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清华园记

美文丨清华园记

清花 日韩女星 2018-02-10 15:00:30 514

丰城丁学如 ●二零一八年春


<<  向左滑动启阅  >>


注:本记以骈文的文学形式创作而成。正文和序共有1049字(正文1000字、序49字),代表清华大学1978级共招收了1049名本科学生。正文前三段500字注重启文和历史。正文后三段和结尾诗500字描写清华人文风物和总结。全文依新声韵律而作。

 

[ * ] 句子后面的数字是注释索引号


清华园记

序:今年是七八级入学四十年。在此,谨奉上拙文,以聊表对母校感恩之情、并以此纪念入学四十周年暨校庆一百零七周年


<<  向上滑动启阅  >>

和熙四月[1],

春盎九州[1]。

黉宫簇锦,

学子摩肩。

愈越百年纪念[2],

迎接众子来朝[3]。

几字班?路上同学相问[4],

五年制,当时吾辈曾经[4]。

如烟往事、幕幕来袭、昨日书山漫漫同窗度[5],

似水华年、生生奋起、今朝工宇高高竞翼飞[5]。

格物致知穷理[6],

大同梦想爰跻[6]。

迢递起跋、离尔不觉千万里[7],

咄嗟转瞬、知君已是四十年[7]。

 

往昔一页[8],

耻辱百年[8]。

八国侵略联军可耻[ 9],

千载文明华夏蒙羞[10]。

计四亿五千万位国民大众[11],

赔四亿五千万两血汗白银[11]。

耻辱!

呜呼!

丙午春、明恩溥牧师游说美国政府[12],

戊申夏、罗斯福总统获得国会授权[12]、

拨部分对华退款支持教育[13],

派一些留美学生培养亲情[13]。

造就清华往世[14],

终成校范今生[14]。

庚款返还、共计美金二八九二万[15],

学园筹建、始于公历一九一一年[16]。

都道是、骄子天堂、倚京畿秀丽乾隅而筑[17],

可曾知、清华学府、从庚子辛酸赔款始兴[18]。

 

耻知而勇,

痛省遂明。

同方传八字[19],

穹顶冠九州[20]。

有梁启超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1],

得陈寅恪原则、自由思想、独立精神[22]。

战火中辞却五朝宫阙、万里长征共建西南联大[23],

硝烟里念怀一统江山、八年抗战每思东北同胞[24]。

广招华夏精英、叶梅门里多学圣[25],

雄傲理工峰顶、杨李宇称不守恒[26]。

国共一争皆因主义[27],

北南二校共建科学[28]。

调院系、五二一时失去文农法理[29],

复招生、七八两度迎来状榜英才[30]。

因政势十年遭大乱[31],

是英雄卌载再辉煌[32]。

引潮头风范和社会主流共进[33],

催科技大家与政坛领袖同生[33]。

两代国家领袖、牵挂千家百姓[34],

十多科技元勋、精工两弹一星[35]。

 

自有优良传统,

兼得美丽家园。

晓月风荷多缱绻[36],

近春水木好清华[37]。

曲直有度三弧拱[38],

荣辱不惊二校门[38]。

天余尽享西门夕照[39],

周末时怀北院幽深[40]。

五道口门前、正有金风送爽[41],

万泉河桥上、常观绿水流芳[42]。

良宵夜、高筑主楼、高卧云衾月枕[43],

丽日天、小厅工字、小酣藤影荷声[44]。

西吟万寿昆明之月[45],

北沐圆明福海之风[46]。

熙春园、凭栏听雨知塘冷[47],

图书馆、读卷临窗抚案长[48]。

环池荷细裙初绿[49],

荒岛阳明色渐新[50],

烟波迷柳、书声晓月隔亭远[51],

碧露凝霞、雀影湖光对面来[51]。

两塘争月难分晓[52],

一盖上楼已换妆[53]。

熙熙攘攘照澜院[54],

谧谧安安古月堂[55]。

此处非仙境[56],

何方住圣贤[56]?

