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认同影响外表认知

学前儿童性别认同影响外表认知

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 欧美女星 2018-08-30 18:29:27 527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性别是学前儿童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在个体自我及社会认同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身份由其所属群体塑造,表现为个体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群体特征和形象。很多时候,社会身份是可以看见的,如穿某学校校服、某运动队队服等。当个体想证明一种身份,或向他人展示某种自我定位时,可能会对头发、面部或穿衣风格等进行某种改变。这种对外表的认知同群体身份的关系受到一些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他们通过研究,认为孩子在2岁时已有明显的身份认同和性别标签,但通常到3岁或4岁时呈现稳定趋势,5—6岁时逐渐减少,而这种趋势与儿童对外表认知的趋势相一致。并且,他们发现对性别信息越敏感、认为性别越重要的学前儿童,越有可能穿同一类型的衣服,如男孩穿超级英雄的服装,女孩穿粉色连衣裙等。那么,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外表认知存在怎样的关系?性别认同对外表认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丁(Carol Lynn Martin)以及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前时期是儿童积极寻求性别信息并形成性别图式的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去学习性别规范并形成一定认知,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表认知也更“僵化”,通常表现出强烈的穿性别化服装的要求与意愿。

  

哈利姆(May Ling D. Halim)等人研究不同文化中这一现象的统一性与稳定性时,不管是对儿童的观察还是对父母的访谈,均发现这种外表“僵化”现象。卢布(Diane N. Ruble)等人指出,外表认知是学前儿童性别认同迅速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学前儿童个人感知的一个关键特征,表现为儿童易被物体的外表所支配。马丁等人通过对3—6岁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外表认知的研究发现,即使在普通场合,也经常可以看到女孩全身都穿着粉红色衣服或相似装扮,通过与孩子家长的访谈得知,年幼的女儿会连续数月要求每天穿裙子或者打扮成“公主样”。同样,对男孩的观察和父母的访谈得知,学前男童会坚决抵触穿粉红色衣服或与女性有关的东西。可见,从儿童性别认同与外表认知的发展研究结果来看,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外表认知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正如哈利姆所言,外表反映了性别认同发展,而性别认同的发展会影响儿童对外表的关注。这与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等人的研究结论——外表认知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最早始于性别认同刚刚开始的时候,同时,外表不仅被用来作为儿童早期性别认同发展的一种表现,而且男女不同的性别认同的发展会影响到儿童对不同性别外表的认知与重视不谋而合。

  

塔菲杰(Henri Tajfel)和特纳(John Turner)认为,性别首先由外表区分,我们能感知到我们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是积极、与众不同的,这种表现在学前儿童身上更明显,且男女有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与学前男孩相比,女孩更关注外表,如“购买”更多与外表相关的物品。狄洛奇(Judy S. DeLoache)等在一项关于儿童“极度强烈兴趣”的研究中发现,男孩对汽车和恐龙之类的物体更为敏感,而女孩则对梳妆打扮更感兴趣。马丁等人结合性别认同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外表认知研究发现,3—4岁的孩子中,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女孩会表现出强烈的外表认知,三分之一左右的男孩表现出了外表认知,说明与男孩相比,女孩外表认知与性别认同的关系更明显。其他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性别差异,如年轻女孩比年轻男孩更喜欢打扮,与青少年男性相比,青少年女性更关心自己的外表,对外表的认知也更统一。可见,从性别认同开始,学前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就表现出不同性别的外表认知。

  

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外表认知间存在社会文化、父母观念、家庭经济、儿童自身等影响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阿雷东多(Maria Arredondo)等人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儿童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会根据不同文化或环境影响外表认知,如美国学前男童较中国香港和韩国的男孩表现出更强烈的外表认知。除了跨文化因素外,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也在方方面面对学前儿童产生一定影响。如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男主角绅士、阳光,女主角淑女装扮等,有时孩子即使没有专心看电视,但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了电视中信息和观念的影响。

  

2.父母观念与家庭经济因素。关于儿童外表,父母的社会化会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因为孩子的衣服通常都是父母所买,甚至很多时候穿衣搭配也由父母决定,尽管不能用全或无的绝对观点解释父母对孩子外表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在日常买衣服或穿衣服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除父母观念对学前儿童性别外表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家庭经济也会影响儿童外表认知,表现为与中等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儿童外表认知更明显,如低收入家庭父母更会强调孩子必须穿带有男孩或女孩牌子的衣服和鞋子。

  

3.儿童自身。性别发展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认知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儿童具有构建性别相关图式的积极内在动机,一旦孩子们了解或知道他们属于某一性别范畴,便开始进行“性别侦探”,关注关于他们自己性别的信息以及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第二,儿童性别概念的“出现”会促使他们通过适合所属的性别方式去了解不同性别所具有的特征。第三,儿童性别类型发展存在一定轨迹。一旦孩子意识到男性与女性某一方面的重要分类标准,便会表现出与性别类型相符的信仰与行为方式。

  

哈利姆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塑造自己性别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儿童对性别外表的认知同不同时期对性别的理解和认同有关。他们通过纵向研究,对2—6岁儿童的外表观察发现,结果呈现曲线型模式:2—3岁或4岁儿童性别外表认知最明显,4—6岁逐渐减少,即学前儿童比其他阶段孩子更早意识到不同性别的外表。这表明他们在外表上的认知更早,主要是因为儿童在学前头几年了解了更多性别观念并使之巩固、定型,该阶段他们会对自己的“新性别身份”感到特别自豪。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服装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性别时,可能会受到鼓舞,这样更加强化儿童早期性别认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对社会认知的发展,他们使用外表来反映自己的性别身份时会更加灵活,直至接近童年中期时,他们倾向于将性别认同作为一个整体。

  

对学前儿童来说,用一种“新发现”表达社会身份或性别认同的确是一种乐趣。在儿童早期阶段,对外表的关注可能不是有害的,但是如果孩子们不能发展出自我的其他重要方面,从长远来看,外表认知可能会带来危害。比如,如果孩子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并这种对外表的重视程度在整个童年和青春期持续下去,当发现自己的外表不符合现实社会或者无法实现理想化的形象时,可能会感到难过,形成认知失调,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自尊心等,尤其孩子将自我价值与自己的外表联系在一起时,会产生心理困扰、饮食失调等负面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年轻人对外表的关注与对数学和科学兴趣、内在动机及自我效能感降低有关,如对外表的关注会消耗智力资源,进而干扰数学成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




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测评电话

028—1234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