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车祸”幕后

“李易峰车祸”幕后

刘刚在路上 内地男星 2016-06-06 15:44:41 181

本文首发微信公号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按:
5月27日凌晨,当红明星李易峰驾跑车撞上朝阳大郊亭桥墩,所使用的临时号牌过期两周。随后,李易峰微博回应称,给大家做了不好的示范,非常抱歉。回国后一定配合接受处罚,承担责任。

这是新京报团队又一次高效操作:凌晨4点记者到达新闻现场,成为车祸后迅速到达现场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媒体;7点36分“北京知道”公号首发该新闻,微博、新京报网、客户端、报纸等多端口持续跟进;夜半记者各方奔走求证,与后方同事协同工作,提供了大量图文、视频、评论内容。

截至5月30日,新京报微博话题#车主李易峰超跑车祸#阅读数已达3.3亿。这条突发新闻是如何操作的?从文字/摄影记者到视频制作、微博/微信/报纸编辑,新京报的团队又是怎样配合的?传媒研究(id:xjbcmyj)独家对话“李易峰车祸事件”采写团队,为你一一解答。


统筹

凌晨3点44分,报道组的群就建起来了,刘刚(新京报深度调查部副主编)一直在后方指挥调度,陆陆续续的,视频的、报网的、客户端的、动新闻的同事也加入进来,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现场有文字、图片等新的素材就会扔到群里,各个渠道的同事分别制作,这种相互间的配合效率是很高的。


这几乎已经成为新京报常规化的操作方式,一个新闻事件出来,很快就会有一个跨部门的群建立起来,大家在群里进行信息沟通、配合。


现在视频会和前方记者沟通,后方编辑和视频沟通,微博和视频沟通,因为大家做的是全媒体,包括文字、视频、编辑等各方工作,能出这个新闻必须是多方协作的成果。

现场


文字记者王煜:



>>>>
《老炮儿》与车主李易峰


我凌晨三点多接到电话到达故事现场,正好事发路段都在修路,目击者很多。很多目击者跟我讲述了车祸发生的情况,并且很笃定地说车主就是李易峰。

开始我还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换我的话,李易峰在我面前经过我都不一定认得出来,况且周围很多人岁数比我大,他们怎么能一口咬定是李易峰呢?他们解释说不可能认错,因为他们都看过电影《老炮儿》,如果不是李易峰演过这个电影,他们也是不认识的。

但这只是口证,没办法确定车主就是明星李易峰。


>>>>

临时号牌透露关键信息


车主离开后,车门没锁,有目击者爬进车,拍到了放在挡风玻璃上的临时号牌。号牌正面是牌照,反面是车主信息,姓名、住址、发动机号都有,我看了一下,上面登记的名字就是李易峰。并且后来我发现,这个临时号牌是过期的。

所以我一下就抓到两个信息点:一是临牌显示车主是李易峰,二是这个临时牌照已经过期。所以我到达现场后半小时左右,就发出了第一条文字稿,说肇事车主疑似李易峰。这条新闻推出来之后,“杀伤力”很大。


>>>>

打引号的“李易峰”


到了上午,经纪人那边就公开回复承认了此事。在此之前,我们不能确认这个号牌上的李易峰到底是不是明星李易峰,所以我们最早的报道中,“李易峰”都是打了引号的。


报纸编辑李骁晋


>>>>

编辑跑突发

我是编辑,当天刚好做了两个版,回去之后就没睡。当时王煜已经在现场了,可能觉得人手不太够,我了解了一下大概的事情,我说那我也去看看吧。

我是第一次跑突发,当时打了个车去现场。刚到现场,记者就拿到了目击者提供的临时号牌照片,这上面有车主的名字和地址。因为李易峰的名字有可能是重名,这就需要证实或者证伪。刚哥就派我顺着这个地址去找那个小区。


>>>>

实地探访临时号牌地址

地址上写的是小区25号楼,但到达之后发现只有A、B两栋楼,实际情况和临时号牌写的不一样。保安说就是AB两栋楼,也没有见过兰博基尼。我就进到A栋的相关号牌直接敲门,但一直没有回应;又到B栋敲门,我问他李易峰车祸的情况,他说不认识。我又再次回到A栋敲门,对方没有开门,但也回应说不认识。


后来得知,临时牌照是4S店代办的,登记的地址,也是李易峰早年暂住证上的地址,他很多年不住在那了。也就是说我去的地方本来就是错的,虽然这条线没有起到证实或证伪的作用,但当时出现可能的这么一条线索的情况,还是去了。


