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人物】心灵捕手,时间的捉影者I奥地利著名摄影师Christine de Grancy专访

【维•人物】心灵捕手,时间的捉影者I奥地利著名摄影师Christine de Grancy专访

维城 欧美男星 2019-02-26 23:08:18 795


专访

心灵捕手,时间的捉影者


奥地利著名摄影师Christine de Grancy专访

“我经历过极度的贫困” Christine de Grancy 说的这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采访前和采访后,我知道了这位令人尊敬的摄影师的的一些成长经历,Christine说她的童年无不影响着她的一些照片风格。

Christine de Grancy的一生

1942年,Christine de Grancy出生在捷克布尔诺,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度过了她的童年,并在那里学习了陶艺美术和应用美术,并顺利毕业,开始了工作。1965年她在希腊的Patmos被看作她第一次摄影生涯的正式开始,1979年在Burgtheater担任摄影师,80年代开始,她与一步徕卡相机,涉足着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库尔德斯坦,格鲁吉亚,尼日尔,俄罗斯,巴基斯坦,中国,日本等等。

这位维也纳的摄影师Christine de Grancy她的大半生经历都与相机一起度过,捕捉每一个自然而然的瞬间,于是来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物都相遇在了Christine de Grancy这样一位摄影师的生活中,都在她的黑白照片中静默着,又在诠释着。

(这是奥地利摄影师Christine de Grancy首次公开展览她在中国的摄影作品)

来自中国的“天桥”同心锁,锁住了她与中国

Christine女士有一把再寻常不过的同心锁,上面写了“天桥”两个繁体字,铁锁已经生锈了。她说,这是她和奥地利汉学研究者Else Unterrieder女士在山西的一个村子里散步的时候,脚底突然出现的破旧的铁块引起了她的注意,半边身子已经陷进了土里。她捡了起来,吹了吹它身上的泥土,问Else Unterrieder女士,上面写的中文“天桥”是什么意思。如今这把年迈的同心锁已经经由Christine女士之手,远渡重洋,从80年代的山西的小农村,来到了维也纳定居。

1984年到1986年,是Christine女士在中国的两年,期间,她在中国的旅行大多是在Else Unterrieder女士的陪同下,她记录了中国当时许多照片,如今照片中的人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照片如今竟然在遥远的西方城市——维也纳展览,而在这样的展览中,来自中国80年代的人们的生活,或是用他们的衣着表情,就这样深深印在了观展人的心里。

“我喜欢用莱卡记录关于当地人们的生活,黑白照片更能带给我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但我不太喜欢拍自然景色,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人,我喜欢关注最普通的人群,喜欢记录他们脸上闪过的质朴的笑容。”

Christine女士说起她最喜欢的照片有两张,一张是1984年在上海的民工住宅拍摄的两位妇女,她回忆道:“当时,我们就在那里聊天,两位女士非常友好地给我们介绍她的家庭,工作生活,当时场景真的非常融洽温馨,两位女士讲着讲着,开怀大笑了起来,我就立马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还有一张摄于1985年的河南开封,几个小孩围坐在街道边,凑合着挤在一起看漫画书,边看边笑,一个小男孩撑在一个男孩肩上,扯着他的耳朵,我觉得他们真的太可爱了。”

当然,从Christine de Grancy 众多记录中国的照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80年代山西的煤矿工人,山西大同正在表演皮影戏的老人,北京绿皮火车里望着镜头的工人,四川成都中药店里的采药姑娘,西安春节的街道上,一位用木质的非常特别的婴儿车,推着自己孩子的父亲或爷爷等等这些丰富质朴的80年代的中国影像。我在想,要是彩色照片也许更能把当时场景准确生动地呈现,但是黑白照片却更能带给我一种心灵的冲击感,每一张照片都静默着,但其实有的不仅仅是静默,因为里面的人物经常是动态的,他们的笑容,在黑白照片里,更像是在幽幽山谷里的无尽的回声,或是深蓝色夜幕中一轮皎洁的月牙。

