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灯光
《中国三峡》2017年10月号封面
编辑出版:中国三峡杂志编辑部
主办: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宜昌市
语种:中文
ISSN:1006-6349
栏目主持: 奥杰塔、伍绍东
书店的灯光
者也的朋友们的文章,又在杂志上发表了!
天津有一家书店,叫蚂蚁和海洋书店,店虽小,却无比温馨。沿着岳阳道,我十几分钟路程就可以到,因此经常去。天津师范大学一些孤独的学生,也会将书店当作精神上的“避难所”。朋友们也会时不时去书店聚一聚,聊天、买书、喝茶。书店老板李恒,本身就是位热爱文学的青年小伙,与朋友们很合得来。书店的灯光,温暖了多少天津人。
本期所推荐的书、碟、影,全是关于书店的,有经典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有永恒的文化地标台湾诚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书店,如果没有书店的灯光,这个世间是多么黯然失色啊。
1
《查令十字街84号》
〔美〕海莲·汉芙 著
陈建铭 译
译林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力 匕
“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了”
李晨晖
阝
廴 匚
在1961年3月10日寄往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信中,海莲·汉芙小姐这样写给她“亲爱的弗兰基”:“……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自1949年10月起始,身在纽约的汉芙小姐就常常通过信函的方式,向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购买古旧书籍。而每次为她服务的,都是这位严肃认真、亲切有礼的店员弗兰克(弗兰基是他的昵称)。如此通信,持续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弗兰克因病去世。二十年间,汉芙小姐与书店的每一位员工连同他们的家人、朋友,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在书店关张之前,她都没能亲眼看看这些人,以及这家令她魂牵梦萦的书店。
这么一个故事,让我觉得神奇。首先是它的真实:《查令十字街84号》并非虚构出来的小说,而是由一封封确然的书信结集形成。世间真的有这样两个人,发生了这样的事。这两个相隔千里,从没见过面的人,却彼此了解,彼此相通,亲近到让旁人都吃起醋来,着实不可思议。而正是那一本本小小的书籍,穿越大洋,将他们连在了一起。
汉芙小姐无疑是读书、懂书、爱书的。她的书品之高,令人吃惊。由于受不了美国印刷的苍白、粗糙的书,她写信给伦敦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询问他们是否有“古老的”二手书可卖。二十年的温情,就此展开。久而久之,汉芙小姐每每想要买书,都会先“就近”问问弗兰克,而不是跑到几条街之外的书店亲自挑选。她相信弗兰克的品味,尽管有时会因为书籍的内容大发雷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法遏制的愤怒,甚至不太礼貌。她只是个不交好运的穷苦作家,却从不考虑那些考究、精美的绝版书要花费几何,总是慷慨解囊,还老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她绝不购买未曾读过的书,认为这就像买下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那样不自在。一个可爱的“书痴”,跃然纸上。
谢天谢地,弗兰克这个同样读书、懂书、爱书的人,接待了汉芙小姐。作为书店的店员,他很负责任地通晓每一本由他经手的书,对汉芙小姐的问题,都能作出完美的解答。为了寻访待售的藏书,他得离开伦敦跑到乡间的私人宅邸,只为求得书中上品。夫人为此嗔怪他像个“房客”,只在家里吃饭睡觉。开书店,自然是要赚钱的;然而弗兰克和书店的其他成员们,都把书籍视为艺术品,而不仅仅是货物。他们都不富有:弗兰克只买得起1939年老款的二手车。境况愈下还能恪守坚持,实在太不容易。
读书数载,自诩也是个爱书人。前几日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为什么一家好书店带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不同?你走进一家书店,门外的倦怠、疲惫与不安,都会一扫而空。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店正是一处为人提供歇脚之地的“小型避难所”。进入书店的一刻,又会顿觉一种温柔的亲切之感,仿佛一切都是如此熟悉。你会突然发现,另一个和你素不相识的人,也关注着你非常喜爱的那一本书;针对某个问题,你们有着同样的思考,相似的见解。书籍和书店,就是拥有这样的魔力:它们可以为天南海北的陌生人,提供相认的办法。汉芙小姐是幸运的,尽管她未能亲身造访查令十字街84号,却还是结识了那些和她一样可爱的朋友们。