摄影记者王贵彬


我三点半前就出发了,最早到现场。到了之后看到车旁有一男一女两人,我第一时间就拿着手机从大老远开始拍视频。拍的时候注重几个细节:车的型号,车的轮胎印(判断车是从哪个方向拐过来的),车撞在哪儿了,桥墩的损坏程度,以及车头。

随后工作人员找了块大黑布把车头盖上了,我拍下了他盖车头的瞬间,也就是第二天的头版图片。

我用手机录视频用手机拍,用相机拍照片。拍的时候要想好主次、拍哪些细节。因为这些静物一直在那里,所以我选择先拍视频,再拍照片。车祸场景是可以同时拍视频和照片的。

我从三点多一直等到最后,到了五点多时工作人员拖车的视频可能是最关键的,画面包括拖车的动作、拖走之后的一片狼藉、被撞毁的马路牙子和水管。这次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为我拍的视频很连贯,那一系列衔接比较成功。我起的作用可能就在于呈现证据的细节,因为我当时意识到司机至少需要承担赔偿的责任。


后方


视频编辑朱自洁


突发新闻的视频制作都很快。这次我做视频用的时间很短,从配音到制作一共花了三四十分钟,但等前线的文字稿等了很久。

大概十几条视频,十几秒到一分钟左右,是摄影记者用微信传过来的。还包括一些关键的图片素材,比如临时牌照的照片。我觉得这些素材够了,就筛选了一些,调亮度后使用。像这种求快的突发事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半个小时内要完成,因为上传到腾讯等网站还需要上传和审核的时间。

多、快、好、省是矛盾的,在做之前必须确定是求“快”还是求“好看”。遇到突发新闻,前方记者拍回来的视频从视觉来说肯定不是特别精良,我所关注的是他们拍的东西有没有信息点、信息量。比如李易峰这件事,观众最关注的是车被撞成什么样了,如果能把这一点拍得具体且细致就够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还原这个过程。


公号“北京知道”编辑 魏佳


我正巧半夜醒来,有个夜班编辑跟我说:“你知道吗,有个车祸车主可能是李易峰。”当时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个大新闻,而且很适合公号传播。

我们之前的思路是什么事先放到报纸上或者报网上,但是现在慢慢转移到公号,所以我当时想尝试一次。

后来刘刚把我拉到报道小组的群里了,前方记者采的内容都会丢到群里,我在后方整理,并且找了一些李易峰的个人资料,包括他以前买兰博基尼、开车超速的信息。凌晨四点多开始,“北京知道”公号(id:xjb-jingshier)发出这条信息时,是早上七点半。



报纸编辑李骁晋


27号晚上的时候,我跟了李易峰的这个版。报纸版面跟进最新的进展整合了三块内容,包括事发时候的实地探访,李易峰工作室的回应,交管部门的处理结果。同时还配发了与李易峰经纪人的对话以及相关律师的说法。


微博编辑么思齐


看到群里车祸消息后立即申请话题准备好备用,稿子出来带话题发微博。27号一天内微博话题阅读数就已经达到2.3亿,第二天上午数据统计就已经是。最新的话题阅读数已经到了3.3亿。

能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原因有几点:最早申请抢到话题,独家新闻,新浪微博推送;明星效应,李易峰狂热粉丝多带动关注度。


思考


文字记者王煜


传媒研究(id:xjbcmyj):新京报持续关注并报道这起交通事故,是否只因为车主是李易峰?

王煜:报道此事是出于新闻价值上的考量,首先它是一个豪车,另外就是车主是名人李易峰。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我们后期持续追踪报道这件事的动力。

最大的动力在于,李易峰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做出了非常不好的示范。李易峰的粉丝很多都很年轻,如果不持续追踪、不解释清楚他到底有哪些地方错了,那很有可能他的粉丝以后会效仿。我相信这才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报道这件事的动力所在。

传媒研究(id:xjbcmyj):说说半夜跑突发的感受?

王煜:说实话半夜刚接到消息的时候,觉得很困很累,但是上路之后,兴奋的感觉更多。出发之前一直都很困,脑子很乱,但是到现场之后,一下就能兴奋起来,看到现场状况、采访到目击者之后,其他东西全忘了。

记者也有被爆料人“忽悠”的时候。我之前接到爆料半夜两点去了南苑机场,到了发现爆料不实,扑了空。


微博编辑么思齐


传媒研究(id:xjbcmyj):评论中的大量负面反馈是否会对你造成干扰?如何应对?

么思齐:该话题的负面反馈不会造成太大干扰,若网友反映问题合理,会吸取经验下次注意,若只是网喷,或者脑残粉只为攻击我们维护偶像,一般不必理会,冷处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