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一次寄信,都会超重。
平邮,二块四一封,挂号,五块四一封。
我想,要是写100封信,就要花五百多块。
但是,信本身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也许别人觉得很重,情谊满满。
也许别人觉得全是废话,一文不值。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百度百科)
我对百度百科上关于心理“补偿机制”的说法感到非常费解。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很多行为都能通过“补偿”这个词都到解释。
因为每个人幼时的某种缺乏一定会导致长大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的补偿。
用此应该可以解释人类的很多行为。科学家们用这个理论应该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吧?
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如果这个人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长大后应该可以进行自我纠正。如果没有……那就……不好说了。
对此,《裂缝》应该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可惜我只看过电影,据说原著更甚。
我非常不喜欢情绪化的人。说真的,一个成年人,不管你是杀人还是做任何事,你都应该存在情绪判断。如果一个成年人还只能通过情绪化来解决问题,我只会对这种人说,
拜拜。
{作家一}
回老家的时候,从以前的书柜里只拿了一本书回去。
是喜欢的作家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的散文、杂记。
我又翻开,看她写,
“我对十年后的自己毫无概念。假设与构想都无计可施。宛如用头发打成的结,却套不住兔子的尾巴。”
如今三十几岁的她,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很昂贵的房子,赚了一些钱,跑去香港买很贵的名牌。
我猜她自己都没有想到。
故事里面她还是不成熟的少女。
逃课、离家出走、一个人旅行。
然后成为写文章的人,有一天开始贩卖自己的故事。
以前看她的专栏,她写去见女网友。
对方很瘦,穿一条浅绿色的裙子,背着斜挎包,看过的俄文小说随口就能背出大段句子,但是和自己父母决裂,搬出去自己住。
她去帮女网友搬家,碰见对方的父母,无比关爱自己的女儿,同时对她这个陌生人表示狐疑——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
才华横溢,但是又离经叛道的少女些。
写不出小说的时候怎么办?
——她会哭,会坐在地上大哭,穿着睡裙,盘着腿坐在地上哭,连内裤都看得见——她的编辑是这么形容她的。
“……怎么办?我就是写不出来啊,真的写不出来了……”
我的记忆里,关于她的故事。
“自说自话地将它们一同打包。”
{作家二}
我发誓我没有看过安妮宝贝的作品。我真的觉得很难看。
安妮宝贝出名早,也许是没有缘分,之前我一直没有看过她的书。
止庵先生评价她是“小众的作家,却被大众阅读。”
说真的,不是完全赞同,而且对止庵这个人,我也不是很喜欢……咳咳……
大约从两年前开始,从网络上一些片段里面断断续续的了解安妮宝贝,我发现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她是一个能够找到自己“定法”的人,我觉得现实生活当中这种人非常的了不起。
就冲这一点,我真的,非常喜欢她,还带给我不少启发。
特别是有一次看杂志采访安妮宝贝,还有几张她的采访照片。照片里面的她穿着很普通,蓝色上衣,黑色长裙,戒指,盘起长发。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有张照片上,她的手指中夹着一根香烟,不注意看根本不知道。但是她的表情很坦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能够有这么样一种悠然的神色来。
我抽烟绝对不会当众,因为不想让别人吸二手烟以及多少不够放松……
了解她之后想着要不要去看看她的书吧?终于我下定决心买了三本回家。
拿起她的《彼岸花》,慢慢看起来,看了三分之一,觉得好难看,要不就算了?嗯,说不定后面写得好些,精彩在最后?还是看吧。看了一半,好难看,我看不下去了……但是一本书都看了一半了,就这样不看好可惜……还是坚持看完吧,看了五分之四,够啦够啦,我实在受不了,太难看了,再也看不下去了……
散文更是看不下去,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我真的觉得很难看,就像一道很难吃的菜一样很难看。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她本人………只是再也不会看她的小说了。
{作家三}
我不喜欢东野圭吾。
{最后的梦}
从衣领到裤脚。
从晴天到阴天。
梁博的《鬼》很适合夏天听,超级爽。嗯,我喜欢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