比汉芙小姐还要幸运一点儿的我,曾经亲眼见过英国的这种“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颤悠悠的木质楼梯,一百年前的精装书,和蔼的老绅士。在里面呆上个把钟头,真是恍如隔世。这不仅是英格兰独有的本土文化,也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到的人情味儿。可惜的是,随着大型连锁书店的兴旺发达,这些古旧书店,面临着不小的危险。而在中国,这种情况则更是明显:购物中心里的书店越开越大,人情味儿却越来越薄。店主选书只顾销量,值得久读的好书无人问津。顾客们穿梭其中,不为阅读而忙于摆拍……与此同时,街头巷尾本就少得可怜的小书店,几近关门大吉。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除去为汉芙小姐和弗兰克的故事心动不已之外,大概也只得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LINK
《逛书店》
杨小洲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作者杨小洲是一位资深的爱书人士。《逛书店》中所记录的29家书店,皆是他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亲身游历的。这些书店遍布北京、上海、长沙、香港、深圳等大小城市,其中不乏现在已然名声大噪的连锁书店,也有如今业已关张的小型古旧书店。作者通过自己细微的观察、精致的笔法以及对书籍的热爱,对它们的样貌、藏书以及带给读者的感受,都作了仔细的描绘,读起来兴味盎然。当读到某家自己也曾经造访过的书店时,心中的那种亲切熟悉之感,也油然而生。
2
《书店的灯光》
〔美〕刘易斯·布兹比著
陈体仁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版
力 匕
另类的生活方式
李海青
阝 勹
廴 匚
厶
美国作家刘易斯•布兹比,大半生过着售书生活,离开书业,写成《书店的灯光》。作者的身份有两重——普通读者、书店内部人员。这意味着此书的书写融合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一般读者的个人体验,免不了走马观花,一种是百科全书的解读,不得不严肃。介于此间,作者分章别类,缓缓讲述,讲述自个的阅读经历,讲述书、书店、书商、出版商的历史与现状,讲述它们之间驳杂的来往,这与回忆书店趣事、轶事的书籍大为不同。
书店历史从亚历山大市场的第一家移动书摊开始,一路走来,经历了17世纪,写文章的人可以借助文笔谋生了,书店也欣欣向荣,到20世纪,第一家全国性连锁书店的创立,独立书店渐渐委顿,书业故事体现出资本主义的转型。
书店不止规模有所变化,装帧、营销方式也已不同。落地窗,座椅,大书架,沙发,阅读灯必不可少,咖啡吧,文化沙龙、阅读分享会也已成为常态。
与书店历史相关的是书商与出版商的历史。刚开始,书商和出版商的关系原是一体的,书店可以出版图书,捍卫思想自由。“启蒙时代的书商不仅反映他们的时代,而且帮助形成那个时代。”(《书店的灯光》)随着出版与销售分离,到20世纪,出版行业磨平了特点,发生英雄传奇的地方变成了平稳的行当。
21世纪,科技和商业都在胁迫,书业渐渐委顿。作者工作过的“狂妄的乌鸦”书店、普林斯顿书店,一家家消失。
书业是个传统行业,书、书店、书商、出版商的改变不过是修饰了外貌,并没有影响实质。从17世纪到21世纪,售书人员的生活,依旧周转于图书的上架、归架、退货,在书商与出版商之间往来协调,在超高的书架上费一番功夫,寻找读者合意的好书,接着,又继续寻寻觅觅。
作为书店人员,作者和书的关系是形与影。此种生活,弥足忙碌,也弥足称心,作者称之为“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书业历史缓慢流过三千年,作者回顾历史,也是在回顾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
选择书店,选择的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自述,“当我开始在‘狂妄的乌鸦’工作时,我对书业怀有一种令自己都惊讶的痴迷。它绝不仅仅是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它将是我终身的职业。这是一个似乎不可思议的选择,像是神意的召唤。”作者痴迷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书店需要作者,而是作者需要书店。
不得不承认,书店是奇特的存在。无论你去到哪个城市,只要遇到了书店,建筑的陌生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生活方式的迥异感,都会在你踏入书店之际消除。
