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张磊:驻马店少年的奇幻之旅

投资人张磊:驻马店少年的奇幻之旅

每日人物 内地男星 2017-10-19 18:36:30 911


张磊更愿意讲述的是一个驻马店少年通过自身努力逆袭的故事。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语“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正通向他当年上课的教室。




文 | 飞蚊 金匝

编辑  | 金匝



张磊大概不会想到,在今年秋天,他和高瓴资本会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


他上一次出场是6月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典礼,回到母校的他罕见地介绍了他所创立的公司:“说起高瓴,不见得大家都熟悉。但是要问在座的大家,有没有用过微信,骑过摩拜,用滴滴打过车,在京东上剁过手,我估计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投资上述公司,45岁的张磊,管理着超过300亿美金的高瓴资本,是耶鲁大学19位校董之一;今年的胡润排行榜,他排名第179,身家达170亿人民币。对普通公众来说,他是藏在一众名号背后的影子,神秘不可知。


如果追溯张磊的成长史会发现,在精英充斥的创投圈,他算得上是个异类,从驻马店贩卖杂志的少年,历经变革时代,跻身为当代中国“价值投资”领域的重要人物,这出“寒门贵子”的故事,也许才是真正的戏剧化所在。

 


1



张磊人生中第一笔真正的投资和QQ有关。


那是2005年,他刚从耶鲁回国,创立高瓴资本,手握一笔来自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2000万美元巨款。给他拿钱的是耶鲁投资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也是张磊的恩师,他在耶鲁商学院修过对方的课。


没有犹豫,张磊说服了史文森,把这笔巨款的大部分投入到当时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腾讯——他看中了QQ,这是他的第一笔投资,看起来像一场冒险,但事后证明,这笔投资的回报极为丰厚。


但真正让张磊在中国创投圈扬名的,是另一个传奇故事。“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 2010年,面对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7500万美元的融资需求时,张磊抛出这样一句话。他知道完善京东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会烧钱,而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是当时国内互联网单笔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有人因此取笑过他“人傻钱多”。但现在,这笔投资已经价值超过40亿美元。


“我当时就知道中国即将雄起,整个国家焕发勃勃生机,每个人都能发大财。国内涌现了众多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与高科技创业公司。”在与FT记者对谈时,张磊说起当初从耶鲁回国的感受,这也是他做出决策的理由。


这些故事的开端距离张磊创立高瓴资本已经过去一个轮回,而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财富积累的神奇能力。


他很少提及的一段失败经历发生在2000年,回国跟几位同学合伙创立“中华创业网”,半年后盈利,被评价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投资品牌”。当时他才28岁,黄金年代,高调至极,他和公司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和一众媒体上。但仅仅是一年后,中华创业网在互联网泡沫中受到冲击,最终解散。


如果说早年的这段投资还带有不自量力的生猛气息,那经历过失败的张磊已经开始学习如何低调,并关注到长远未来的商业图景。等到了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他已经是坐在柳传志右边,和李彦宏、柳传志、雷军一起聊并购的角色了。


张磊(左一)参加乌镇互联网大会 图 / 来源网络


从2015年年初至今的一系列合并案例:滴滴和快的,携程和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美丽说和蘑菇街,腾讯电商和京东,背后几乎都有高瓴资本的身影,张磊也被媒体称作“合并幕后推手”。这跟他后来对自己的定位一致,要做桑丘——堂·吉诃德背后的男人:“我的角色就是帮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2

 


但当初的驻马店少年,显然不会预料到未来走得如此长远。


张磊身上一直带有家乡的印记。2014年,和FT记者一起在耶鲁大学旁一家熟食店吃饭时,张磊点了硬面包夹辣味鸡肉三明治和胡椒酸豆角沙拉,他说这道豆角沙拉让他想起自己最喜欢吃的一道家乡菜——豇豆卤面。


张磊的家乡是河南驻马店,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城。离开小城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他就读的中学出过一个很牛的人,名叫施一公,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和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磊曾说,施一公是他的第一个榜样,让他知道要努力。


和大部分出生优渥的投资人不同,驻马店的张磊家庭普通,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直到现在,地方媒体关于他的报道中,“市文科状元”仍然是第一位标签。


但在变革转轨的1990年,“市文科状元”张磊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就读,这让他身边的人觉得诧异,毕竟那一年的12月19日,中国才刚刚开通股市,在驻马店,也没有几个同龄人能真正说得清金融是什么。


