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型人:致命吸引力从何而来

黄渤型人:致命吸引力从何而来

余点的Queen主义 内地男星 2018-06-20 15:59:31 655

最近《极限挑战》第四季开播,激活了我对“坏叔叔”渤哥的记忆,在这个俊男靓女层出不群的时代,他绝对是个让人难以忽视的存在,我身边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他几乎0差评。


(渤哥照顾录制节目中意外生病的张艺兴)


一直以高情商著称的渤哥,为人处事让人感到实在和舒服。连志玲姐姐都毫不掩饰自己对黄渤的喜爱。在《姐姐好饿》上,小S问到,合作过那么多男艺人合作,有没有觉得谁是迷人的?志玲姐姐第一反应就是黄渤。



黄渤这么人见人爱,和他强烈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很多少女被他吸引,自觉pick这个“坏叔叔”,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像他这样,虽然没有90分以上的颜值,但是具有迷人的吸引力。


可可.香奈儿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尚转瞬即逝,唯有风格永存”,那么做什么可以让自己成为“黄渤体质”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伟大风格,成为吸引力满分的少女?




一个人,能够让别人感受到他的风格和特色,一定需要多次与外界产生互动。就像黄渤,观众认为他是高情商的代表也是因为他在不停的输出,我们才得以在影视节目上看到他的风格。


穿着、外貌、发型、语言......都是与外界产生互动,自我输出的形式,只不过语言的重要性尤甚于其他形式。比起一个西装革履身材健硕的静态花瓶,我们更愿意记住一个妙语连珠观点清奇的人。


(明星大PK,看渤哥如何不得罪式的回应)


而“黄渤体质”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在颜值身材平平的同时,还吸引力100%,就在于他们语言表达的输出,所谓高情商,就是实实在在的表达出触达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有专门研究过这件事,通常,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会经历3个阶段。而像“黄渤体质”的人,通常是到达了第2阶段甚至是第3阶段。



你没有自己,只想让别人喜欢你


当我们在第1个阶段的时候,虽然在对外界输出,但关注点仍然在自己身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卯足劲儿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就像我起初,会简单的认为,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只要能够源源不断的想到话题,就可以吸引别人。所以就老会做一件事,拉着别人没完没了地说自己想要说的话。抛开对方对我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不说,有时候我自己说出来的话,都只是绞尽脑汁希望不要冷场而已,并不是多么想表达内容本身。



这都是源于我太过于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


就像我们曾经都有过的经历一样,参加一场全是陌生人的饭局,很想和大家做朋友,刻意的让自己行为一板一眼中规中矩,想说话,但是总担心自己说的话没人听,自己讲的笑话没人笑,自己抛出去的梗没人接......


这些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人设的表现,让我们的表达停留在表面,对方的内心却是毫无波澜。




忘我,让你 blingbling闪闪发光


到了第2个阶段,我们不再过于关注别人的眼光,而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你或许热爱演戏,或许热爱音乐,又或许热爱写作,也或许就是热爱你手头上的普通却有趣的工作......当你向外界表达你所热爱的领域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只记得热爱的事物。


写到这里,赵薇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明星。她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我看过很多有赵薇参加综艺的片段,比如说《奇葩会》,在第3季的时候她曾经作为嘉宾来到现场,在康永哥、高晓松、马东的侃侃而谈和自如之间,感觉赵薇并没有妙语连珠,反倒观点谨慎举止规矩。



但是当“小燕子”化身为导演在片场时,整个人瞬间就不一样了,举手投足,实在且充满魅力。


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和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一起,才能让人成为一个可爱的生命体,blingbling的闪闪发光啊。

 


但是,“忘我”是把双刃剑,就像所有江湖中人都挤破脑袋去抢武功秘籍一样,有了执念,得失心就会重,也就会有弱点,打拳的人太在意比赛的输赢,往往会被打败。



越是平凡越是掷地有声


徐静蕾在博客当道的年代就已经成为了意见领袖,但是在她的博客里更多的是记录一些鸡毛蒜皮,发展到后来的微博,仍然是在写一些生活中细碎的日常,在整个明星圈子忙着晒结婚生子搞事业搞减肥的时候,她就这么不急不缓的时而画画时而毛笔字,上个热搜还是因为迷上了各种珠子。