 

风景凭清近二园增秀[57],

水平有理工一路领先[58]。

携工美同妆旷世[59],

与协和共济苍生[60]。

气象台、仰望长天点点星星、问我们居哪里[61],

科学馆、深研微粒缠缠绕绕、寻宇宙自何来[62]。

清华学堂、红瓦青墙、印证国学四大导师风采[63],

西阶教室、白符黑板、述书基础几多理论精华[64]。

体育馆、花岗石柱廊间、君子身强体健[65],

大礼堂、拜占庭穹顶下、人文月异日新[66]。

 

歌、吾校泱泱有度[06],

赞、其名赫赫无穷[06]。

尽管斯人不再,

依然风物如初。

众志同甘共苦,

一心继往开来。

圆我中华伟大复兴之梦,

倾其儿女辛勤奋进之心。

踏实苦干,

智慧创新。

想那同学岁月、你我恰当年、风华正茂,

如今各自天涯、青春成往事、壮志已酬。

 

正是:

 

自从庚子醒中天[67],

强筑长缨缚技坚[67]。

耻辱曾经一百转[68],

健康工作五十年[69]。

厚修紫陌阊阖处[70],

德育清华荏苒间[71]。

载去书山愈万里[72],

物来思念越千言[72]。










注释(向上滑动启阅)

[1] 每年春意盎然的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2] 2018年为清华大学成立107年


[3] 校庆日通常也被称为“校友返校日”


[4] 几字班是清华大学对本科学生按年纪的一种划分称呼。文革前按毕业年号算。比如60年毕业的被称为零字班。而文革后则按入学年号算。比如78年入学的被称为八字班。而学制上文革前多为六年制。文革后从七七级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则为五年制。90年代改为和其它大部分学校一致的四年制


[5] 现在的清华大学以工科见长、其毕业生在工程这个宇宙世界中各尽其能、展翅高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 “致知穷理、大同爰跻”援引自清华大学校歌。“格物理知穷致,大同梦想爰跻”的意思是学生们为了探讨事物的本质而刻苦钻研,并以此为实现人类进入理想世界的梦想而奋斗。文中将“致知穷理”字序改成“理知穷致”,意思不变。“吾校泱泱有度,其名赫赫无穷”也是取自校歌最后两句之意。清华大学校歌歌词:(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第二段)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注:在广泛流传的版本中,“岿然”一作“巍然”,“器识为先”一作“器识其先”,“孰绍介是”一作“孰介绍是”,“无穷”一作“无穹”。根据清华大学校史馆资料,前者为原版老校歌歌词。)


[7] 同学们毕业之后走向世界各地、远隔千里万里、不知不觉中入学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8] 自1840年始,至1945年止的约一百年之间,中国一直遭受外国侵略。人称百年耻辱


[9] 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国联军等为镇压中国义和团而发动了入侵中国的战争


[10]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11]中国战败之后,八国联军为了羞辱中国,向清朝政府提出按中国当时四亿五千万人口每人一两白银,共计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偿要求


[12]1906年3月6日(农历丙午年。该年2月5日立春、3月21日春分)由中国回国的美国公理会教会牧师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到白宫晋谒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建议将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中国的学校。1908年5月25日(农历戊申年。该年5月6日立夏、6月22日夏至)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议案,并授权总统全权安排。


[13]当时美国政府决定,从中国给美国的庚子赔款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一部分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


[14]并据此建立了清华留美预科学校。从此发展成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15]美国庚子赔款退款自1909年到一九四零年,退款用于办学及派学生赴美留学共计约二千八百九十二万美元 (28922519.56美元)(见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志上册653~654页)


[16]清华留美预科学校在一九一一年建立


[17]校址在今天的北京市的西北郊。京畿指首都北京地区。乾在周易中主西北,乾隅指西北角。


[18]如前所述,最早办学基金来自庚子赔款


[19]同方部是清华园最早的建筑。早期用于祭孔。后作小礼堂,常有一些小型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现为清华大学校友总会所在地。1914年梁启超在此发表《君子》演讲。梁启超以《周易》中的“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做演讲,借喻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0]穹顶,即清华大礼堂的圆顶。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位于校园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是清华早期建筑群的核心。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自梁启超在同方部演讲引用之后,即被作为清华校训,铸入校徽。在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该校徽嵌于正顶。


