。但是搜了下黄晓明的微博,并没有什么提到姜文的内容,原来这是一份深埋在心底的敬佩……
5、俞飞鸿:《试论表演的最高境界》
俞飞鸿现在基本已经是大家心目中独立女性的标杆式人物,她写这篇论文的时候也就不过二十来岁,里面谈到的是自己拍摄王颖《喜福会》的经历。
她写到特别喜欢自己饰演的角色,「是我梦寐以求的那种角色」,为此在拍摄之前做了很多准备,结果坐了十四个小时飞机到旧金山,下飞机就被接去了片场,拍第一场在精神恍惚中杀死自己儿子的戏。
在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跟角色很贴近的情况下,她回忆当时在拍这场戏的时候,真的就像女主人公一样出现了幻觉,拍完以后整个人都瘫了。
最后她总结说,这就是做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尝到了在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滋味。
《喜福会》
6、张钧甯 :《演艺人员经纪管理之法制问题》
张钧甯这篇是硕士论文,长达242页,简直可以荣膺演员最长论文奖项。仔细读下去,会发现挺有意思的,这就是一个演员以作者的身份在给娱乐圈各种爆料啊。
比如里面有写到佣金抽成不公的事情,表示在台湾演艺经纪产业中,业界的艺人被抽成的佣金比例从10%到50%不等,新人甚至高达70%。
蔡依林工作室的纠纷、黄圣依和周星驰的解约问题、甚至韩国明星张紫妍自杀,都是张钧甯研究的案例。
她这篇论文实在是太长了,对圈内爆料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来看看。
7、张丰毅:《自我与角色》
张丰毅的毕业论文被收录在北电表演教材的第一篇,内容相当详实,水准很高。他表明演员不仅要演和自己相像的角色,也要演远离自己的角色。并且以赵丹作为自己的榜样。
然后他用自己演《骆驼祥子》和《塞外夺宝》等经历来阐述自己是怎么进入人物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一段,为了体验祥子车夫的感觉,他不仅要和车夫聊天,看二十年代的画片来找人物气质,还真的就穿上车夫的褂子去北影大院门口拉了一个月车——
8、王志文:《实验 生活 表演》
王志文的论文讨论了表演的时候演员应该如何靠近角色的议题,这一段比较有意思,他把表演比喻为一种宇宙规律,演员就是在宇宙的中心,演员自己的角色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角色只不过是他的各种函数(y=f(x))。
然后他阐释了他对唐铁嘴的人物理解来说明这个理论,唐铁嘴刚好就是他在毕业大戏《茶馆》里饰演的角色。
9、祖峰:《反复体验的一次表现》
低调实力派「崔叔」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在这篇论文里祖峰提到表演是需要反复体验的,在这种反复中才能找到最好的表达,并表示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张丰毅拉黄包车也被祖峰写成了反复体验的例子——
然后这篇论文里又双叒叕提到了姜文!看来姜文真是晚辈们的偶像——
10、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今年大家没能在央视春晚上看到冯巩,都觉得少了点意思。
他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了。
看看内容,你会发现,原来喜剧天赋也是会蔓延到文字里的,看他的论文经常会脑补出相声的感觉,摘录一段他写捧哏和逗哏的——
捧哏和逗哏要有反差。除了形象和相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性格反差。比如我跟刘伟有反差,他矮我高,这是外表的反差,这是简单的反差,从年龄上来说,我比他大,他是一个形象比较帅,他是帅哥,我是无奈的真诚。
无奈的真诚……这种自黑又自黑得这么到位的,肯定是亲笔写的嘛。
11、陆川 :《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
陆川的论文水平非常高,而且他的观点跟他本人后来的创作实践高度一致。
论文研究了新好莱坞体制下的科波拉电影,摘录其中的一段看看——
所以你就能明白,陆川为什么会拍《九层妖塔》和《749局》。在成熟的大工业体制中,保持作者身份的独立性,平衡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表达,这就是陆川一直在做的事啊。
12、梅峰:好多论文
梅峰导演在知网上有很多论文,不仅有自己写的,还有不少翻译文章,下载和被引用的次数也很多。
因为梅峰本来就是有明确双重身份的电影人,他的本职是北电文学系的老师,研究世界电影史是他的专业,从事编剧和导演反而是业余工作了。他关注的范围包括英国电影工业、法斯宾德、贝拉·塔尔、冯·特里尔……
学生阶段的梅峰还在论文作业里分析过李安和许鞍华的电影风格。
现在知网上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梅峰编剧和导演作品的论文,不知道学生时代的梅峰老师,有没有想到过这一天呢?
