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深读 |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水木财富 日韩男星 2019-02-26 09:30:31 58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身边的经济学

作者:樊登

辛苦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工作究竟是苦难还是良药?

在每个忙碌加班,拖着劳累身体回家的深夜,你都对工作产生这样的疑问。

不懂热爱工作的真谛,每天早上出门前都需要做好心理建设的人,永远只是在徒劳地给自己打鸡血。

不妨和小编一起重温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故事。以下,Enjoy

01

老板的洗脑术?

日本有经营四圣: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的,他创立京瓷时年仅27岁,而京瓷现在已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他在52岁时创办的第二电电(KDDI),在日本的通信界相当于中国的联通,也与京瓷一样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在78岁高龄、罹患胃癌的情况下,应日本政府的请求,接手日航,仅用1年时间就将其扭亏为盈,重回世界500强!

这样一位“经营之神”却在退休时将自己的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转而追求更高层的心智提升。

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这样的超脱,使他拥有俯瞰人生的视野。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萧条时期,“厌恶劳动”“逃避工作责任”的倾向在滋长。

有的人期待“一夜暴富”后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有的年轻人甚至不工作,依靠打零工甚至“啃老”度日。

稻盛和夫于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在思索中产生的质朴的“劳动观”写成《干法》一书,分享于众,希望帮助大家重新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老板的洗脑术:我们努力工作就是他们的快乐!

在国内,的确有三位著名的企业家非常推崇这本书——阿里巴巴的马云、海尔的张瑞敏、新东方的俞敏洪。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勤奋程度,你根本看不到他们对工作的一丝抱怨。


02

苦难还是良药?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认为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并且一直身体力行。

现在有很多人都把工作当成一种“必要之恶”: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必须要承受的苦难。

而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够治愈各种各样的病痛。

稻盛和夫经常会问那些将工作看成必要之恶的人:

“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你人生的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是你忍受了很多不愉快的工作体现出生活的价值吗?还是你账户上的钱体现出工作的价值呢?”

这些当然都不是,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磨炼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

工作究竟为了什么?

稻盛和夫先生于1932年出生在日本的鹿儿岛,23岁毕业于鹿儿岛大学,这是一所以医学著称的日本二流大学。

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小镇的普通青年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发迹的迹象。

1955年毕业时,稻盛和夫又不幸遭遇经济大萧条,经由老师推荐才进入一家陶瓷厂工作,这家陶瓷厂就是京瓷的前身。

最初,陶瓷厂效益极差,连薪水都发不出,作为一名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这份陶瓷厂的工作看起来是没什么前途的。

与他同时入职的同事都相继离开了,身边的人也都劝他离开。

稻盛和夫坚持到了最后,同时入职的大学生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毕业于京都大学的高才生,他俩商量着干脆去报考自卫队后备干部团算了。

眼看着一个经营之圣就要成为一个大兵哥了,但是还需要家人将户籍证明寄给他,才能正式进入军营。

他的哥哥为他从公司离开去参军的想法异常生气。哥哥训斥他:

“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就因为一点点不满,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稻盛和夫被哥哥一顿臭骂,羞愧难当,只得回去上班。于是,23岁的稻盛和夫回到陶瓷厂,继续从事研发工作。

但情况没有好转,拿不到工资,生活都无以为继。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想过干脆去投靠黑社会算了。

但想想哥哥的反应,参军都被臭骂一顿,更别提加入黑社会了。

人家是天无绝人之路,稻盛和夫则是“天要绝其所有出路”,因为严格的政策、严厉的哥哥,他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

既然生活之苦暂时没有办法解决,既然没有别的出路,他就决定先好好工作,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绝对不要抱怨,认真去做。

可见年轻人的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连以意志力著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需要时间和外界环境的打磨。

有时候需要让自己跟艰苦的环境较一下狠劲儿,有时候一个严厉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


03

什么才叫“认真”工作?

那么,稻盛和夫是怎样“认真”的呢?

稻盛和夫把锅碗瓢盆全部搬到车间里,每天吃住都在车间,彻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每天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看杂志,废寝忘食。

经过了一番如此艰苦的“认真”,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成功。

当时公司要求他研发镁橄榄石,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将镁橄榄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饭睡觉都在想解决办法。

有一天,他无意间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裤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启示”:这就是最好的黏合剂啊!

于是,他开始用松香做黏合镁橄榄石的实验,难题由此被攻克。

这真是个神奇的发现:啃论文,泡实验室都没得到的东西,最终却是由“一脚之力”得来的。

难道是“上帝”,难道是神灵,难道是佛祖看他这么辛苦,忍不住给他一个提示?

稻盛和夫认为,这个“保佑”全是因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个问题,所以当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间,灵感就迸发了。

其实,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在专注模式下,你的各个脑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上。

就像手电筒发出的集中光柱一样,直接投射到具体目标,你会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常规性内容都过一遍。

在发散模式下,这个过程如同手电筒在照射远方,虽然光强降低,却更为分散。

此时大脑放松,不同脑区的联络会增多,为有创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机会,更容易出现灵感。

那么是不是有创造力的人都不需要专注模式,只要发散模式就够了呢?

正如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散就是那个巧妇,没有专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饭来。

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经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大米,只等那临门一脚的巧妇来了。

他的这项发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让这个发不出工资的陶瓷厂从此拥有了领先的、极具竞争力的技术。

对于稻盛和夫来说,这次成功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使他摆脱生活窘境的奖金,也不是享誉行业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发现了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

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我都不会换,我就喜欢工作!