这种奇妙的感觉,来源于书的特质,这种特质并不会因书的材质变化,而有些微不同。书被当成商品销售,但是,书的价值高于商品本身。作者生活在阅读贫瘠的土地上,15岁那年,偶遇了约翰•斯坦贝壳的《愤怒的葡萄》,自此忘不了,忘不了的岁月,便屡屡提起它的美好。这便是书的魔力。书的交易是用物质的价格换得精神的享受,是从现实进入理想,是从愚钝走向顿悟。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作者把自己的终生委托给书店。在作者看来,“没有书籍传播思想的变化,历史的演进或许会更为野蛮。正因为书籍改变了我们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书店始终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机构。”书店一直保有美好,保有文明。对于不体面而匆忙的生活而言,书店生活是另类的生活方式。所谓另类,意思是,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人的生活常态,人们能直面美好,渴望的自由有可能在里边发生。在21世纪,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常是分开进行,书店生活没有这样清晰的界线。它是一种在现实中挣扎,又走在现实前面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在21世纪步履蹒跚,作者有其担忧,但最后回归了希望。书的最后,作者认为,新时代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书店已死,图书已死,“书店仍然是我们自由和不受限制地交流思想的场所。”书不会过时,书店不会过时,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亦不会过时。
LINK
《莎士比亚书店》
〔美〕西尔维亚·比奇 著
李耘 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年版
《莎士比亚书店》记录了1919年至1944年许多知名作家的趣事,法国巴黎的文化气息随之展露。比奇为乔伊斯出版禁书《尤利西斯》,海明威仗义相助,运输书籍。这是捍卫思想自由。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书店筹款的纪德,第二次大战时期,比奇与德军抗衡,将书店彻底隐藏。这是捍卫独立。朝圣者从各地而来,书店成为传奇发生的地方。莎士比亚书店一直保有独立自由,商业、战争从未能摧毁这种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家独立书店应该有的样子。
1
请输入标题 bcdef
《查令十字街84号》(1987)
片名:《查令十字街84号》(1987)
导演:大卫·休·琼斯
编剧:海莲·汉芙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安东尼·霍普金斯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力 匕
灵魂栖处,何必远方
——评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
葛成乾
阝 勹
廴 匚
如果用一则新闻来凝缩这个故事:一位纽约的女作家,一家开在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双方通信近二十年,感情深厚。终于,女作家到了伦敦,书店却已倒闭,只剩下座座空荡荡的书柜,没了。
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没错。不过,仅以此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含义,总是少了些什么,至少在“买”和“卖”以外,还有很多事是不同一般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店”嘛,总归是一个消费的地方,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却显得与众不同。这里,除了“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还有着家人、兄弟般的慷慨与关注。影片的女主人公叫海伦,生活在纽约,酷爱英国文学,遗憾“纽约人都不读英国书”,美国书则都是“白纸加硬书板”。偶然,海伦在书刊评论上发现了马克书店的广告,从此开始与书店通信,购书、和书店的员工交往。海伦不仅在马克书店买到了称心的书籍,还收获了难得的友谊。得知英国正实行“食物配给制”后,海伦每每送去稀有的罐头,香肠,而书店也尽己所能,回赠自己的礼物。书店和顾客做到这份上,显然是经济学案例无法解释的。
这样的赔本买卖,也许是因为店前那个字,“书”。书店是店,重要的是还有前面的限定,何况,马克书店还是一个旧书店。海伦喜欢读旧书,喜欢扉页的题字和页边的批注,每看到与前人相合之处,便“欣然忘食”。男主人公,书店员工弗兰克常出入英国各大豪宅,搜寻旧书。两人都是对书籍较真的人。海伦性格直爽,有啥说啥,一次马克书店用旧书页包裹书籍,让海伦“大发雷霆”。弗兰克则用他独有的英伦风度,耐心回应。如果说,一本书是各个时代不同心灵的对话,那书店则是各样有趣灵魂的汇合。
