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贞该不该谈恋爱

陈绮贞该不该谈恋爱

奇遇电影 港台女星 2019-12-26 23:28:30 795


也算是活久见。


一向没有什么花边新闻,平均四年发专辑的陈绮贞陈老师,没想到在这个2019年,连续出了三个大新闻。


一是为了纪念出道20周年,「漫漫长夜」演唱会从年头开到了年尾;


不知不觉之间,陈老师出道20年啦(图片来自网络)


二是今年五月,她与相恋18年的御用吉他手钟成虎分手,以双签名的形式,亲手为这段故事划上句号,并罕有地登上了热搜这种仿佛不会跟她沾边的low东西;


果然不愧是陈老师,分手也分得这么有性格


三是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亲嘴事件,港媒以一贯恶毒的标题大法称,「陈绮贞欲火街头,食错人夫」。


(就不放图了)


不过我想除了为自媒体们提供了谈资饲料之外,对于陈老师的歌迷来说,除了愕然,估计就是尴尬了。


不至于坍塌,但陈老师特立独行、另类偶像的形象,与新闻里的形象实在相差太大。


听陈老师的第一批80后,已经陆续步入中年了。在给孩子辅导功课忙得满头大汗之余,相信这条新闻也能在他们心里荡起一丝涟漪吧。


它提醒着你,原来你也曾经有过疯狂迷恋陈绮贞的时刻。


「少女标本」时期的陈老师


1998年,经过滚石训练营的精心挑选,四位优秀学员吴佩慈、徐怀钰、李心洁、陈绮贞被捆绑销售,发行了《少女标本》的单曲集。


许多人最早知道陈绮贞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时隔多年之后,这四位标本各有际遇,也是让人感慨不已。


九头少女吴佩慈嫁入豪门,被传媒形容成了生崽机器,多年来一直未能扶正,卑躬屈膝的样子与当年美艳少女的形象大相径庭。


徐怀钰更让人惋惜,她一直没适应贵圈的规则,最早以多首神曲爆红的她,却没能红到最后,多年来浮浮沉沉半红不黑,传说也背负着家庭债务喘不过气来。


李心洁以张震岳给她写的《自由》出道,但中途被张艾嘉赏识继而果断转换跑道,专注电影事业,小有所成。但她那不听话的导演老公前两年被拍到出轨,直接让她的演艺事业受阻。


想当年


陈绮贞是「少女标本」里走得最顺风顺水的一位了。


她几乎毫无瑕疵。


98年夏天的首张专辑《让我想一想》一鸣惊人,充分显示了她的才气。



台湾乐评人也爱她,2009年马世芳牵头评选1993年-2005年的台湾百佳专辑,陈绮贞几乎所有唱片都上了榜单。



不过那些年,台湾最红的是周杰伦、五月天,陈绮贞一直被视为小众乐手。


这跟她的「人设」和歌曲风格有关,用当年流行的话来说,她是最早的「森女系」代表,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她的歌曲写的都是小女孩、小心思。


旅行、孩子、天使、花朵、九份、咖啡……是她永恒而唱之不倦的话题,离普通人的油盐酱醋太远了,每一样都透着钱的味道。


非主流的陈老师,就成为那些年大家秘而不宣的「偶像」。


在中华大地的井水处、发廊里都流传的「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车里」「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的时候,有那么一批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听《小步舞曲》。

这些人的画像是这样的:80后,多为独生子女,成长多半顺利,受过高等教育,高中开始看黑格尔、拉康,功课一般不用太操心都能考得不错。


满脸的与世隔绝,喜欢在下雨天戴上耳机,耳边传来陈老师少女一般有点羞涩有点稚嫩的声音。


那些歌,成为了他们的心灵密码:《温室花朵》《我的骄傲无可救药》《我亲爱的偏执狂》《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我也能《躺在你的衣柜》。