[22]“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军攻占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步步紧逼,师生们又在1938年2月迁往云南。校址为现云南师范大学。同年4月2日,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沿袭长沙临大建制,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西南联大校歌由冯友兰、罗庸填词《满江红》而作: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24]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而日本侵略中国,则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事变发生后,日军趁机占领整个中国东北三省。从此东北三省同胞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奴役和压榨。


[25]叶梅指叶企孙先生和梅贻琦先生。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江苏省上海县人,1918年国立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毕业。192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硕士。1923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应聘担任清华新创大学部物理学副教授。1926年任物理学系正教授并继梅贻琦担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出任理学院院长,并被推举为学校七位评议员之一,此后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核心领导人物之一。1926年到1937年间,叶企孙先后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到清华任教。另仅有初中文凭,由熊庆来提携的华罗庚,也是在叶企孙的支持下进入清华,从助理员做起担任教职,后更被叶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41年1月至1943年9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5年8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后又于1949年1月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受到他的提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天津市人。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生,1911年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研究电机工程,1914年回国在天津青年会工作,1915年到清华学校执教英文、几何;1916年即担任清华物理教授。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对日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校务委员会常委身份主持校务。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包括北京、新竹)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年 - 1948年、1955年 - 1962年),被清华人尊称为“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被人们作为办好大学的至理名言而一直传颂。

在梅贻琦先生和叶企孙先生的领导下的清华大学,藏龙卧虎,有着许多在学术界地位极高成就巨大的学术圣贤、是谓学圣、泰斗。


[26]杨李指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物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他与李政道1956年于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而分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导师吴大猷),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导师王竹溪)。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导师爱德华•泰勒。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物理学家,主要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理论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1943年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师从吴大猷及叶企孙等人。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恩里科•费米。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体物理学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27] 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不同的思想主义从1927年到1949年之间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28] 1949年,国民党在三年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孤岛。在撤往台湾的同时,把大陆的大量人力、财富带了过去、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大量师资队伍。并在台湾新竹成立了新竹清华大学。


[29] 清华大学原有文、理、法、工、农五个学院二十六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而清华大学农学院在此之前已经与北京大学农学院和来自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八大学院中,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51年由清华大学航空系与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成立。其它几个学院也都有清华大学的部分系、专业并入。而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更是由清华大学石油系独立而成,而后并入其它大学的一些系和专业)。


[30] 文革期间,全国各大学停止了正常高考招生。直到1977年下半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由于时间仓促,考试直到12月份才得以进行。新生入学则推迟到了1978年2、3月份。1978年高考则得以在当年7月正常举行。78级学生入学时间为当年9、10月份。所以,1978年实际上有77和78两个年级的学生入学。句中“状榜”原意为“状元”和“榜眼”的缩写,意思是说招得前几名的学生。


[31] 文革十年,清华大学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和动乱。


[32] 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中,清华大学教学、科研、校园建设都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加强。文学、美术、医学等学科也重新建立。各个专业领域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33] 清华大学除了给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之外,从这里还走出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包括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等。


[34] 清华大学培养了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第五代领导人也是现任党总书记的习近平,自1977年以来,有九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身清华,还包括朱镕基、吴邦国、姚依林、胡启立、吴官正、黄菊、宋平,为中国高校之最。


[35]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人中,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郭守怀、钱三强、钱学森、屠守锷、彭桓武(按姓氏笔画排序)共14位科技巨擘是清华大学(包括西南联大)校友。来自其它学校的另外9位被授勋的是于敏、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能宽、屠守锷、黄纬禄、姚桐斌、钱骥。