这个灵魂的汇合之处,也经历着生死离别,海伦与书店通信近二十年,免不了生老病死,故人远去。最后的日子,老家伙们一个接一个告别了书店,不禁唏嘘,却又个个安详。正如影片中,海伦引用邓恩的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人从书页中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每一章都必须如此翻译……但上帝的手会将我们破碎的书页再黏合起来,放到那个文库中,每本书都会在此被彼此打开。”
影片的开头和中段,常有“写信”的镜头特写。到了片尾,这一镜头逐渐淡化,甚至通过镜头的剪辑,海伦和弗兰克已经能直接“对话”。最终,海伦也没能和马克书店的员工见上一面,观众感慨不已,其实大可不必。影片到了这里,能不能见面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海伦和书店都从书中、信中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所。《圣经·腓立比书》说:“我每逢想念你们,就感谢我的神。”如是,而已。
最后,海伦来到伦敦,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书店。空荡荡的书店,实则已汇成了一部人生的大书。没有遗憾,没有惋惜,也没有“我来晚了”。相反,在海伦走进书店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那是《魔戒》的结尾,山姆走进树底洞,他深吸一口气,说:
“啊,我回来了。”
LINK
《朗读者》(2008)
片名:《朗读者》(2008)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戴维·黑尔、本哈德·施林克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
由文字的交流,生发感情,引导心灵,或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或生死别离,却心有灵犀,如果还有一部这样的作品,便是《朗读者》。《查令十字街84号》是写信,《朗读者》是读书,一个见尾,一个见头,若论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二者则一,而且,两个故事都跟书有关。影片改编自本哈德·施林克1995年的同名小说。片中凯特·温斯莱特奉献出极为精彩的表演,并以此荣膺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2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一页台北》(2010)
《一页台北》(2010)
导演: 陈骏霖
编剧: 陈骏霖
主演: 郭采洁 / 姚淳耀 / 张孝全 / 杨祐宁 / 柯宇纶 / 高凌风 / 高捷 / 姜康哲 / 曾佩瑜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美国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力 匕
“夜晚台北的温情”
——《一页台北》影评
王梦迪
阝 勹
廴 匚
厶
带着清新气息的文艺电影似乎很喜欢选择书店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像《四月物语》中的武藏野书局,她见证着女主人公的单恋与最后的相识。诚品书店,也是台北绕不开的标签。Susie是诚品书店的店员,她总能在这里遇见一个人看书的小凯,她知道小凯正在自学法语,便热情地给他推荐课程,还要帮他拿一张课表。在这个书店里,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成为了朋友。也将Susie带入小凯生命中这不寻常的一夜。
这一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人。高高是便利店的店员,喜欢同事桃子一直不敢说出口。小凯的父母是老店里卖面的老板和老板娘,大哥豹哥是看起来没那么凶的黑帮老大,他一直在小凯家吃面,会关心这个孩子毕业之后有没有找到工作。基勇是没那么英勇的警察,在办案的时候和小弟吹嘘自己把过多少妹,其实自己和女朋友的感情已经濒临危机。这些人是台北这座城市里平凡真实的众生。
这一夜的故事像是略带荒诞的警匪片,小弟们捉到人质以后竟然围桌打起麻将,还和人质讨论如何追女孩。警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的女朋友和别的男生一起散步,就放弃目标追了上去,敬业程度甚至不如自己带的小弟——说实话,除了一直追大喊“不要跑”,这个顶着警察头衔的人任何一点像是个警察。贼不像贼,警不像警,导演刻意用这种冷幽默拆解以往犯罪和警匪片的元素。不知这是否是导演刻意叛逆,但这样的处理让人物显得更为可爱——这不是英雄的故事,只是生长在台北这座城市里小小的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人每天的生活,被导演截取到一个夜晚里,描绘,讲述,放大,变得温情而可爱。导演用小凯的眼睛重新发现这座属于他的城市,为观众展现他眼中台北的样子。小凯在这惊险的一夜里,一边奔波,一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美好、爱情与生活,其实就围绕在他身边,在台北这座城市里。他与Susie间暧昧的情愫极为克制收敛,只在一些细节中才能略窥一二,Susie被绑架时包里还装着她拿给小凯的法语课表,深夜的时候小凯带着Susie回到自己家的小店里亲手为他下一碗面。无论有多少发生爱情的可能,观众和Susie都知道,小凯第二天一早就要飞去巴黎。
