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周里说"麻醉"|这些年,你对"麻醉"的道听途说都错了吗?

麻醉周里说"麻醉"|这些年,你对"麻醉"的道听途说都错了吗?

北京和睦家医院 内地男星 2018-03-27 18:16:08 312

前言

 

3月26日—4月1日是第二届"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人民美好生活从无痛诊疗开始"。麻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在国际上,1842年3月30日,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既成功推动了麻醉学科在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成为"国际医师节"由来。

时至今日,麻醉科已成为临床上一支神奇的"特种部队",麻醉医生的“舞台”不仅仅是在手术间里为患者保驾护航,而且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日常诊断和治疗中,如无痛胃肠镜的检查,镇静下的MRI检查,产房中的无痛分娩技术运用,为慢性疼痛患者专门开设疼痛门诊等,麻醉医生已成为建设"无痛医院  舒适医疗"的极重要力量之一。

时值"中国麻醉周"期间,小编特地搜罗了网上被大家关注和讨论最多的关于"麻醉"的六个问题,有请我们的麻醉科医生带来专业详实的科普解答,以消解公众对"麻醉"以讹传讹的恐惧和一些认识误区,祝愿大家有好的"医商",得到更好的治疗与就医体验。

 

1.  使用麻醉药会引起记忆力衰退,是真的吗?

时至今日,就科学界看来,对于记忆形成和存储机制的问题都没有被完全得到解答,仅有一些记忆相关的数据模型,而记忆力减退的解剖基础与病生理机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而麻醉对于人的记忆力是否产生影响,目前并没有得到结论。

我们在麻醉门诊也经常遇到关于麻醉对于记忆力影响的问题,患者抱怨说自己做过一次麻醉,然后就糊涂了,记性越来越差,仔细一问麻醉情况,说拔牙时候打了麻醉,我们不得不说,这种局部麻醉,药物都是作用于外周神经,不会影响到大脑,对记忆力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很容易的把记忆力下降归因于自己不了解的麻醉,所以在这里我们先简单说一说麻醉。

麻醉分为很多方式,比较简单的可以分为一种是“醒着不疼”的局部麻醉,像拔牙局部注射,或者生宝宝剖腹产那种更大范围的区域麻醉;另一种是“睡着了”的全身麻醉,就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是没有意识。人们纠结记忆力受影响多是后者,觉得全身麻醉需要用非常大量的麻醉药让人处于深度无意识状态,这对大脑一定是有影响的,其实这并不正确。

麻醉医生并不是单纯使用麻醉药进行全身麻醉,而是根据不同患者和手术情况,合理联合运用镇静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等其他药物,让患者处于相对小的应激状态,维持适度的镇静深度。同时,临床上使用的麻醉药都是相对短时间内就会被分解代谢,所以整个麻醉过程是可控和暂时的,不会改变脑细胞的功能结构,随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清除,其作用也随之消除,不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因此说打了麻药后记忆力下降、脑子会变笨的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2. 使用麻药会对小朋友,

特别是婴幼儿造成不好的后续影响吗?

麻醉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家长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大于麻醉对成人的影响。孩子需要手术已经让家长们心慌意乱,一听说麻醉就更是不知所措。特别是2016年12月14日,美国FDA发出的一项“药物安全通告”指出:3岁以下婴幼儿接受手术或医疗操作期间重复或长时间使用全身麻醉药或镇静药,可能影响小儿脑发育。一下子让家长们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认为孩子一定不能麻醉,不然会有不好的后续影响。

其实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FDA所发表的通告是基于动物或离体实验,不能直接用以指导临床,而临床研究在试验设计上的局限性,导致这些异常的原因究竟是源于麻醉药物还是其他因素尚不得而知。FDA与国际麻醉研究协会近期均指出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来向我们揭示婴幼儿在接受反复和长时间麻醉暴露可能带来的影响。

因此家长们不用过于纠结麻醉对于大脑的影响,更不能以此拒绝麻醉或者推迟手术,简单举个例子,孩子牙齿出了问题,有些家长担心麻醉药对孩子的影响,选择强行检查或治疗,孩子在极度恐惧、疼痛和哭喊中完成诊治,这种应激创伤远远大于麻醉对人体的影响,而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才确实有长期的后续影响。

FDA的通告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临床医生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更慎重的考虑,术前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要与患儿家属更充分告知和沟通,在达成风险及获益的平衡点时,才能够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3. 全麻与局麻相比对身体的伤害更大,

是真的吗?

