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琳:我想穿越到60年代 |乐访Vol.97

王若琳:我想穿越到60年代 |乐访Vol.97

无线音乐俱乐部-陕西 港台女星 2018-11-05 14:47:33 608

不少人还沉溺在爵士女伶的复古唱调里,她却在特立独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人童话式的寓意和前卫多变的曲风,在刺激感官神经的同时,也不断修正着外界对她的认知。于是这一张专辑也毫不意外地延续了自由而任性的创作风格,以幽默的笔触勾勒出的不同类型的角色和人物,喜乐交织的“摩登悲剧”就此上演。她是王若琳。


Q:《摩登悲剧》里有哪些主要角色?


王若琳:其实说每一首歌都有他们的主角,这个专辑不能算是说只有几个主角,然后他们贯穿整个东西,应该是说每一首歌都有他们自己小的世界跟角色,是一起的主题,但是这些角色也都有他们独立的故事。《Sabrina Don't Get Married Again》在唱这首歌的角色是Sabrina的朋友,就是劝她,她内心中看到朋友又是(恋爱结婚),她就觉得啊,我应该说什么,可是因为她不敢泼她朋友冷水,所以她就是只能在心中呐喊,啊,不要再结婚了,但是她没有说出来,所以这首歌是在讲这个。那叶豆老师呢,唱那个歌的是一个女学生暗恋着学校老师的角色。


Q:这些角色是如何虚构出来的?


王若琳:Sabrina这首歌其实是我梦到的,我梦到我参加一个很像Final Fantacy里面开头的那种嘉年华会,我跟我的乐团去里面专门翻唱90年代的歌曲,然后我们在舞台上翻唱的歌曲是《Sabrina Don't Get Married Again》,然后那时候我醒来的时候,我就记得一个我很喜欢的旋律跟歌词的主题跟感觉,Sabrina是这样写出来的。叶豆老师主歌是高中时候写的,然后中间有一个算是bridge嘛,那个是我去年想要把故事再写得起伏一点,完整一点,我再多加了那一段,就真的是写我暗恋高中老师的故事。


Q:为什么这一次想要做情感的主题?


王若琳:其实每个project会开始做的,我这个主题的歌写够了,这个project的想法成熟了,就做出来这样子。我觉得是有一点看缘分,什么时候这个project,哦,就是这个想法成熟了,可以做了,我也有制作的想法,我也有概念的想法,那就可以做了,所以是看什么project。



挣脱掉标签的王若琳,带着重回自我的畅快沉浸在她的小宇宙里,可以有天马行空的脑洞,也可以有私密感性的情绪表达,她毫不吝惜自己的才情,当创作不需要再迎合大众的喜好,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


Q:唱片封面的失落新娘造型灵感来自于哪里?


王若琳:那时候本来一开始我只是想要做拼接这样风格的东西,然后这个封面跟封底是我朋友做的,因为他做很多拼接的东西,所以我想说就找他来做。然后本来一开始没有是要穿新娘礼服的,但是我想做的那个感觉是跟这个差不多,就是看起来好像对浪漫很有憧憬,但是又有一点失落的感觉,只是那时候突然想到说,噢,好像穿新娘礼服这个点会变得更强烈,这个感觉变得更强烈。


Q:专辑里的哪一首歌跟你目前的状态最接近?


王若琳:我觉得《摩登悲剧尾声》是无时无刻对我来说都是一个主题,因为我觉得无时无刻你都会在跟生命里的某一些人,可能走到这边就分岔了,然后你就继续走下去。所以摩登悲剧的尾声,它的歌词是,今晚如此特别的一个夜晚,但是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回去,就是不管这个事情它发生在你人生中,留下多深的印象,或是它多么美丽,你基本上是永远再没有办法回去这一天了,即使你们关系还在,但是它也不会回去这个回忆。我是一个很容易舍不得东西的人,非常非常容易舍不得,不管是对人或是对事,甚至是东西,知道再也没有办法体验这个东西,会觉得非常的心痛,可是又会觉得很多爱这样子。所以,这个尾声也算是摩登悲剧的一个结论,也是我对可能生命一部分的结论,就是说你要对很多很多东西说再见。



今年五月,“Joanna王若琳音乐会”巡演正式启动,王若琳带领合作多年的怪叔叔乐队,以全新的曲目编排、剧场表演形式翻唱了众多跨时空金曲,从朋克、电子、爵士,到中英文复古老歌,在她的演绎下都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舞台上的她欢脱而自在,舞台下的她同样追求个人解放,嬉皮士文化盛行的60年代是她最想生活的世界。


Q:上半年的巡演感觉如何?


王若琳:那个巡回对我来说也是蛮考验的,很考验我的体力跟一些技巧,因为那时候还蛮密集的,基本每两天就唱两个小时,因为我们的演出中间就没有休息,所以基本就是连续唱33首歌,那时候到了演出的最后两场,我觉得我有一点快不行了。而且那时候失眠很严重,就是因为有压力一定要睡觉,所以才会有体力,然后因为有压力一定要睡好觉,我就一直睡不着。这个行程很有压力,不过我们还是圆满完成它,做完的时候觉得,辛苦大家了。


Q: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最想要生活在哪个年代?


王若琳:或许不是永远,但是我还蛮想体验60年代的。60年代的美国可能是那种嬉皮文化很兴起,我觉得现在好像反而还更保守,有时候看到那种社群媒体,我觉得社群媒体会让更多人觉得,如果你没有符合某一种样子或框架的话,你真的就是outcast,你是异类。我觉得人群往往都会,如果是你不熟悉的状态,你会觉得你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熟悉的状态是你唯一能去了解去做的事情,如果这个熟悉的状态就是代表你需要长到某一个样子,或是你是喜欢某样东西,或是你有某一种成就,然后如果你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不是成功的,我会反而觉得那个更限制真正的自我发展。至少从书本里电影里,whatever,这些看到60年代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时候是真的很鼓励说所谓的自我自由是什么,所以去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好像还蛮不错的。


♪点这儿,查看乐访更多精彩内容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