于是,像几个月前小凯把霏霏送上去机场的出租车一样,Susie把小凯送上了去机场的出租车。一模一样的场景,大概小凯的心里,都会一种怅然若失。并不像偶像剧里一般小凯会跳下出租车。可最终,不知第二天一早还是过了多久以后,小凯又出现在书店里,轻轻地连喊了三声“Susie”。我想起《洛丽塔》的开头,“洛—丽—塔:舌间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就是这样,呼唤恋人名字时候的感觉。
电影名字叫《一页台北》,取得很巧妙。如果把整个台北当成是一本书,电影截取的是这书中的一页。电影所记录的整个故事,也刚刚好是台北的一个夜晚。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导演“写给台北的一页情书。”的确,这部电影不只是在拍这些人,还在拍这个城市,这座城市是贯穿的主角。灯火通明的诚品书店,热闹拥挤的小吃夜市,开了很多年的水饺面店,夜晚有人跳舞的广场。这些是台北逃不开的标签,也恰恰是故事中平凡人物每天生活的地方,充斥着热闹的人间烟火气。导演陈骏霖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师从杨德昌,尽管片尾致敬杨德昌导演几个字分外显眼,但他与师父杨德昌表现的台北不同。杨导表现的可以说是台北的城市生活与社会转型,多少还是带着冷酷疏离去审视。而《一页台北》,只是记录一段故事,展现一个充满温情的台北。
我们不知道小凯为什么回来,高高有没有告诉桃子他喜欢她,豹哥有没有和女朋友去海南厮守终生,警察基勇有没有和女朋友和好。这些,导演为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空白。而正是这些爱,这些人,让这一夜的台北,和许许多多和白天黑夜里的台北,拥有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美好与温情。
LINK
《海角七号》(2009)
《海角七号》(2009)
导演:魏德圣
主演:范逸臣,田中千绘,日籍,
应蔚民,林宗仁,中孝介
编剧:魏德圣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依傍大海的美丽小镇恒春上,音乐梦想在台北遭受打击的年轻人阿嘉在民代主席后父的帮忙下成了代班邮差,对一个寄自日本的无法送至的邮包,他没按吩咐将之退回,而是私自拆阅查看,里面是几封写于60年前的信件。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在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于是代班邮差阿嘉等人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让日本籍监督友子伤透脑筋,一直不顺的排练,对阿嘉彻底失望的友子决定放弃在台的工作回日本,但两人已在摩擦中生出感情。阿嘉因为友子重新拥有了追求音乐梦想的勇气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信件主人的地址被找到,阿嘉也被友子告知她已接到日本唱片公司的工作邀约。
故事岛
《故事岛》
李欣芸
国语/2009/风潮音乐
力 匕
用简单的音乐,讲纯粹的故事
王淼
阝 勹
廴 匚
李欣芸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她却是台湾少数同时获得金马奖和金曲奖的音乐人。其卓越的音乐创作才华、卓越的配乐以及女性身份使她在人才匮乏的华语电影原创音乐的领域中更显突出。
李欣芸自幼就加入了台北基督教儿童合唱团,与许景淳、黄韵玲、赵咏华等同团;曾前往欧洲巡回表演。在光仁音乐班读国二的时候开始尝试创作。大学期间利用暑假空隙参加飞碟唱片公司创办的第四届大学城全国大专歌谣比赛,以作品《隔夜茶》荣获第一名及最佳作曲奖。1999年她代表台湾到马来西亚参加第四届亚洲音乐节,以一曲《捡红豆》荣获全亚洲第一名。正经古典乐大提琴手训练出身的她还在大学期间和友人林暐哲、金木义则、李守信共同组建了独立台语摇滚乐团“BABOO”,并担任起了键盘和编曲的工作。乐队当时的风格走前卫的实验路线,并未能被多数人所接受。在出了第一张专辑之后便因为各自疯狂的创作想法分道扬镳。
1993年的时候,李欣芸接触到了电影配乐的领域,参与《少年耶安啦》、《我的美丽与哀愁》、《只要为你活一天》等电影配乐的编曲。1995年,个人生活和感情波澜促使她前往美国波士顿柏克里音乐学院,进修爵士作曲与现代流行编曲。