他从一个排斥工作的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专注投入,变成一个热爱工作的人。

他从科研工作中发现了美好,而这些美好也许就是外人眼中枯燥无味的部分。

稻盛和夫认为,通常西方人会更加排斥工作,因为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罢工”屡屡上演。

而东方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大概源于文化的不同。

在东方,日本民族向来就非常勤奋、任劳任怨。现在,西方思潮不断侵入日本,让很多年轻人也认为工作是一种“必要之恶”。

其实仔细想想前人的生活,尤其是老一辈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都是闲不住的人,一年四季总要找点儿事情做才行,闲下来就觉得难受。

所以,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的思想,实际上太受束缚了。

请记住稻盛和夫这些话,它会成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财富:工作能够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你的人生。

在你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去投入工作。


04

学会和工作谈恋爱

沮丧、颓废、喝酒、蓄须……这些只能暂缓压力,而只有努力才能扭转你的人生。

这也是稻盛和夫通过自己工作之初的经历告诉我们的工作的意义。

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工作的意义之后,你就不会再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

设想有一天,你突然走了偏财运,中了1000万的彩票,兴冲冲地买房、辞职。

刚开始,你可能无所事事,不用为温饱担忧,不用为生活努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一直觉得幸福吗?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单调的生活很无趣呢?

可能很快,你的幸福感就会大幅地降低,你也不会再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成就感,而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也会渐渐离你远去。

怎样才算是努力地工作呢?

稻盛和夫说:“你要学会和工作谈恋爱。”

有一次,稻盛和夫在研究中做出了一个很漂亮的数据,他兴奋得从地上一蹦而起,还跟旁边的同事说:“你也应该高兴啊!”

没想到,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稻盛,说句心里话,值得男子汉兴奋得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

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甚至叫我也跟你一起高兴,我是说你轻薄好呢,还是轻率好呢?总之,我的人生观与你不一样。”

稻盛当时被骂得浑身发凉:难道我错了吗?但是他突然就想明白了:

“要想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表达出来。

这种喜悦和感动能够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现在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环境很差的条件下……”

这就是两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几年之后,那位同事早已离职,而稻盛和夫则带领着京瓷成为日本市值第一的公司。

努力地工作就意味着,不要把别人分配的工作当成一种任务,而应该将其看作一项天职。

这样你才能尽情地享受与每一项工作交互,然后完成它的过程。

如果你长期努力地做一件事,你就会慢慢地爱上它,会主动想要做好,工作也渐渐变成了人生的必需品。


05

人分三类

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所谓“不燃型”(或称“阻燃型”)的人,就是无论你怎样劝说、激励,都无法激起他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

所谓“可燃型”的人,是指通过外部的激励,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压根儿不需要外界的激励,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刻琢磨着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老板和员工经常会有这样的矛盾:

员工觉得老板太善变了,一会儿让干这个,一会儿让干那个,总是在变;

员工希望的是,最好拿着固定的工资,按部就班地干一件事情。

这就是“自燃型”的管理者和“可燃型”或者“不燃型”的员工之间的区别。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将孩子大部分对于世界的探索精神都抹杀了。

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只要被动地接受并且完成就可以了,正是这种模式,培养了我们被动型的心态。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再想要将其转化成“自燃型”的人就非常困难了。

我希望《干法》这本书可以穿透读者的心灵,让那些曾经是“不燃型”或者“阻燃型”的人,从小处开始转变,慢慢转化成为“可燃型”,甚至是“自燃型”的人。

这样,爱上自己的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06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感性的烦恼。

很多人辞职,原因是“老板对我态度不好”“领导给我穿小鞋”“同事不给我面子”,这些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稻盛和夫很反感年轻人总是感叹过去不能改变的事情。

比如“我当年要是努力,现在肯定出类拔萃。”“如果教育体制改革,我现在也不至于这样。”“社会太不公平了。”“房价这么高,怎么能买得起。”……

这些感性的烦恼,都会影响你的心境,进而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

选拔领导者时,情商非常重要。

有的人聪明能干,但是情绪不稳定,不是发脾气就是言语相讥,很容易让整个团队士气低落,即使再聪明能干,也难以胜任领导者的职位。

稻盛和夫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像水牛一样的人往往比像豹子一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豹子的爆发力很强,但不能参与长跑,只能短期突破;水牛有韧性,可以年复一年不停地前进。

稻盛和夫在选人时,更喜欢“七十分人才”,而不喜欢那些特别聪明的人。

他认为特别聪明的人是不安分的,容易产生感性的烦恼而选择离开。

但是“七十分人才”则更有韧性:他们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聪明,但耐得住性子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钻研。

他认为,人所获得的成功和聪明程度关系不大,却和钻研程度有关。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特别聪明的人少之又少。

但如果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像水牛一样勤勤恳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那么他们身上就都蕴藏着难以预估的潜力,总有一天会创造出惊喜。

有人会问,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太高?稻盛和夫会不会太累?

稻盛和夫现在已经90多岁了,虽然罹患胃癌,依然生活得很愉快。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如果不把工作当作一种“必要之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工作时,拿出“自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炼自己的心性。

声明:水木平台所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转载文章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小木邀您

更多服务,关注水木财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