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本公众号请关注本微信号,微信搜索:“奚旺” 每天爆不一样的料,文章右下角请点击“在看”,欢迎转发关注
在前几天的热搜中,一则“光良50岁生日”的消息引起人们的注意。

看到这个话题时,相信很多认识光良的人,都会感到很吃惊:“光良都50岁了吗?”
似乎在我的记忆力,光良永远只是个坐在钢琴前的少年,唱着柔美,动人的情歌。
也没想到,再次听说光良的消息,竟然引发了这么多的时光感慨。

可能有很多人已经想不起来光良是谁,因为他确实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了。

有一次光良参加综艺节目,跟随工作人员进行街头采访。
当被问道“你认识光良吗?”,有一大部分人摇头说“不认识”,还有人只是觉得熟悉,但是想不起来是谁了。
“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
当记者哼唱完之后,几乎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恍然大悟,点头说认识。

在大多数80、90后心中根本不可能忘记那首刻骨铭心的《童话》。
2006年,该曲荣获第十二届华语音乐榜中榜年度最佳歌曲,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

光良亲自为《童话》作词谱曲,朴实的辞藻中有一种含蓄的忧郁。
它展现了在天真的少年时期对爱情的想法很单纯也很勇敢,长大后尽管顶着生活带来的重重压力依旧不忘最初的信念,盼望执子之手,共同谱写爱情童话。

那时候正值20多岁的青春年纪,《童话》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时代潮流和年轻人的心理。
就像徐璐在综艺节目中,含泪唱完了《童话》,
她既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缅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首歌的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在如今各综艺中都有所体现。
萧敬腾在《嗨!唱起来》节目中深情演唱了《童话》,就引起全场大合唱,画面十分感人。
在那几年,人们的手机铃声也成了“我愿变成......”一时间,《童话》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童话》取得成功的时候,音乐的大浪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新潮流。
在2004年,乐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那一年,港台音乐飞速发展。
周杰伦不但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还被封为“新亚洲音乐之王”,更是凭借《东风破》开创了经久不衰的古风浪潮。

此时“行走的CD”——林俊杰也发布了专辑《第二天堂》,凭借《江南》一战封神。

蔡依林的《看我72变》《爱情36计》横空出世,

梁静茹的《勇气》至今都是KTV必点曲目。

就在港台歌手竞相放光的间歇,内地音乐也在高歌前进着,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正式开播,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拉开序幕,歌坛进入了一个造星时代。
与此同时,几首传唱度极高的内地歌曲席卷了华语乐坛,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格局。
其中就包括光良的《童话》。
他们好像撕裂一个口子一般横空而出,席卷亚洲。
在那个科技不算很发达的年代,庞龙在2004年发布的歌曲《两只蝴蝶》的下载量还达到了上亿,放到今日就是“顶级流量”的待遇。
郑源演唱的《一万个理由》的歌曲下载量也高达到一亿两千万余次 ,打破历史记录,成为销量冠军。
不得不提的还有那首杨臣刚作词《老鼠爱大米》。
2005年获得第五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最佳网络歌曲奖”和“最受欢迎卡拉OK歌曲奖”。

歌曲创下单曲月下载量600万次的吉尼斯纪录,并且杨臣刚凭借此歌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也是首位登上该舞台的网络歌手。
凭借这些旋律轻快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当今中国流行乐坛创造了一个新的标注点,不但在中国港台地区流传开,在新加坡、马拉西亚等地区也有传播。

在这些歌曲风靡歌坛之时,2003年在运营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出彩铃业务,结果2004年全国个性化彩铃用户注册数已经达到2200万,彩铃也成为了音乐成功的一个标志。
“请编辑短信CX+铃音名称到*****,就有机会将喜欢的歌曲变成彩铃”。
这句洗脑的广告语加上强势的彩铃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听歌的模式。
在这种大背景下也迅速走红了许多歌手,比如刀郎。
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唱遍了大街小巷,《冲动的惩罚》《情人》等歌曲也收获了不少的追捧。
2005年7月,北京举行的第七届CCTV-MTV音乐盛典颁奖典礼上,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彩铃购买次数排名,刀郎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最佳彩铃歌手奖”。
2006年一位署名Vae的年轻人网上发表了《玫瑰花的葬礼》,他也是后来被人熟知他叫许嵩。
后来,徐良的《客官不可以》,汪苏泷的《慢慢懂》也小有名气,更有网友将三位网络歌手称为“绿钻三巨头”,手机铃声也被切换成了他们的代表作品。