渐渐地她发现相对于诠释演绎音乐,她更喜欢通过创作,用音符去表达此时彼刻的心情。于是此后她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包括在1998 和作曲家 Mason Daring 合作为 HBO 电视系列短片“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写的配乐,回台后独力制作完成的何欣穗的专辑《完美小姐》(曾获金曲奖提名),以及1999 陆续为许茹芸、陈绮贞、赵咏华、脱拉库、李心洁、苏慧伦、锦绣二重唱等艺人团体制作的诸多编曲。
然而当“芳园”、“水上”这些美丽又陌生的名字出现在李欣芸面前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对意大利托斯卡尼的名胜如数家珍的自己对台湾这片故土太缺乏了解了。于是她计划并开始了一个人的环岛旅行。去发现自己与土地的故事,听一听自己与土地的心跳。
对于旅行,有人写日记,记录下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有人写组诗,将瞬间的光影与温度镶嵌于字句韵律之间,而对于自幼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李欣芸来说,创作音乐,无疑是记录与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于是便成就了这样一套旅行音乐大碟——《故事岛》。
在这张专辑中她把途中经过看过的地点都谱成了曲子,每一首都在述说着与之相关的故事,表达着李欣芸彼时彼刻的心境与感受。错落着名牌旗舰店的中山北路、曾经繁荣一时的大稻埕、 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李欣芸通过音乐把所有的景物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24小时书店》给人的感觉很特别。视角并未局限于书店之内,而是置身于书店之外,目睹着日升日落,灯光亮起,见证者每一个路过书店,走进书店的人的故事。从这首曲子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时光斑驳的投影和新旧的交替。无数的悲喜随迎来送往的人流车流消逝……书店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这座城市、这座小岛发展成长的见证者。打破了台湾音乐“格局较小”的传统。
李欣芸注重且善于运用不同的配器。在专辑《鹿女》中她曾将西伯利亚萨满巫师鼓、口簧琴和人声泛唱完美糅合在了一起,使人听罢如见吐瓦森林,激起人们追求极致美的愿望,并带来强大的疗愈力量和感受。在这套旅行音乐大碟《故事岛》中的《大稻埕》、《庆丰年》、《山上的孩子》等作品中亦可以寻得一丝“古调”的痕迹。
她丰富多变的音乐风格常带给人新鲜感,即使是纯音乐作品,也绝不会让人有单调乏闷之感。她的音乐在巴萨诺瓦(Bossa Nova)和独立流行乐(Indie Pop)里打转,有时带点即兴爵士的俏皮,也许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她的音乐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欧式情怀。当古典味十足的钢琴遇上单簧管,小步舞曲的优雅便自然流露了出来。电影《深海》里面的恰恰配乐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有观众评论说“有了配乐,不看电影也可以推知情节发展”。
李欣芸犹如一株绿植,默默地积蓄着能量,低调旺盛地生长。有人说,“她的音乐气质十分村上春树,织起 100% 纯美优雅的女孩爱歌”。她自己也始终坚信“太用力的编曲就像纪念品,只有简单的旋律才会自己说故事”。李欣芸的音乐并不复杂,避免了不必要地堆砌,较为完整。完整的现代音乐教育也使她的音乐在当代台湾流行乐坛中呈现出别样的严谨,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回归,可谓是小众音乐中的上乘之作。
LINK
《Kassation》
Daydream
其他/2010/
Huks Music
The Daydream(白日梦),原名为Renodia是一名旅韩华裔钢琴家,主要作品有《Dreaming》、《Little Comfort》等。部分曲子加入弦乐、吉他、手风琴等乐器,呈现更丰富的音乐氛围。白日梦将这世界上一切值得珍惜的人事、景物、画面,用最温柔、平和的曲调表现出来,聆听白日梦,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放心歇息的角落。这张专辑特别收录白日梦与享誉国际盛名的布拉格爱乐实况录音,管弦乐队丰富的音响,衬托出白日梦浪漫、细腻、极富画面的琴声。经典韩剧画面历历在目,时而生动活泼,时而低声呢喃,为白日梦的创作生涯画下了经典的里程碑。
如喜欢此文,敬请赞赏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编辑:赵欣
推送:者也编辑部
版权声明
文章及图片经作者授权,发布于公众号zheyedushuhui。一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者也读书会
读书作文 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