[36]天上晓月、空中清风、和池塘里的绿荷缠绵一起、难解难分。


[37]近春园和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两处景点。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在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时代,近春园原本不是清华园的一部分)。此一景点在清华校内常被称作荒岛或荷塘,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建成近春园遗址公园,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水木清华”是清华园中最著名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晋代诗人谢混有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清华园的名字即来源于此,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荷塘南侧的古建造为工字厅后殿,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正廊朱柱上挂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水木清华的景观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两座典雅的古亭,其中一亭中就悬挂着清华校徽的那座钟。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

 

[38]建于1909年的二校门原是清华最早主校门。后来由于校园扩建,1933年建造的西校门便成了清华的新校门。而原主校门则被称为了二校门。文革中,二校门被视为四旧而在1966年被拆除。1987年按原样重建了这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二校门。


[39]清华大学西门建于1933年,现西校门上镶嵌毛泽东题写的“清华大学”四个字。校门两边有一对石狮。门外不远是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入口。出清华西门,沿清华西路一直往西走。之后清华西路变成颐和园路。接着一直往西行,便到了颐和园东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夕阳照耀下的清华西门美丽景色依然历历在目。


[40]北院是清华创建时为教工所建住宅。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等设计。1909年开工,1911年竣工。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共8栋住宅和1座会所。曾经相继有梁启超、叶企孙、萨本栋、陈岱孙、施嘉炀、蒋廷黻、王文显、陈福田、叶公超、浦江清、朱自清、黄子卿等30余位知名学者与教授在此居住过。与清华学堂、一、二、三院、同方部同期兴建。当年的北院建筑如今多已不存,遗址如今成为一片芳草地,惟北院16号朱自清旧居仍然孑立于校河之畔。今天的人们,只能从图中的题字碑追寻北院原址,还有那起伏的草坪、绿荫下的长廊和如故的花香,续写着北院的幽深。(见清华映像姚雅欣文《北院幽深》)


[41]五道口原是清华大学主楼前校园东门外的一个小商业中心。随着清华校园扩大,新建清华大学东门位于五道口中心地带并成为新主校门。今天的清华东门外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42]万泉河为清河的支流。全长10.5公里,发源于海淀区万泉庄,为泉水汇成,故称万泉河。先后流经北京大学校园、圆明园、清华大学校园,然后向北汇入清河。被称为清华校河。清华园里,万泉河两岸有汉白玉雕砌的护栏。岸边绿柳成行。众多小桥横跨河上。治理后的万泉河清清河水流淌,依依翠柳婆娑,日日夜夜迎来送往着步行桥上的莘莘学子。


 [43]清华大学主楼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建筑,由东、西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呈“_P_”字形。东、西河中央主楼由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雄浑巍峨,气势不凡。整体建筑正对清华大学东门。由关肇邺等人设计。造型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学主楼。原设计为中央主楼12层。该建筑于1960年开工建设,1965年竣工。但竣工时只建了10层。2001年主楼大修,又加高了2层,实现了12层的原设计。静悄悄的深夜,高高的主楼仿佛已经枕着月儿、盖着云儿、甜美地入睡了。


[44]工字厅位于清华园的中心区,是一座典型中式园林建筑。门前匾额上有清咸丰皇帝亲书的“清华园”三字。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似一“工”字,因此得名。在清华建校之前,这里一直是清朝皇族的别墅。从1911年开始的十余年时间里,工字厅成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这一时期,梁启超、吴宓、叶公超等知名学者都曾在工字厅的各个小院居住过,他们也都给自己的小屋起过一些雅号。而“藤影荷声之馆”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曾经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著名文学家兼诗人吴宓给他住的与工字厅后厅相接的西客厅取的名字,而且还请黄节教授题匾悬挂厅内。此后,工字厅功能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清华文化娱乐和交往的场地。工字厅的东厅很长时间内作音乐室用,西厅则为教师阅报室。1949年后,工字厅成为历任校长和学校主要机关的办公场所。


[45]清华西面,是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


[46]清华以北,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分为宫廷、九州、西北、福海和北部等五个景区。福海是圆明园内最大水域,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平湖秋月、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景点散落湖岸,群峰倒影,交相辉映。秀丽风光恍若江南。宽广的湖面碧波荡漾、烟水迷离,,让人叹为观止。


