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尺度再大一些就更牛叉了

8.8,尺度再大一些就更牛叉了

奇遇电影CINE 欧美男星 2018-11-11 22:05:39 954


对于全球摇滚乐迷来说,十一月的开头不可思议,因为英国乐队Queen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新鲜上映。


如乐队的那首同名代表作开头所唱。


这是真的吗?还只是幻想?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文版预告片


2018年底,影坛迎来一个音乐电影的小高潮,演而优则导的布莱德利·库珀携自带粉丝票仓的Lady Gaga翻拍经典音乐爱情故事《一个明星的诞生》;


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音乐题材《光之声》则携手乐坛另类天后Sia,在威尼斯主竞赛已经拿下影评圈,攻下一城,等着颁奖季后发制人。


首周末大卖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但恐怕它们谁也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来势汹汹——


开画首周以五千万美元的成绩荣登北美票房冠军之位,更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摇滚音乐传记片。



波 西 米 亚 狂 想 曲

Bohemian Rhapsody

(2018)

导演: 布莱恩·辛格

主演: 拉米·马雷克 / 本·哈迪 / 约瑟夫·梅泽罗

格威利姆·李 / 艾伦·里奇 / 露西·宝通

(现正在香港公映,有机会大家可以先睹为快)

豆 瓣8.8 / 10

IMDb8.4 / 10

烂番茄60 %

MTC49 


毕竟这是摇滚时代真正的巨星——Queen乐队



这支1970年成立于伦敦的乐队,73年发行的首张同名专辑就一炮走红,被乐评人拿来和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 相比。


他们糅合硬核摇滚、重金属等风格,加上自己超越时代的舞台表现,开创了华丽摇滚(Glam Rock)之风。


乐队传奇主唱弗莱迪·默克里(Freddie Mercury)于1975年所作的《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霸占英国榜单第一之位长达九周!

收录这首歌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更是席卷全球,让他们成为真正世界级的顶尖摇滚乐队。


红遍全球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歌剧院之夜,1975)


创作力和狂欢派对的精力一样旺盛的Queen随后金曲迭出,即使是对音乐毫不关心的人也一定被《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等歌曲彻底洗脑。

音乐界若卖出百万张就叫「白金唱片」,时至今日Queen已经在全球卖出了1.5-3亿张唱片,算一算他们有多少张白金唱片?


堪称摇滚吸金之王!


乐迷痴狂,评论家封神,业界也买账。Queen全员在2001年入驻摇滚名人堂,2003年入驻作曲家名人堂,2004年入驻英国音乐名人堂,今年更荣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可以说,在万众期待之下,《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上映的时机不能更好了。


但这部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先是主演人选迟迟无法确定。Queen主唱弗莱迪·默克里是整个乐队的灵魂人物,亦是整部电影的绝对核心。


龅牙叔弗莱迪·默克里


这一角色原本定下的是出身伦敦的犹太演员萨沙·拜伦·科恩,但因「创作理念不合」,科恩退出。


最终敲定因美剧《黑客军团》走红的埃及裔美国演员拉米·马雷克


拉米·马雷克的龅牙叔造型


好事多磨。


片方二十世纪福克斯后又因导演布莱恩·辛格「个人健康问题」暂停项目,恢复拍摄后风波依旧未平,最终布莱恩·辛格因个人原因被踢出局。


而被派来救场、却没有署名的德克斯特·弗莱彻,恰是明年英国国宝级流行音乐人埃尔顿·强传记电影《火箭人》的导演。


取代布莱恩·辛格的德克斯特·弗莱彻


千呼万唤始出来,《波西米亚狂想曲》叫座是意料之中。


但似乎并不叫好。


无论是在电影媒体还是音乐媒体中。MetaScore给出的评分不过49,烂番茄60%的新鲜度也着实尴尬。




问题出在哪?


本片以时间为序,讲述Queen从成立之初到1985年他们登上巅峰的Live Aid演出的过程。


在一切还没开始的时候,弗莱迪并不是弗莱迪,而是一个名叫Farrokh Bulsara的印度帕西裔希斯罗机场行李搬运工。


乐队的吉他手布赖恩・梅(Brian May)和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偶遇时问他:「你弹贝斯吗?」。


年轻时的龅牙叔,辨识度很高...


