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林路富,没有林路厝”为南安广为流传的俗语,林路故居至今仍然闻名遐迩。关于林路此人,他的传奇一生,今天南爷为您揭开:
林路,义名林云龙,字志义,南安美林后埔村人,生年不详。清光绪年间南渡新加坡,最初从事建筑业兼制砖瓦,后成为著名建筑家,还开设“永盛兴”、“华林行”等商店,经营树胶土产,亦有成就。
1901年,英殖民者在新加坡筹建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以最低的标价承建,因而遭受到同行的嫉忌和抵制,拒绝借给建筑工具。林路不为所屈,采用祖国搭棚古法,奠基后,逐层而建,按期建成高达200多英呎的纪念堂,轰动新加坡,该堂迄今仍矗立于新加坡政府大厦右侧。
▲今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
1908年,在担任新加坡南安籍早期同乡团体、凤山寺董事部大总理时,倡修凤山寺,并回家乡请了能工巧匠,运去建筑材料。建筑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为古建筑艺术杰作的寺院。历时五年,于1913年建成,次年又在凤山寺创办南明学校,培育华侨子女。
▲ 林路大厝,位于今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民居代表之一。
光绪末年,林路在故里后埔为亲属建造一座传统民宅大厝,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厝、书房,共有房屋99间。主体建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全部工程至民国初才完成,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釉瓦,不用杉木,既坚固又美观,开南邑建筑风格之先,故民谣云:“有林路富,无林路厝。”
林路为人急公好义,对失业的侨胞热情资助,为劳动界所赞颂。民国18年(1929)病逝。
△ 林路故居
林路故居,俗称“林路厝”,位于南安市包袱岭(现称“保福岭”)下省新镇后埔村。林路在新加坡成名后回到故里,捐献一笔巨款,被清廷封为福建花翎道。按照闽南的风俗,他觉得应该在故里建造自己的“家园”,圆少时筑建大厝的美梦。于是他自己设计,自宗祠、住宅、书房一字排开,采用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故居建于清光绪晚期(约1900年),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其东西长120多米,南北宽50多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有花岗岩铺成的宽敞石埕,埕前建有水榭,周砌围墙,装饰融入西洋建筑艺术,形成独特、宏伟、气派的农村富豪庄园。
△ 林氏宗祠
故居西面为“林氏宗祠”,宗祠两进三开间,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燕尾形屋脊。大门的抱鼓石、墙壁的花窗均为辉绿岩精雕细凿,精美的柱础或方或圆,墙裙贴着进口水泥花砖,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雕工十分精细,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 墙体为花岗岩和红砖砌筑
故居中部建有2座住宅,现存均为两进五开间带双护厝(原是三进,后进已倒塌),主建筑墙体用花岗岩和红砖砌筑,穿斗式构架,硬山顶和歇山顶两种综合运用。其东座的两厢和第二进为二层楼房建筑,东西护厝的前端各盖六角形角楼,在富有闽南传统的建筑中含有一点西式洋楼味道,典型独特。远远望去,大厝的屋脊如同长龙凌空腾飞,两头燕尾高翘,叠楼犹如琼楼仙阁一般。
△ 墙壁上刻有对联或题字
厅堂正中悬挂一帧林路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墙壁上刻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莱尺五天”等对联或题字,内容多为儒家传统文明的训示和诗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地板上进口的彩色水泥花砖异常艳丽夺目,构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登上叠楼,楼厅左右两边木隔扇是林路撰写的长篇题赋。
林路特别注重兴教办学,第四座大厝为书房。书房的建造别具一格,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木结构,厝前建有小花园,中部建有方亭,后进为二层楼阁。墙壁和地板铺贴进口水泥花砖。门匾书有“养浩斋”3个字,这是林路为子孙后代及本村孩子们专门建造的书房。
合作、爆料,请添加微信:56959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