他们有太多《华丽的冒险》,在《80%完美的日子》里贪图《表面的和平》,他们只想《静静的生活》,思考《旅行的意义》。


你瞧,这些歌词不事张扬,但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击中了80后柔软的内心。



陈老师,当年是一个交友密码般的存在。没有多少人知道她,而少数人以知道她的存在而感觉骄傲。偶然碰上有人声称喜欢陈绮贞,那就是特工对上了暗号。


以致于曾经有人抱怨,说陈老师太红了,我不希望她红,希望她继续安安静静地或在主流之外。


完全无视了陈老师也是要恰饭这个事实。


事实上,陈老师靠着这种秘而不宣的隐秘传播,成为了隐形的偶像,再加上那些年豆瓣才刚刚成立,最早只是一个类似IMDb的数据库网站,还没有小组,没有动态,没有人讨论。


陈老师就越发神秘了。



陈老师第一次大规模出圈,是2002年电影《蓝色大门》,孟克柔与张士豪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个心有秘密的内心,打开了他们的蓝色大门。


主题曲是陈老师的《小步舞曲》,随着电影、随着DVD的广泛传播,一发不可收拾,红到现在。去年海南电影节还特意做了一场沙滩放映,据说,版权持有人某女士叫了高价的版权费,但为了纪念青春,也就在所不辞了,此为后话。


《蓝色大门》是多少人的青春


许多人因此知道了陈老师,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穿着棉布裙子、屋檐下躲雨、踩着小步舞曲碎步的女生形象。


而这个形象,也契合着当年出成长的80后自我期许的形象:经济独立,生活独立,人格独立,活得就像那些小清新电影一样。


直到今天,这种秘藏的偶像效应,也一直在豆瓣上是隐秘的暗流。


许多人以标记那些观看不足两位数的神秘电影为荣,在时间线上说着密码一般的「黑话」,别问,不解释,爱谁谁。


比如著名的德语字幕组小某甫,在《外出偷马》的短评里,他让那些给这部电影打差评的华语媒体们都赶紧滚蛋。


字幕界的暴躁哥,经常在微博伪造别人发言而引起公愤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平行宇宙的一端,另一端,每天有几亿的无聊人士刷着抖音,刷着微博,热评第一条都要求被送去Xin疆的火车。


在我看来,这两类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


最近大家都在盘点新世纪20年的最佳电影最佳音乐,其实我们忘记了,20年时间太短了。在大爆炸一般资讯裂变的时代,我们走得太快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早就了如此大的经济奇迹。而文化,寄生于经济之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审查,但总体,我们可能也是全世界接触资讯最多的人。


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拥挤的电影、音乐,目不暇给。一个潮流还没来得及细品,另一个浪潮又打了过来。


于是,「文化」不再那么神圣,仿佛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有权去打碎那些本该供奉在殿堂里的神像。


资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公平的。以前我们总以坐拥一个少数派偶像而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今已不复存在。


话语权被释放之后,自然话语便产生了混乱,谁也不服谁。


所以像小某甫这种把自己供奉上神坛的小伙子,自然心生落差。他在微博最惹起公愤的一件事,就是不让人光点赞而不转发。


因为点赞是近乎匿名的,只有转发才能让他的偶像虚荣心得到满足。


我们似乎还没想好猝不及防被塞到嘴边的麦克风该说些什么,而众声喧哗已经盖过了我们喉咙里微弱的声量。


这两天陈老师「被小三」的事情出来之后,许多人感到愕然之余又感到尴尬,毕竟,她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女神。


从前,出版单一、单向的时代,偶像能轻易被建立。


那个时代,出唱片、出书,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因为资源有限,从中脱颖而出的必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


这两天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七岁出书的天才少女蒋方舟同学在微博又受到了一番质疑。


这种事,恐怕会越来越多。从前媒体建立起来的偶像,到了这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也势必会受到各种质疑。


只是感叹,真是一个年代过去了。2020,围绕着他们的各种声音、我们熟悉的那些偶像,也会一遍一遍地会在热搜里被鞭。


那其实对于听他们歌、看他们的书长大的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关系。


就是没有这些新闻,我还能想象,陈老师还能继续抱着吉他,轻弹浅唱。


正如过去20年以来,陈老师依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写歌、旅行、恋爱。


所以对于陈老师结束上一段恋情,要不要继续谈恋爱、那么快投入新一段恋情的问题,诸位大可不必操心。


正如今年5月,陈老师在她著名的分手宣言里说的:「懂得爱人,才是大人」。


听她的歌成长的我们,也早不是小孩。学会爱自己才是成长课程,而不是爱偶像。是偶像,就有走下神坛的时刻。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