当然,这个后来叫「Queen」的乐队得另外再找个贝斯手,但他们找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好声音之一:能跨四个八度的男高音



弗莱迪的音乐梦想自然不被他传统的帕西家庭所接受,但他拥有了新的家人——乐队成员,以及他的一生挚爱,也是唯一的一任妻子: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


龅牙叔与一生挚爱、也是其唯一的一任妻子:玛丽·奥斯汀


在《Killer Queen》等几首热单之后,Queen声名鹊起。


乐队集体到乡间创作,弗莱迪创作了改变历史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但保守的厂牌并不愿意接受这首长得过分的歌曲。


于是乐队把厂牌炒了,另起炉灶。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功让Queen成为能举办世界巡演的一流乐队,但东奔西跑的巡演生活也让弗莱迪和玛丽的感情出现裂痕,弗莱迪对自己性向的确定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弗莱迪与玛丽分开后,在密友保罗的陪伴下过上了夜夜笙歌的糜烂生活。


在《We Will Rock You》史诗般的互动演出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对于disco的先锋探索之后,Queen走向巅峰,弗莱迪的私生活也成为八卦小报的日常头条。

在缺爱的孤独和对欲望的沉迷中,弗莱迪陷入迷茫。接着被控制欲日益强烈的保罗离间,出走Queen,前往慕尼黑追寻单飞事业。却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淫乱的派对生活中感染了艾滋病。


在玛丽和乐队经理的帮助下,弗莱迪重返Queen,并找到了他人生最后一位伴侣吉姆·哈顿(Jim Hutton)


龅牙叔与吉姆·哈顿的亲密照


电影以Queen最辉煌的Live Aid演出收尾,近乎逐帧还原了20分钟表演的每一幕。最出名的四首代表作和弗莱迪非凡的表演,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



《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在影片中处处响起的洗脑金曲,不断向我们、替我们追问: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从硬件角度来说,本片做到了对真实现实的还原。


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拉米·马雷克的表演,戴上假牙后的他,从身材到神态都是对弗莱迪的完美还原。


这个造型还原,你给多少分?


单纯他在大银幕上的纵情演唱,对于怀念黄金时代的老粉丝,和错过历史的年轻乐迷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和慰藉。


而且本片精良的制作和艺术设计,保证了服装化妆道具的精益求精。


丝绸长衫、豹纹上衣、紧身裸胸皮衣、貂皮大氅、闪光夹克、亮片连体衣……马雷克轮番换装,将弗莱迪当年的经典热辣造型在快切混剪中一个一个搬上舞台,由不得观众不意乱神迷。



对于一部着力刻画乐队成长史的电影,其名曲诞生篇幅的比重之大,让人不得不猜测似乎是二十世纪福克斯给编剧组订了写作指标。


在乡间闭关创作时,《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动机从远方飘来,弗莱迪福至灵心,在钢琴上立刻创作,在录音棚工作时鸡飞狗跳,弗莱迪逼着全乐队重来重来又重来。



乐队巡演中的成功,激发乐队在录音室排练时以观众拍手跺脚的节奏为基础,创作出《We Will Rock You》。


而贝斯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对于disco节奏一意孤行的探索,催生了世纪经典《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乐队的成长历程被名曲的诞生分割成几块,片方似乎要力证:


拍录音棚的故事,我们可以轻易而超越《爱与慈悲》;


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有的,我们有三四倍。


Queen全队是天才,灵光闪现时刻必须挨个放大到银幕上。



但本片最下苦功的还是对于演唱会的还原。


有赖于Queen本身就是现场吸粉能力极强、舞台表现力一流的乐队,其音乐本身欢乐华丽的气质更是锦上添花。


每当叙事出现疲软、人物命运需要转折或上升时,立刻插入一段演出集锦,电影便立刻重新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因为没有人能拒绝Queen的音乐。


这也多亏Queen乐队倾情配合提供版权,使得本片在使用原曲这事上毫不受掣肘。


《我的英格兰》(England Is Mine,2017)


相比之下,去年的史密斯乐队传记片《我的英格兰》可就惨到家了。


全英伦第一难搞摇滚明星莫里西大手一挥拒绝了导演的歌曲版权请求,导致影片成为了没有史密斯音乐的史密斯电影,黯淡收场也是意料之中。


但一比一还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就是真实历史吗?