[47]近春园和清华园构成熙春园。荷塘和环池是其组成部分。在荒岛上建有亭台数座。而水木清华临水则建有汉白玉雕栏观景台。


[48]清华大学图书馆紧邻万泉河而建。馆内有长桌供师生阅读用。


[49]清华环岛湖被称为荷花池,又叫环池。


[50]中间岛上一度荒芜,被称作荒岛


[51]指早晨同学们伴着一弯残月在近春亭晨读


[52]近春园荷塘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而闻名。《荷塘月色》一文写于1927年夏。现岛上建有“荷塘月色亭”。亭内有朱自清先生手迹。常有人误认为《荷塘月色》描写的是“水木清华”荷塘,因而有“两塘争月”一说。


[53]清华主楼最初设计为12层。后因政治及经济影响,竣工时只建了10层。后于2001年校庆90周年时加盖了最上二层。


[54]照澜院建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以前的教授住宅群。在此居住过的包括照澜院1号赵元任;2号陈寅恪;3号赵忠尧;4号张光斗;5号梅贻琦;6号马约翰;7号张子高;8号俞平伯;9号张申府;10号袁复礼;13号钱伟长;16号王国维;17号冯友兰;18号朱自清;照澜院当时称为南院,1934年以后改称旧南院。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园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现在照澜院已经成为家属区,学生生活区的综合场所。这里有超市、邮局、银行服务于清华大学师生员工。


[55]古月堂是清华园的一座古建庭院,建于清道光二年[1882年]前后。与工字厅一巷相隔。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门,至今完好无损。月堂最初用作清华园园主的书房,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现在是学校各总务机关所在地。


[56]取意于水木清华处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57]清近二园,“清”指清华园,以工字厅和水木清华为中心的清华园古建筑;“近”则是指近春园,荒岛及其岛内建筑和环池。


[58]清华大学作为理工类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排名领先。更被US NEWS 排为2015年度全球工程类大学第一名。


[5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1999年11月20日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60] 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两部领导签署了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项目。2006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签署的《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原有隶属领导关系、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不变,仍为独立法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由清华大学纳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计划之中。2007年5月,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清华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的通知》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更名后仍为独立法人单位,原隶属关系、人员编制、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更名后的名称及相应印章自2007年5月18日正式启用。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官方网站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名字,学院可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二名称,学校仍为独立法人单位。2001年创立的清华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八年制的“医学药学实验班”学生,2013年改为招收“医学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新一代医师科学家,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两者是不同的两个实体。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清华大学进行医学预科阶段的学习,前2.5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后5.5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教育部卫生部认可的具有授予临床医学博士的高等院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双重学籍,其学位证书盖“北京协和医学院”公章,毕业证书加盖“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两个公章。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招收的所有专业的研究生拥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籍,其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盖“北京协和医学院”公章。前2.5年(5个学期)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及人文学科。其中以生物学课程为主,内容包括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生态学等。之后的1.5年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学习基础医学内容,其中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生物化学等。剩下的4年学习临床医学,在校本部临床医学院进行,其中包括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及临床见习。


[61] 清华大学气象台建于1931年5月。原用于清华理学院地学系的气象学一课来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由中国建筑师杨廷宝设计。总高约24米,共五层,内有螺旋纲梯,建在一土丘之山包上,是当时清华园里最高的建筑。1997年对天文台进行了重修并改名为“清华大学天文台”用于清华大学新组建的天文系。


[62]清华科学馆于1917年4月开工建设,1919年9月竣工。暗红色砖外墙。灰色水泥瓦坡顶。黄铜锻铸大门。门额上镌有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为当时国内先进的物理、化学教学和实验基地。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等都曾经在这里讲过学,清华物理系在1929年—1938年间共培养了71个学生,其中就有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抗战期间,即使在天天躲避轰炸的情况下,从这里还曾走出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邓稼先、朱光亚等。现在科学馆仍为物理系所有。科学馆入口大门左右两则分别挂着“高等研究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两块牌子,是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位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科研办公基地。