梅峰和佚名影评人座谈
13、曹保平 :《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
曹保平导演也是北电文学系的老师,不过他显然未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主业,所以我们只查到了这篇1987年10月发表的论文。曹保平导演1985年考入北电,1989年毕业留校任教,那时候还在读大三。
这篇文章非常认真严肃地对电影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了界定和解读,也举例了不少电影中的片段来说明什么是隐喻什么是象征……最后判定象征是现代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手法。
14、文牧野:《罗伯特·麦基<故事>的局部解读「主控思想」的分析与应用》
文牧野在这篇和王红卫老师共同执笔的论文里详细剖析了编剧层面对故事「主控思想」的把控。这里面的一段话,倒是能看出他对《药神》的创作似乎也是贯彻了类似的思想,他在论文里这样写道——
在《药神》火了之后,文牧野曾经在采访里说到过,片中每个哭点、笑点,全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要在每一个节点做到什么样的情感浓度,是大哭,是鼻酸,是挠痒痒,还是大笑,全都精确计算过。
所以通过这篇论文你就懂了,文牧野绝对是以分钟为单位来为《我不是药神》把关的。
15、王小帅 :《费里尼:思维的电影》
最近《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非常火,于是我们也顺手检索了一下王小帅导演,这篇文章是他的毕业论文选载。
论文写得很认真,甚至对《甜蜜的生活》的情节线索做了列表分析。
不过相信比起论文,大家都更想看王小帅的新片吧。
王小帅在柏林
16、徐浩峰 :《武侠电影之前世今生》
徐浩峰导演也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电影人。当老师、写小说、写影评、做导演,还是口述电影史的研究人员。
我很喜欢他那本《刀与星辰》的影评集,尤其是对李安《卧虎藏龙》的剖析,据说得到了李安本人的认可。这篇《武侠电影之前世今生》,可以被看做是超浓缩版本的武侠电影简史,写得特别好!除了跪之外没有别的评价!
而且关键在于,徐浩峰导演毕竟是武林世家出生,看他的文章,总是有很多关于武侠的私货,是你在一般的电影史里看不到的。
17、娄烨《<放大>:试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的非象征性》
借着《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柏林的亮相,我们也找到了娄烨导演这篇发表于1986年2月的论文,娄烨当时还在北电读大一,21岁。
娄烨拉片应该很强,看这一段对影片色彩的分析——
可能是因为早年在上海美术学校做动画的原因?娄烨对色彩视觉信息非常敏感,才导演系大一的学生,就能写出这样的论文,挺令人佩服的。
最后,也要祝娄烨导演即将上映的新片顺利,这是很多影迷多年的期待。
论文看完了,我们发现,这些电影工作者在求学时所写的论文,大多都并没有和他们的创作经历高度关联,很多喜好和倾向也许是一以贯之的,但若硬要去发掘什么,那就太牵强附会了。
这些文字,体现了很多创作者在当时的年纪对电影的理解和感悟,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尝试与电影这门艺术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但归根结底,实践中的影视作品才是他们的一篇篇「论文」,而这场求学永远没有毕业的终点。
本文转载自:虹膜(ID:IrisMagazine)
完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精彩
你点的「好看」,我都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