就在彩铃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唱片业相关的利益链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当时的唱片界无疑正在走下坡路,但是随着彩铃业务的水涨船高,不禁有人问道:它能够挽救中国唱片业吗?
很可惜,并不能。

当时一场号称是中国音乐界的“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着,内地著名唱片公司京文唱片和IT企业无限艺能整体合并,宣布成立艺能京文传媒控股集团。
太合麦田音乐公司遭遇日本网络通讯公司收购30%股份;
华友世纪与华谊兄弟合作,投资1000万共同打造张靓颖;
华友世纪收购民营唱片公司飞乐唱片60%股份,还有不少小唱片公司正在面临融资、收购。
这些种种收购与合作的背后正是因为彩铃等的无线增值业务存在巨大的空间,令到新兴的IT业对传统唱片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实各唱片公司的现状是,作为副产品的彩铃、铃声赚的钱,远远多于歌曲本身所赚的。
飞乐唱片负责人钟雄兵曾在今年8月一个网络论坛上透露,他们公司旗下的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每月彩铃下载收入达几十万元,整个盈利比唱片利润高好几倍。
在如此丰厚的利润下,促使越来越多唱片公司以及歌手去分享彩铃巨大蛋糕。
但是彩铃注定不能成为音乐 。
几百首歌,总共的花费也只是原先的几张唱片价格而已,甚至你可以通过新技术可以编排自己的曲库。
这个流程,听起来简单,但是,“技术标准、制作方式、营销方式统统被改变了!

宋柯认为,彩铃只能算是音乐的衍生品,未来肯定会有超越彩铃和铃声的形式。
只不过目前对彩铃这种音乐销售有版权的保护而且消费者也喜欢,所以才会红火,但它不可能取代真正的音乐。
最通俗的拼接也直接导致了音乐质素的下降。
这恐怕也是彩铃致死的真正原因。

2009年可以说是彩铃时代最后的狂欢。
短短几年时间,就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的生态。
我们不否定很多歌曲的确是经典,但是能作为彩铃的,大部分是歌词通俗,曲子单调,加上无脑循环,一时间会被带上节奏。
简单来说,“口水歌”。
它们只适合一时的哼唱,但是难以跟人带来情感的共鸣。

杨坤在记者请他评价刀郎的音乐的时候,反问道:
“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我觉得刀郎的走红很奇怪,我们这么多人努力地做品质、做音乐,可在他的唱片里什么都听不到,听到的只有苍白无力。也许我们努力想做的音乐,听歌的人并不需要。”
杨坤说着,神情有点伤感。
记者提醒杨坤,刀郎也有创作歌曲,杨坤笑了:“《2002的第一场雪》吗?我第一次听,心想怎么又回到那个时代了?”
记者又问:“你是指音乐上的倒退吗?”
敢言的杨坤这次也知道到了底线:“我不能再说下去了。”

英皇CEO李进的一句话也曾说过:“那个时候只有商业,没有音乐”。
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证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开始注重品质与感觉,歌词容易张口就来,但是却无法表达真实的感受,那么音乐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或许彩铃时代的倾颓,就是口水歌曲难以长久流传的最好证明。
着眼当下,某音某手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饭后或者无聊时刷一刷貌似成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这样快速娱乐的过程中,不少符合彩铃时代的音乐应运而生并且短时间内迅速走红网络,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洗脑神曲“。
但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往往会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淘汰相当一部分口水之作,它们就像昙花一现般,从这个世界匆忙路过,引的了人们一时兴起,却留不下经典永驻。

时代翻过篇章,神曲歌手当年的音乐梦想只剩下一笔热钱和一地鸡毛。
音乐在不停更新换代,但是能让人久久难忘的,还是那些用心制作,为了音乐而生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