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为大国工匠?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

能否成为大国工匠?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

新华网 内地男星 2020-07-20 07:56:34 923

原标题:首批599名职教本科生能否成为大国工匠 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

  学生正在上实训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提供

  比起那些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大学毕业生,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孙文豪渐渐找寻到在这个大时代中奔跑的方向。

  迈出校门前,他已收下一家芯片制造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即将成为一名现场测试工程师。他下定决心,把青春年华嵌入中国芯片制造链条上的这个小岗位,与中国这艘快速向前航行的巨轮一道乘风破浪。

  孙文豪赶上了许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也被寄予厚望在这条新开辟的人才通道中成长为新一代的大国工匠。在学校首批本科毕业生交流座谈会上,他谈起自己的雄心——要为国产高精度芯片事业尽绵薄之力。为他鼓掌的听众里,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还有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

  她们的出现也印证了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5年前,因引入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而闻名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更名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改掉的4个字背后,是一场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改革:一所高职学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捅破了过去止步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天花板”。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探索,也倾注了天津这座北方工业重镇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期待。

  如今,备受瞩目的首批599名职教本科生毕业了。即使今年的毕业季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战的重重“暴击”,这些懂理论、能动手、可现场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依然受到企业的欢迎。目前这些学生的就业率达80%以上,就职方向主要聚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和高端制造产业。

  一如当初的设想,鲁昕认为,这张通过几年实践交出的答卷,正是一份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这同时也意味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鲁昕鼓励这些年轻学子,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智造背后“最杰出、最优秀的工程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匠”。

  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

  孙文豪的大学4年,干了不少车钳铣刨的粗活儿。高中毕业从河北省石家庄考入天津这所新命名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他以为自己将来要干的是轻轻松松坐办公室的工作。

  他用了大四一整年时间在企业跟着团队摸爬滚打,用智能车位锁改型装配设计项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眼看着自己的设计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时,他愈发体会到作为一个一线工程师的价值和意义。

  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2015年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为这所学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没有可照搬的样本,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表示,一定是要有别于普通高校,“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更不可忽视的是,学校更名后依旧保留了“中德”二字,这是其独一无二的中德国际合作的基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鲁班锁”就出自这所学校的师生之手。

  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从入学那一天起,这里的学生们就受益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交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早已融入血脉。

  成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之前,刘春平在一家大型企业从事工业自动化研发工作20多年。入职后,学校正在筹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教学示范中心。刘春平负责建设的自动化生产线,是由学校和德国菲尼克斯公司共同研发设计的,这是真正的工厂级生产设备,基于工业4.0标准打造而成,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满足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各种需求。

  智能制造学院应届毕业生田长坤有时甚至感受不出教室和车间的区别。在学校的实训中心,他能真切地体验实际的生产过程,同时也能见识到ABB、库卡、埃夫特、固高等不同厂家、不同性能的机器人相关设备,这些都缩短了他从学校迈向企业的距离。实习的师傅听说他是中德的学生,总会多一点信任地说,“那一般没什么问题”。

  孙文豪和同学们的职业方向,就是在理论学习和长时间的实践中打磨出来的。他在学校实训中心的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磨床、龙门铣床、线切割等机床前花了很多时间,一边学操作,一边回过头翻书本,进步很快。他在不同的企业分别经历了3个月和1年的顶岗实习,在不同的岗位上历练,学得越多,越让他明白,如果没有一线装配工作的基础经验,连产品的零部件名称和结构成分都不清楚,未来将寸步难行。

  如今,为了实现自己为国产芯片事业奋斗的梦想,他渴望投入到企业一线,扎扎实实从最基层学起。

  在首届本科毕业生成果展上,固定翼倾转旋翼飞行器、轮式抓取移动机器人、堤坝渗漏点检测仪等众多优秀作品逐一亮相,“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其中70%以上课题来自企业工程和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工程师亲自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和答辩。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背后,都对应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正在快速发展的高端制造产业。

  人才立交桥让更多学生找到成才之路

  和孙文豪一样,崔健的方向感是在过去几年里一天天清晰起来的。他在这所学校升格本科的前一年入学,就读于高职层次的王牌专业——数控技术,一直以来,被这个专业录取的学生通常高考成绩基本都超过当地的本科分数线。

  高职毕业后,崔健顺利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可他感觉到,“想在专业领域学得再深入一点,却找不到机会。”2018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始探索实施高职起点的本科教育,崔健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他辞职考回母校,成为高职起点本科的首批学生。

  随后的两年学习中,他本就擅长的动手实操能力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注意到,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操作设备“不太好用”,比如操作中容易受干扰,而且全封闭的设备既不方便学生研究学习,又没法增加设备的扩展性,他总琢磨着找到优化改进的办法。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老师一说,没想到老师第一个鼓励他,“你去试试看吧,把它改得更好用!”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老师把设备交给他,让他拆了又装。为此,他把自己埋在一大堆理论书籍里反复研究。

  毕业前,他交出了一份题为《开放式机电控制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实现了设备改进的设想,并获得了优秀毕业设计奖。

  正是看中了他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广东南海石油为他提供了现场机械维护的岗位。他将登上海上钻井平台,操作和维护世界先进的采矿设备,这让他感受到更大的责任和动力,“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深造。”

  在他面前,从前窄窄的追梦之路已经变得宽广而长远,如今,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构建起中职到高职、中职到本科、高职到本科,以及本科到硕士的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事实上,这个目标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已提出,“要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如今,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专业从最初的3个增至今年的20个,同时开展了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张桦说,2020年我们“中高本硕”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建成。首届599名本科毕业生中,高中生源四年制本科340人,中职生源四年制本科35人,高职起点本科224人;此外,还有30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人才立交桥已经架设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也找寻到了更多不断向上攀登的成才路径。

  下一步该往何处走

  自诞生之日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就与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命运紧紧相扣。对这所在许多方面都开辟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历史的学校而言,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十四五规划”正在开端,天津市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与此同时,疫情给数字化时代按下快进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该往何处走?

  鲁昕认为,教育要面向未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承担起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使命。

  张桦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结凝练职业教育类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机制。

  鲁昕还期待,这所应用技术大学要着眼于:聚焦新职业,培养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深化知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紧跟科技迭代步伐。

  同时她提醒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要时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行数字化升级和创新,“你们是数字化的一代,不是一般的产业工人”。

  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状态的使命,正在年轻一代肩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