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俞振飞大师的表演,如同国画一般,体现出线条、气韵和意境的三位一体,这得益于他从小的文化积累。曹可凡曾与俞老比邻而居,也曾采访过俞老。来看看他笔下的“江南俞五”。
江南俞五
曹可凡
大约三十年前,还是高中生的我有幸欣赏了俞振飞、刘斌昆、童芷苓三位艺术大师联袂主演的《金玉奴》。那时俞老近八旬,但他扮演的青年书生莫稽依然风流倜傥,神采飞扬。其中有一场“喝豆汁”的戏可说是精彩绝伦。莫稽饥肠辘辘,忙不迭地将金玉奴手中的一碗豆汁抢夺过来,一饮而尽,随后用手指刮着碗边,再把手指上残留的豆汁吸干,紧接着,又伸长舌头,把碗底舔得干干净净。俞老通过一系列出神入化的表演,把这个落魄江湖的书生刻画得惟妙惟肖。虽然,那时候京剧于我还很陌生,但京剧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灿烂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沉醉于那清丽明快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身段,以及细致入微的表演。
后来,我家搬迁至淮海西路的一幢公寓,不想竟与俞老比邻而居。再过了几年,因为程十发先生的缘故,得以与俞振飞先生相识。而俞老也全无大师架子,对我这个鲁莽后生有问必答。
人们常说,俞振飞先生在舞台上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颦一笑,都有一种独特的神韵,充满着浓浓的“书卷气”,超凡脱俗,如在《跪池》这出昆曲有名的“惧内”戏中,俞老没有脸谱化地去表现他的“惧内”,而是将那种“怕”升华成“爱之愈深,惧之愈切”的双重人物,既风趣又典雅。俞老告诉我,艺术这玩儿是要靠“熏”的,他说,父亲在他五十多岁时才有了他这个宝贝儿子,但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舍不得把这根独苗交给他人,执意自己来领。每当他晚上啼哭时,父亲便一面轻轻拍打,一面哼起了昆曲,而反复咏唱的就是《邯郸记·三醉》中那支《红绣鞋》。所以,俞振飞六岁就能将《红绣鞋》唱得丝毫不差。稍长,除了读“四书五经”外,父亲还让他学习书法,而且要从“北碑”入手,从《张迁碑》《礼器碑》,到《张猛龙碑》《龙门造像二十品》等,他都一一临写,但倒偏偏喜欢帖,这或许和他与身俱来的艺术家浪漫气息有关。到了十四岁,俞振飞拜陆廉夫为师学画,后又拜在冯超然门下。父亲一度还曾想儿子走职业画家的路子。而冯超然确实也发现俞振飞能妙悟丹青,但他认为俞氏演剧天赋更高,“粟庐先生嘱我教振飞学画,我应不负重托,但我以振飞天赋而论,若从事演剧事业,无疑将成为第一流之演员。”也正是有了早期的文化积累,俞振飞的表演就如同国画一般,体现出线条、气韵和意境的三位一体,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唯美境界,成为京昆舞台上的神品、妙品、逸品。
在俞振飞先生晚年,我曾两次和他做简短采访。一次是为东亚运动会募款,那天他清唱了一段《春闺门》。为了怕记不住词,还特意将唱词抄在一张纸上,由李蔷华老师给他拿着,他还不无风趣地用苏州话说:“弗好意思,年纪实在忒大了,唱昆曲吗,呒拨问题,因为是童子功;唱京剧么,稍微要推板点。”还有一次是《星期戏曲广播会两百期》纪念演出,大轴便是俞振飞和张君秋清唱《贩马记》“写状”一段,这出戏两位大师不知已演过多少回,但演出前他们不断排练,直至满意为止。要知道,那时候前辈京昆艺术大师大多魂归道山,俞、张二人堪称鲁殿灵光、仅存硕果,所以即便是清唱,观众也有着极大的期待。当我和程老先生搀扶着俞振飞、张君秋上台时,场子里简直炸开了锅。两位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中气十足,而且越唱越来劲。一段唱完之后,观众仍觉不过瘾,眼看着,实在无法收唱,君秋先生又加唱一段《苏三起解》。由于那天是现场直播,规定时间又快要到了,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但观众的热情使得广播电台只得延长直播。这在过去的广播节目中是少有的。
“……皤然今已暮,自画乌丝,检点平生官徵。翘首望寥天,新曙湖山,人间世欣欣如此!为管领春,光有东风,更金缕铜琶,舒喉花底。”俞振飞先生这首词可以说是其晚年心境的写照。
如今,若他得知昆曲艺术后继有人,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保护遗产”,这位江南俞五定会发出他那招牌式的笑声,又会唱起孩提时,父亲为他唱的摇篮曲《红绣鞋》:“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残暮雨,响菰蒲。晴岚山市语,烟水捕鱼图。把世人心闲看取……”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互动
参与话题讨论、文章反馈或联系投稿,请关注后点击“进入公众号”留言,在《夜光杯》微信平台,我们愿做您的读者。
分享
点击右上角按钮可以“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收藏”,在有闲有wifi时品读。
订阅
点击右上角按钮,进入“查看公众号”,关注“夜光杯”。
更多
更多内容请翻阅《新民晚报》,或下载新民晚报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