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碳中和是一场系统的产业革命,涉及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的问题、技术进步的问题、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当中涉及到诸多变量因素,这使得实现碳中和背后的逻辑变得非常复杂,也让各界对碳中和的理解和分析充满了挑战性。为此《元科技·生态》记者专程去深圳拜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请他为我们的读者从着眼全局的视角分析如何正确看待碳中和,交流中他指出了大众普遍存在的对于碳中和的六个误区以及现实路径。
刘 科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就在采访结束之后的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批评了减碳工作中的“跑偏”行为。提出既要坚决地推进减碳工作,又不能搞“运动式”减碳。实现碳中和,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这些都与刘科院士的观点非常一致。
摒弃先入为主的“窄带”观念,碳中和需要“全谱”分析
误区一:媒体上经常见到这样的观点,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便宜了,可以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
误区二:认为有一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
误区三: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
误区四:认为可以大量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
误区五:认为通过提高能效,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可以实现碳中和。
误区六:认为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可以降低碳排放。
第一,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偏低。即便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动车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260千瓦时/立方米,而汽油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柴油是9600千瓦时/立方米,甲醇液体是4300千瓦时/立方米。
第二,液体可能是最好的储能载体。液体能源有个非常好的特点,陆上可以管路输送,可以非常便宜的跨海输送,并可长期储存,电和氢气都不能长期储存。
第一,氢气体积能量密度小。如果论重量,氢能量密度是最大的。对于汽车来说,更应该论体积。如果转成同样的能源概念,氢的体积能量密度是最小的(如下图)。为了增加体积能量密度,只好增加压力;
第二,氢气分子很小容易泄露,存储非常困难;
第三,氢气在封闭的空间里爆炸范围很宽,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全生命周期分析的理念
综合评估每条路径的后果,目前的技术,液体甲醇可能是最好的储氢载体
放宽思考的谱系范围,雾霾的治理也与碳中和息息相关
微矿分离技术,跳出有限视角的科学实践
基于顶层设计和数据决策,我们需要现实的碳中和路径
01
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低碳能源系统。既可以让现有的煤制甲醇及其他煤化工产品实现净零碳排放;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电解水制备绿氢和氧气,这样就不需要水汽变换去制氢;同时副产的氧气供煤气化使用,可大大降低煤制甲醇和其他化学品及油品的CO2排放。
刘科院士强调,煤化工过程中氧气制造的“空分装置”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很耗电。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氧供煤制甲醇使用,大大降低目前煤制甲醇厂的碳排放,其实就相当于把风能太阳能以液体甲醇的形式储存下来,使得甲醇成为风能太阳能的储运载体,这也可以理解为全新的风能太阳能液体储能路线。
02
利用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微矿分离技术。在煤燃烧前,把可燃物及含污染物的矿物质分离开,制备低成本类液体燃料+土壤改良剂,源头解决煤污染、滥用化肥及土壤生态问题,同时低成本生产甲醇、氢气等高附加值化学品。
因为传统的煤炭使用方式燃烧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灰渣有10%的碳,不光是浪费能源而且变成了固废,整个内蒙古电厂粉煤灰成灾。通过分离之后,该做燃料就做燃料,该做土壤改良的去用于土壤改良。分流以后,这边释放二氧化碳,而副产的土壤改良剂可用于板结土地、盐碱地及沙漠治理,让以前不长植物的荒地变绿,让森林长起来把放出去的二氧化碳再吸回来,这样做可以达到或接近碳中和。
举个例子,当清洁固体燃料CSF产量达到25万吨时,我们每年碳排放大约69.5万吨,在施用土壤改良剂SRA的条件下,根据治理的面积大约分别可以吸回来48.7万吨、61.9万吨,甚至74.9万吨。(见上表)这是比较现实的碳中和的路径,而且不需要那么高的成本,适当花一点钱就可以做到的。
03
实现光伏与农业的综合发展,将光伏与农业、畜牧业、水资源利用及沙漠治理并举,实现光伏和沙漠治理结合,及光伏和农业联合减碳。
西部缺水,我们即便采用再多含保水材料的土壤改良剂,大太阳晒还是长不出植物来。而太阳能板底下的挥发减少了,就可以种植物。太阳能板需要定期冲洗,有了发电,大家可以花一点钱用PVC管子输一些黄河水过去,每几周给光伏板冲水。水资源宝贵,冲过的水我们还可以用来给太阳能板底下的农作物做滴灌。这样,发电的同时还可以把底下全部变成绿色,变好了再把太阳能板搬个几百米,一片片土地可以这样治理出来。
04
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目前火电厂在半夜12点到早上6点这个区间,尽管还在排放大量CO2,但发的电没人用,是浪费掉的。可以将电用分布式以热的形式储存下来,利用分布式储热模块,在谷电时段把电以热的形式储下来,再在需要时用于供热或空调,这样可以让1/4甚至是1/3的时间的电不至被浪费,可大大降低CO2排放,实现真正的煤改电。
另外,配合屋顶光伏战略及县域经济,进一步减少电能消耗。国内储能领域对于储电关注较多,但实际上大多数能量从消费端来看都应用于空调制冷或取暖的热能领域,储热技术也是需要关注和发展的。
05
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发电。可以使用甲醇氢能分布式能源替代一切使用柴油机的场景,和光伏、风能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分布式发电,可以做到热电联供,这样系统总体效率比激增发电高很多。因为尽管电可以远距离输送,但热不可能从远距离输运。把风能和太阳能以液体的形式储存下来,液体通过管路远距离输送损失很少。再用甲醇分布式热电联供,比现有的西部煤发电输送到东部供电供热模式,其能源效率要高很多,进而大大减低碳排放。
把握碳中和趋势下新材料发展机遇
平台声明
若有任何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您的转发分享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
联系方式
电话:17706484632(同微信)
往期推荐
1、报告分享《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