弗莱迪早已因艾滋并发症去世,贝斯手约翰·迪肯早在1997年就选择退休,这部电影就如同现在不停全球巡演的半吊子圈钱乐队所谓「Queen」一样,被掌握在布赖恩・梅和罗杰·泰勒的手里。


于是影片中,乐队即「家人」这一经典好莱坞常贩卖的概念时常出现,弗莱迪以外乐队成员的戏份也相应变多。


在弗莱迪刚开始沉迷派对狂欢的岁月中,乐队其他成员被刻画成守着老婆孩子、远离声色的好男人形象,显然不会、也不可能与事实相符。



弗莱迪的离开也被描写为他一个人全责的自私行为,连带污名化了他对于自己性向的迷茫探索。保罗的阴暗手段固然可恨,但乐队其余成员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苍白且清白,实在是令人生疑。


弗莱迪回归之后,乐队其他人提出从此以后所有歌曲的创作不再署名个人,版权全部归于Queen这个集体,收益四人平分。



这显然抹杀创作价值、无视弗莱迪乐队核心地位、以友情粉饰贪婪胁迫的霸王条款,却被本片处理成相亲相爱的桥段。只能让人叹息歌曲版权价值不菲。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合格的艺术幻想吗?


一部在高潮戏拍一场演唱会,从打光到运镜都照搬记录视频的电影恐怕很难有资格和想象力沾边。毕竟把广角大横移拍得比1985年好,实在也称不上什么优点。


不恰当的艺术加工只能成为它的弱点。


人人都知弗莱迪台上人来疯,台下是个害羞的男生。可本片中的弗莱迪似乎台上台下都是drama queen,从不肯放下摇滚巨星的架子。



如果不是人人都知道后面发生的真实故事,片中角色频频扔出的中二「金句」,恐怕会让本片和任何一部音乐励志电影无异。


且本片中的原声并非百分之百原声,而是用了Queen如今澳洲巡演时主唱马克·马特尔的声音融合弗莱迪当年的原音而成。


正如这几年四处圈钱、只有两位元老成员的「Adam Lambert+Queen」秀一样,充其量算个血统不纯的翻唱乐队,演出再盛大都不过是暴露马脚的模仿秀。


「Adam Lambert+Queen」


若真要论跳出原型立新骨、音乐为魂的元-传记电影,更有保罗·索伦蒂诺导演、西恩·潘主演的《为父寻仇》珠玉在前,The Cure的罗伯特·史密斯胜出远矣。


大概对Queen,乐迷、观众,并不稀罕某个导演、某个编剧、某组老头的某种幻想。这部电影避开的那部分真实人生,就已经足够精彩。


想看到弗莱迪如何百转千回后对玛丽出柜——那是比Lady Gaga在Drag Club唱一百遍《La Vie En Rose》都更有意义的历史画面。



想看到他与自己传统保守的原生家庭是如何撕裂、又最终走向宽容和理解,那是理解弗莱迪摇滚界第一Queer icon身份最重要的底色。


想看到他和传奇电台DJ肯尼·埃弗雷特隽永坚韧的友谊,那是胜过任何乐队成员、任何情人关系的存在,而不只是电影中浮光掠影的一瞥——肯尼在弗莱迪的激将法之下首次广播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


龅牙叔与肯尼·埃弗雷特


当然更想看到一个更恣意、更闪耀的弗莱迪。


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萨沙·拜伦·科恩可能构想的弗莱迪


那个面对记者提问「你有什么爱好」,直言「性」的弗莱迪;


那个游览布达佩斯就想把国会大厦买下来的弗莱迪;


那个过生日要办七百个人规模的派对、订高迪圣家堂造型的蛋糕、一夜打碎232个玻璃杯的弗莱迪;


那个真正在gay吧里沉沦和寻欢、在孤独和药物中挣扎自诘、那个从未真正公开出柜却在享乐主义中寻求解放的弗莱迪。



一个摇滚天才R级人生,怎么是一部PG-13的电影可以驾驭的。


或许正因为没有这部分真实,《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音乐越隽永出彩,越衬得两个小时的情节剧肤浅无力。


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弗莱迪,也看不到创作者的用心。


一切失败的音乐奥德赛,只为了还原弗莱迪的影子。


作者 ✎顾草草

编辑 ✎文刀 


微信叕叕叕改版了

怕失联

有劳大家加个星标

下面是小教程

打扰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