首先想说的是,这两个直接去比较,有点像“关公战秦琼”,很难有结论。多数情况下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多是长时间,危重或是创伤相对更大的手术,术后身体的影响一定是更大的,这种手术局麻下根本无法实施。反过来一些局麻手术,多是短小浅表的手术,本身对身体影响很小,而这种手术也没有必要进行全身麻醉。所以感觉上全麻之后都需要恢复时间更长,其实更多时候是由于手术和疾病本身造成的。

如果非要让“关公和秦琼”分个高低上下,那我们设定一个场景,胃肠镜检查,可以清醒下进行,也可以全麻入睡下进行。那些认为全麻比局麻危害大的人,觉得检查很快,难受一会总比全麻之后变傻了好,但殊不知,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点难受而迟迟不去做检查,早期的癌前病变发展成肿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产生的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并不能说全麻对身体没有影响,同样是胃肠镜检查,如果是一位高龄并且身体状态不好的患者,我们会建议局麻为主,辅助小剂量的镇静镇痛,避免直接全麻入睡,因为对于这名患者,耐受全麻风险相对会高,局麻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在脱离具体限定条件下单纯进行比较,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哪种麻醉对人体影响小,而是应该去看哪种麻醉更为合理,患者获益更大。

4. 为什么有的人在全麻后会出现幻觉?

 

全麻后出现幻觉,其实并不是在全麻过程中出现,而是手术结束后,在麻醉苏醒期间出现幻觉。临床上专用术语是苏醒期谵妄,可能表现为术后麻醉苏醒期间发生的躁动或嗜睡伴神志改变,具体表现为躁动不安、过度兴奋、多语、哭泣或是沉默等。据统计大约19%-31%的患者会发生苏醒期谵妄,但多数情况下这一阶段持续很短,仅仅几分钟就会消退。

出现谵妄的原因很多,如手术方式和时间,疼痛,或是患者高龄、自身存在酒精或药物滥用情况等,医生会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多数情况下会很快恢复正常。如果是长时间的持续性谵妄,可能需要神经内科医生进行会诊,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

5. 如果每个人的耐药性不同,

医生是如何判断手术中麻醉药物的剂量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讲一讲一些药物基本知识。

药物最小有效量,就是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药物极量则是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也可以说是安全用药的极限。药物研发期间,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相关的数据,可以作为临床使用的基本参考。麻醉用药也是基于药物本身的效能,剂量一定是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常用剂量也是基于药理数据和大量临床经验总结而出的。

的确,每个人对于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选择呢?

麻醉医生对于药物的使用一定是个体化的,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手术方式和进程、药物反应等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方式,以及是否联合用药等等,因此, 麻醉医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是在高强度计算,才能既保证手术安全平稳进行,又能术后快速苏醒。

  

6. 是否会出现病人在麻醉手术中突然醒来或恢复知觉的情况?此时医生会如何处理?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从专业角度来讲属于术中知晓,就是指手术过程中有意识,且术后能清楚地回忆起术中的事件。一般人群中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1%-0.2%,儿童中发生率稍高,为0.2%-1.2%。全身麻醉应用药物联合达到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弛状态,如果出现术中知晓,意味着镇静遗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镇痛作用还可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患者可存在意识,可听见周边环境的声音,术后对手术过程存在记忆。

 

作为麻醉医生,一定是极力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都会始终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各项监测数据,一旦发现诸如呼吸、血压心率等细微的变化,提示患者有苏醒的趋势,都会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处理。与此同时,随着术中监测的发展,更多的监测设备用于观察术中镇静情况,更是极大降低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还有一些情况下,麻醉医生会让患者在术中醒过来,属于术中唤醒,例如一些重要脑部或脊柱手术,为了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功能,需要患者在术中配合医生指令。我们会看到一些报道中说,患者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做开颅手术,其实这都是麻醉医生的杰作,既能够保证意识配合指令,又不会让患者痛苦,对麻醉水平要求非常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还是无法百分之一百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麻醉医生一方面会在术中尽力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术后随访中早期发现术中知晓,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避免出现术中知晓后导致的重复梦境、睡眠障碍等问题。

医生简介

徐国勋医生200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位,后于2011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硕士学位。徐医生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完成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神经外科、普通外科、产科等外科手术麻醉,并分别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接受了心血管麻醉和儿科麻醉培训。2013年8月,徐医生作为访问学者赴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接受麻醉科专业培训。

 

在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之前,徐医生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工作,积累了十多年的临床麻醉实践经验。

 

 

3月31日(周六)将在北京和睦家医院举行分娩镇痛相关话题讲座,

邀您一同参与关注。点击图片,报名参加: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