这就是我理解的第3个阶段,越过了山丘,穿过了热爱的事业、生活、家庭......等等这一切,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带着疏离感反观自己,反观外界。


不再每天焦虑,急着想要去何处,而是回归生活本身。点滴都是平凡,但是却温暖得直戳心底。




我自己毕业之后去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团队工作,它的活力来源于没有既定的边界,不用给自己设限,虽然刚开始的团队职责就是基础运营,但是你可以去找其他合作部门的对接人表达自己对工作流程优化的意见。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你也可以拿出你的规划,告诉团队,“我们大家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什么”,“现阶段有什么用户痛点是团队忽略的,你想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尽可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上升空间。我把这种实打实的摸索叫做“野蛮生长”。



各大门户网站的文章从来不乏赞美那些爱折腾的人,在滚滚红尘里摸爬滚打,经历过最差的,也见过最好的,只需要一杯烈酒,就能随口讲出一个故事,活得丰盛且迷人。


而他们内心的丰盛来源于“野蛮生长”,像一个背着包的探险者一样,去试探每一片自己感兴趣的疆域,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就像渤哥,高中时代就混迹于各大舞厅,成为第一批歌厅驻场歌手,组了一个叫“蓝色风沙”的组合后,在各地进行演出,也曾当过7年舞蹈教练......生长于草莽中的生活阅历,润物细无声的沁入体验者身上,后来转战大荧幕,从《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到《斗牛》里的“牛二”,《杀生》里的“牛结实”......渤哥之所以能够塑造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成为50亿影帝,离不开他强大的阅历积淀。



并不是说,这些野蛮生长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终于功成名就有多让人振奋,而是他们在没有既定界限的荒原上一路摸索而来,他所有的情绪都是饱满而热烈的,他的落寞是真的,他的高兴是真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为什么选择留在北上广”,我觉得其实大家想要问的,是,为什么选择了一种安全感相对较低相对折腾的生活?



留在北上广也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过得好,但是选择一种折腾的生活,会让我的情绪张力达到最大值,生活中经历的悲伤是别人的数倍,经历的快乐也就成了别人的数倍。我认为,这种经历过饱满情感的强大神经,是性感的源泉。




看《奇葩大会》的时候,有个清华大学的教授,远在异国他乡的中东,为了追回600美元,却深陷对方监狱,在监狱里度过了一段黑色时光,当他说出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高晓松老师提到过一个词语,叫做“能量密度”。我深以为然。


能量密度,从物理上来定义是,一定的空间或质量物质中储存能量的大小。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所谓“能量”就是你散发出来的气场、你的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和风格,而那些被我们羡慕的气场2米8的人,不就是能量密度大的人吗?



你向外界输出的能量越强大,在人群中你自然最能够被注意到,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致命吸引力。


张佳嘉因为在微博上每天发睡前故事,被大众所熟知。出于好奇,我看了很多这种以自身纪实经历为原型,给大家讲故事的人,能够惹人共鸣的故事一定是能量密度大的故事。


我们所说的终生学习,也是因为这个世界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外界的能量密度一直在急速上升,只有提高自己的能量密度才能长期与世界产生互动。而所谓的提高,方法也是众人皆知,极其朴实,就是读书或者去真实体验生活。



在读书与真实体验两者之间,我更倾向于选择真实体验,因为它的能量密度大于书本,能够让我更加迅速的提升。


很多人都有过学英语的经历,一种是脚踏实地的背单词本,总会背了忘忘了背,到了也没学会讲英文。这时候反倒不如把你扔到一个纯英文的环境里面去,让你全方位感知英文文化来得效率高。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漫漫求索,反倒不如直接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去感知,去总结,去输出。我们领略过很多传奇人物,比起根正苗红的大人物来讲,那些野路子出来的人更能吸引人,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我并没有说读书不好,只是相比于真实体验,它的能量密度是低的。


有些刚毕业的小朋友会问我,我毕业后想要从事互联网XX领域,你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我看一下吗?当然看书是有必要的,但是想要快速进入这个行业,你不如找个实习单位直接去上手干。只有干了之后,你讲的观点你表达的内容,才会更接地气,更吸引人。

 

总有人顶着黎明前的黑夜,从一片没有指路牌的荒原上徐徐行来,面容平和的跟你讲这一路上各种新奇古怪的起起伏伏,这些可爱的生命也吸引着我向更自由更好的方向生长。


- END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