[63]清华学堂是清华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一座样式别致的德式二层青砖红瓦楼房。楼正面和顶墙为白色,其它部分一律是灰色青砖。大门上正额端书“清华学堂”四字是清末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所题。1925年起,清华大学在清华学堂增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在此任教,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人才,清华学堂这座建筑也因此平添了浓重的国学文化色彩。50年代建筑系(系主任梁思成)迁入此楼,用作建筑系馆。后建筑系扩大,迁入新系馆,清华学堂大部分教室用作绘图或自习教室。1990年代末,清华校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从此结束了清华学堂用作教室的历史。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64]西阶教室,又称西区阶梯教室,与东区主楼阶梯教室相区别,是学校在1951年为解决院系调整后急需所建的一个大容量临时教室。记得当时大部分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大课都是在这里上的。有时晚上还有课。该教室位置前临大礼堂草坪,后接“水木清华”,侧面与“科学馆”相连接,属于清华中心地段。原设计按五年使用即拆除考虑,所以建得比较简陋。但由于各种原因它竟然使用了55年。2006年由于需要在此修建地下消防水池,旧建筑需先拆除,有意见是拆除后即可恢复其前后相通的景观,不再建筑,还原文物环境。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此处又是校内大多数人士在此上过课的,因而认同其存在的人可能占到今日尚存的清华人之95%以上,这座文物管理单位和文物专家并不认为其为有文物价值的房屋,竟被绝大多数曾来看过用过的人认为是有价值、有感情的文物建筑。为了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这座翻建过的阶梯教室按外形大轮廓不变的原则,完善了其使用功能,并增加了门厅,楼梯间,接待室,办公室,管理室,休息空间。四个外立面均按所临环境之不同做了不同的细节形象处理。


[65]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体育馆,即现西区体育馆,分为前馆和后馆,前馆建于1916年4月,1919年3月竣工。外部采用西方古典风格,馆内设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总面积2170平方米。1931年扩建出后馆,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建筑风格相同。为纪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清华建校功绩,体育馆被称为“罗斯福纪念馆”,并嵌有罗斯福头像,50年代被拆除。建立初期,成为国内最先进体育场馆,拥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室内游泳池、暖气、干燥设备等。目前依旧开放,拥有室内羽毛球、网球和篮球场。


[66]清华大礼堂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被称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均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等设计。其建筑风格近似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属模仿罗马万神殿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罗马拜占庭风格大圆顶,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四根约两丈多高汉白玉石柱,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大礼堂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


[67]庚子赔款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科技兴国之路的重要性


[68]不忘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69]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的励学口号


[70]紫陌是京都之路的意思,阊阖是天门的意思。紫陌阊阖在这里指建在首都北京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71]德育清华荏苒间是指在清华接受知识道德教育的那几年。也可以是指清华以德教学的悠久历史


[72]心中装着从清华学到的知识、辗转世界各地。带着对母校的思念,写成1049字之文表达于此。

 

(以上部分注释材料源自网络)









后记:开始着手写这个《清华园记》是清华百年校庆后2013年的事情。到现在也有5年了。之间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反反复复。查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后面的注解部分。有一些是网上摘抄下来。到现在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因为是记,里面涉及到一些数据。如有发现不准确的地方,请及时告知。谢谢!


清华园四季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注:文/帖作者丁学如,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78级校友,现旅居美国;摄影作者,系清华大学在职教工


文、帖:丁学如

图:吴倬,刘惠芬,郭泓,景纬,张军

编辑:刘惠芬

排版:张然然


清花道

荷塘柳翠,近春梅红,学堂国色是牡丹……

从夏到秋,经冬至春,

清花道,集清华园四季于方尺间,邀您共赏生活之美。


————————————

链接《现代生活美学》网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课程

追寻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现代生活美学侧重生活四艺中的花之道。现代生活美学进阶,进一步延伸到园艺、香之道、茶之道、形象礼仪、旅行看世界的艺术等健康和优雅的生活方式,平衡心理,渐入修身养性之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课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