其实我最喜欢的照片是Christine在山东拍的一张,因为时间在这张照片中留下了太多痕迹:一位年迈的老人和蔼地看着镜头,脸上的皱纹让我想起了黄土高原的沟壑,那也是承载着中国最沉重原始的历史的地方。左手紧紧握着一根再简单不过的木质拐杖。苍白的头发在风中摇曳着。背后则是一面粘着“福”字的墙和右手边残缺的春联,墙上的一块块漆皮大概也是因为年代久远而脱落了下来,所以坑坑洼洼的冷冰冰的混泥土墙则暴露在了空气之中,任凭寒风习习拍打着,与“佳节喜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与影像中的老人浑然天成。再看墙角处还站着一位撅着小嘴,玩自己小手的女孩,这张照片中的一切:小孩与老人,黑发与银发,春联与白墙,甚至还有左边虚化的背景,一只家禽若无其事地走在一家老旧的屋舍前,他们都相互衬托,又相互交融着。后来Christine女士告诉我,这位老人是“莲足” ,我不禁想到,一位远道而来中国的摄影师,站在他们跟前,而这位摄影师所面对的是一位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的大变革的年迈老人,旁边则是一位出生在80年代的小女孩,这样一个时间空间的对比,有时无不让我心生感叹。


(补充阅读)影像中的“David Bowie”



曾经红极一时的英国摇滚歌手David Bowie于1994年9月8日来到了下奥地利州的一座小城Maria Gugging,他1995年的专辑“outside”创作灵感也是源于这座小城。而David Bowie在Gugging的摄影师就是Christine de Grancy。 2016年David Bowie去世,“在David Bowie去世后,我不太想把我的照片全部拿出来展出。” Christine de Grancy 这样说道,David Bowie本人也从未看过这些照片。

时间倒回到1994年,当时她收到了好朋友André Heller的邀请,前去拍摄David Bowie,作为摄影师,亦或是其他职业的人,又有多少机会能接触到当时著名的音乐艺术家David Bowie呢,Christine 的心情自然是激动的。当时在Gugging, 同行的人还有音乐先锋派艺术家Brian Eno 在Christine的相机里,记录了当时的一切影像。在关于David Bowie的照片里,他更多的是在抽着烟注目沉思,或是微笑着同朋友聊天,或是手拿着笔记本,记录着令他着迷的时刻。 


其实不管是在David Bowie的歌词里,还是在Christine de Grancy的照片里,他们都在诉说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人”,关于“人性” “人权”以及“自然之人”。

(补充阅读)“Die Sahraouis. Söhne und Töchter der Wolken´´ 撒哈拉——云的儿女!


其实,西撒哈拉区域的政治情况一直极为复杂, 70年代,当时的西撒哈拉被西班牙占领,从而促成了当地武装组织波利萨里奥阵线的成立,并打响了反抗西班牙的第一枪,在西班牙宣布撤军的第二天,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宣布成立,该组织现如今也是该国的执政党。上世纪80年代,摩洛哥与波利萨里奥阵线形成对峙的僵局,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在人身安全与食物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的情况下,Christine de Grancy 选择前往此地,并在那里记录下了非常珍贵的当地图瓦雷克游牧民族的生活照片。而后并整理成为书籍,命名为“Die Sahraouis. Söhne und Töchter der Wolken´´ 。

我一向觉得经历过极度贫困的人,或是活在文明边缘的群体更能深刻感受到“生活与人性”,在展览中Christine给我介绍了几张照片,说道:“看,她们的笑容多美!” 我也想到了一句歌词 “there´s no books upon your shelf, but your pleasure knows no limits。” Christine de Grancy 无疑是一位时间的捉影者,自然的捕风者,一位拿着相机的,真正的心灵捕手。




-
 THE END -


(以上内容由Iris专访并原创,所有彩色图片均由展览当日作者摄影,黑白图片由摄影师本人提供。转载请注明EuroNews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