张磊的班主任和同学们后来回忆,其实端倪早就显现:那时张磊的课桌上放的是《资本论》,据他自称,这本书他已经读过至少两遍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张磊从小就对商业有天生的嗅觉。在不少采访中,他都提到了7岁时就开始做生意的经历。他家的房子位于驻马店火车站旁。放暑假时,他会在车站旁摆上一排小椅子,把自己的连环画书租给候车旅客和散步的人看。后来,生意范围扩大到杂志。改革开放后,致富的渴望席卷大半个中国,他弄回来讲述类似故事的杂志,再进行倒卖。


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18岁的尖子生张磊离开家乡去北京时,带着自己挣的800块钱,比当时部分人一年的工资还多。 而这种对商业的天生兴趣,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他后来成长为投资人的可能。


等到了耶鲁,张磊很快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因为得到的只是一年期奖学金,整个研究生阶段为期三年,他还需要四处实习打工,赚够生活费。尽管他在驻马店有过小打小闹的商业经验,但在寻找实习生工作时,还是遭遇了现实的挫折。


张磊就读的耶鲁大学 图 / 来源网络


有一次去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面试,面试官让大家分析整个大波士顿区域需要多少加油站。别人都在做数据分析论证,张磊却向面试官提了一连串问题——为什么只建加油站?开便利店不行吗?如果以后电动车普及了,还需要加油站吗?“可能是我‘怼’面试官太狠,结果他现场就把我KO(淘汰)了。”张磊后来在演讲中自嘲。


但现实状况是,他急需一份工作,机会大门正在一扇扇关闭时,史文森给了他一个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这也被看作张磊命运的一次转折点。


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曾有句话形容史文森的江湖地位:“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对张磊来说,史文森是恩师,巴菲特是偶像,因为这两个人的影响,他从此也走上了投资这条路。


在很多场合,张磊都不吝于承认,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也正是这段当年出国读书没钱的经历,促使他后来在人大捐建高礼研究院,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实现“通识教育”。

 

2017年6月23日,高瓴资本CEO张磊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图 / 视觉中国



3


 

张磊在美国待了7年,他深谙中美之间的差异,并为此举过一个例子:问你父亲是做什么的,美国人会回答是工程师,中国人则会回答是在一家公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双方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在他本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投资人身上少见的、中西混杂的价值观。


譬如为耶鲁大学捐款,他选择了一个颇有中国吉祥寓意的数字,8888888美元,创下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尽管这个数字被很多人认为俗气。


在很多个场合,他都会背诵自己总结的3个投资哲学,分别为“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3句话分别源自《道德经》、《论语》、《史记》,通俗解释起来就是:坚守原则下的奇袭、关注投资的重点,以及做了好事不要宣扬,要低调,但听起来像混杂了投资理念的某种成功学。


在某些时刻,张磊的投资策略又会显露出“美式打法”的痕迹,关注基础和实业。尽管已经是胡润榜富豪,现在去美国,他还会通过房屋租赁平台Airbnb挤进一套三居室里住,通过杂货店递送服务Instacart定水,用Google Express购买食物——不是因为节省,而是想看看哪个更值得投资。


今年,张磊最受瞩目的行动,是在不久前带领高瓴资本参与了百丽国际的私有化退市。高瓴现在持有百丽57.6%的股份,成为百丽私有化后的新任控股大股东。而真正经营一家公司,比仅仅做投资人要复杂得多。



在百丽中高层战略研讨会的内部讲话上,张磊解释了高瓴投资百丽的原因。“我们投过不少高科技公司,百丽做的事情他们都做不了……唯一最有机会实现并创造出新模式的公司,实际是百丽,而且只有百丽。”在投资人普遍关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也许正是张磊自称的“守正用奇”投资哲学的体现。


作为恰处时代变革中的人,在创投圈一部分人眼中,如今的张磊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融家有相似之处,他们创办了庞大的上市私人控股公司,最后都控制了一部分实业,然而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张磊本人并不愿与他们相提并论。


从一个名字看得出,张磊更愿意讲述的,是一个驻马店少年通过自身努力逆袭的故事。


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语“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正通向他当年上课的教室,那也是他人生转折开始的地方。


每人互动

你见过或听过哪些逆袭的故事?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后台回复“进群” 加入每人部落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