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蠡园惊梦〉之 时局动荡, 王家一分为二;兵分两路,南下香港再创业丨家族故事

曹可凡〈蠡园惊梦〉之 时局动荡, 王家一分为二;兵分两路,南下香港再创业丨家族故事

高鸣家族学院 内地男星 2018-09-20 07:00:56 787




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共读家族故事,感悟家族精神。唯有美好,值得传承。


——刘晓婕

高鸣家族学院

艺术人文爱好者



曹可凡

1963年出生,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

 

很多人熟悉曹可凡,是因为他主持的节目《可凡倾听》。

2015年,曹可凡完成了自己写的家族史——《蠡园惊梦》,家族120年五代人的生活变迁,在书中完整呈现。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止于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松沪抗战,荣家和王家在上海的产业几乎半数尽毁。福新的一厂、三厂和六厂地处闸北,首当其冲,不是被炸毁就是被日军占领。接着申新一厂和八厂也被炸毁,五、六、七厂的机器和原料被劫掠一空。最后,庞大的产业只剩下在租界的福新二厂、七厂、八厂尚能继续开工。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留在租界的福新诸厂一直维持着运营,并因市场对面粉的巨大需求,也能获取巨额利润。

 

上海被占领,王尧臣和荣宗敬这两位上海商界的大佬同时被日本占领者看上了,希望他们为日本人服务。两人分别在报上刊登启示,表示不参加日本人组织的“市民协会”。1938年元旦后不久,荣宗敬首先离开上海去了香港,遗憾的是,到香港才一个月,荣先生就过世了。


△荣宗敬在无锡锦园

 

王家和荣家的面粉和纺织产业苦撑过了8年抗战,战争一结束,荣家和王家都雄心勃勃地希望复兴当年的产业,但真的只是一个“复兴梦”。局势动荡、经济崩溃、战事紧逼,到了1948年底眼看政治局势不可逆转,荣家、王家和沪上许多资本家一样,抽调资金去了香港。


△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右二)与小舅子王启周(左二)及朋友的合影

 

      

 难忘的一九四八


1948年是王家命数的一个转折点,王家开始一分为二。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留在了上海,王禹卿去了香港。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这不只是王家的打算。当时上海几乎所有大家族都做了这样的部署,比如荣家大房的人基本都去了海外和香港,二房留在上海,其中包括荣毅仁。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抗战都扛过去了,过些日子局势稳定了,大家还是要在一起的,结果这一分就是三十年。

 

在曹可凡的祖父这一辈中,王云程是作为王家产业继承人来培养的。18岁就被送到美国罗威尔纺织大学专修纺织,三年时间读完四年的学业,21岁就回到上海协助经营家族产业,出任申新一厂厂长,他是荣家和王家企业中最年轻的厂长。

 

王云程原本荣家女婿,与小舅子荣鸿庆最要好,荣鸿庆的原配夫人蔡宝瑚女士是大新百货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百一店)老板蔡昌先生的千金小姐,蔡家的老家在香港。抗战胜利初的1945年下半年,荣鸿庆曾去香港探望过老丈人,顺便考察一下那里的纺织品市场情况。他觉得香港地方不错,现代纺织业还没有起步,只有一些老式的织布机,工厂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王云程从香港的地理环境和世界自由港的特点,以及战后香港人口逐年增多的情况考虑,香港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前景,现代纺织业必定大有可为。

 


1948年年底,王家在香港的第一家企业——南洋纱厂建成开工了。这个厂子占地15万平方公尺,其中员工宿舍竟占地5万平方公尺,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被媒体广为宣传报道。由于机器设备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王云程本身就是纺织业专家,亲自部署一切,加上香港人口的暴增,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连续多年生意兴旺,供不应求,还销往北美、大洋洲、东南亚。1954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随着香港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建在红磡土山湾的厂房渐渐不敷使用了。1957年,王云程、荣鸿庆决定另买地皮,重建新厂,于是迁到了观塘。当时的观塘只是海边的一片小山丘,空旷得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附近不远是香港的旧机场启德机场。

 

荣鸿庆先生在回忆南洋初建时的情况时曾说:“我们是第一家大手笔在香港投资的纱厂,香港当时很荒芜,观塘这边都是一片空地,现在去看看,绝对无法联想当时的境况,和工人们语言也不通。香港在70年代进入纺织业的全盛时期,全岛有27家纺织厂,其中大型的纱厂和我们有关的有好几家。”

 


现在的观塘,情势又为之一变。随着香港房地产经济的腾飞,观塘也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而纺织业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廉价劳动力的“抢滩”,香港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高潮过后,就渐渐走到了黄金时代的尾声。在这个变局中,王云程、荣鸿庆及时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调整船头,在20世纪90年代初把大批机器运到上海,与上海纺织局合办申南纱厂,仍旧生产“金山牌”牛仔布,其品质与获利能力均在上海排名第一。香港这边,他们卖掉了南洋纱厂所在地的很多地皮,投资房地产。当年的厂房现已变身为29层的摩天巨厦——南洋广场(观塘鸿图道57号),有140多家公司入驻办公。登上南洋广场的顶层,脚下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纵目远眺,海湾对面就是美丽、精致、水晶城般的香港岛。

 

这期间,他还策划公司向多元化发展,先后与日本帝人公司、伊藤忠公司合资开设了合成纤维丝厂,产品风靡欧美。还得到嘉道理勋爵的支持,与日本商家合办印染厂,使经营范围不断拓展。王云程勤业敬业,每天坚持上班,而且脑筋灵活、准确得惊人。


谈生意,别人要用计算器计算,他完全用心算,竟能准确无误,而且直到百岁高龄仍是如此,难怪被誉为香港商界的常青树。

 

    


台湾第一家纺织厂的诞生


1948年,按照荣鸿元的部署,王云程将上海申新一厂的部分机器运到台湾,加上一部分投资,在台湾成立了申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他本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纺织厂。 不仅是申新一厂,荣鸿元还部署了申新六厂的迁台事宜。


台湾的市场潜力是明摆着的,因为当时台湾的经济状况大不如香港,现代纺织业等于零。而国民党即将撤到台湾的200万国军及党政军各级部门,则天天要吃、要穿、要子弹,生活不安排妥当,人心就不稳,政局也就不会稳固。

      

如同在香港的情形一样,台湾申一纺织厂投产后生意一直很好,产销两旺,带动了台湾纺织工业的兴起,参与了现代工业的振兴。

    

站稳了脚跟就要继续发展,但是他发现要发展并不那么容易,港台也有港台的难处。首先是原料问题,香港不产棉花,台湾的棉花生产也很有限,原材料主要靠进口,而且,迁到香港和台湾的纺织厂逐渐多了,相互间竞争就日趋激烈,况且香港地区的人工费大大高于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从长远考虑,需要走向海外。他曾去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莫桑比克等国家考察,希望能打开海外投资的局面。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王云程深感万事劳心,分身无术,不得不把在美国的长子王建民叫回来,帮他分担一部分企业的管理。

 

   


 台湾的冰激凌之父


5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云程得知在台湾的美国第七舰队的美国大兵,都吃从美国进口的牛奶和冰激凌,台湾还没有自己的现代制奶企业,这个行当是空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和商机。为此,他专程飞往美国做可行性调研,最后做出一个大胆的“跨界”投资的决定,与美国一家最大的冰激凌公司Foremost Dairy公司合伙,股资一家一半,在台湾成立福乐奶品有限公司。于是从1958年开始,美国大兵不需要吃进口货,可以享用台湾自产的奶制品了,于公于私,皆大欢喜。他这“不务正业”、出奇制胜的一招,使纺织界朋友们目瞪口呆,眼睁睁看他从一个纱厂老板变成了台湾的冰激凌之父,书写了台湾这一行业的创世纪。



自然,这宗生意是专门针对美国大兵的,属于“特供”,设备和技术完全从美国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价格也高,一般市场上买不到的。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状况维持了14年,这是“福乐”的第一阶段。14年后的1972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后,按照中美之间的协议,美国与台湾的亲密关系结束了,美国第七舰队必须撤走,这种“特供”也就不存在了。但是福乐公司还是要办下去的,福乐公司是不需要撤走的,这对福乐公司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个产品销路的大解放,从此可以走向民间市场,走向老百姓了。所以,在台湾197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几乎无人不知“福乐”牌冰激凌,无人不喝“福乐”牌牛奶,他们简直是跟随“福乐”一起成长的。


1996年,台湾民进党上台,绿军、蓝军像是杀红了眼,整天在广场上呐喊、对峙。眼看台湾局势要大乱,王云程没耐心看下去了,办了50年的“申一”和红红火火的“福乐”统统结束。


但是“福乐”并没有真的就此结束,而是变换了身段移师北上,在内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打回老家去,回到大上海了——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的金桥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传奇。

 

王云程那天生不知休止的创业精神,使他不满足在香港和台湾的投资成果,他几乎每天都处于开拓、前进的亢奋中,马不停蹄地谋划、拓展新的海外业务,他的日程表总是下一步、下一步……下一个企业、下一个企业……


事业拓展到全球其他地区,个中传奇,不一而足。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




下期为您带来

曹可凡〈蠡园惊梦〉之 改革开放,

雄风再现上海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