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丧失了对知识的敬畏,才是一个孩子不学无术的根本原因!

真相:丧失了对知识的敬畏,才是一个孩子不学无术的根本原因!

伴你学 欧美男星 2018-11-29 10:49:57 660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爆了一个超级大冷门。


获奖者是鲍勃·迪伦,一位美国民谣歌手。


鲍勃·迪伦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但是对于这个奖项的颁发,很多人都心生疑惑,为何一个歌手却获得了文学奖?


要想搞懂这件事情,首先要懂音乐,然后懂一些美国民谣,然后懂一些美国历史,就大概可以理解为何诺贝尔文学奖要颁给这个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公鸭嗓了。

年轻时帅气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的歌,完全可以被写进美国历史。


最为著名的是在 1963 年的 8 月 28 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生了著名的百万人民权大游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在此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激情演说。众多支持民权运动的歌手一起现场演唱了鲍勃·迪伦这个当时年仅 22 岁的歌手写的音乐《答案在风中飘》。而这首新歌在当时几乎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歌。


就是这首歌:



Blowin' In The Wind

Bob Dylan - Blowing in the Wind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第一段的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Before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安歇在沙滩上?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飞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将其永远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打开各类网站,评论里一片哗然,网友几乎都不去了解相关知识,就开始愤世嫉俗,认为一个歌手得了诺奖不可理喻,还有人说周杰伦的歌词也很好为什么没得过文学奖……说诺奖评委暗箱操作,说美国人就知道自己的政治正确,如果莫言没有得诺奖的话,估计他们的话会说的更难听。


这个现象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却不太正确。


因为曾经和一群“搞艺术的”在一起相处过,所以对于那些东西,大概都有所理解,还记得在暑期走心课的时候,我给住在一起的孩子们讲那些奇奇怪怪的画作,我给他们讲,曾经有一个艺术家,用刀子在画布上划了几道,就拍卖出了百万英镑的天价,孩子们听了之后,一脸的疑惑与不屑。


就是这幅“画”



卢齐欧·封塔纳

《ConcettoSpaziale,Attese》


然后我给他们讲,这幅画的厉害之处在于空间概念,他将本来应该是二维表达的画作变成了三维,虽然它是在画布上的创作,但是你想想看,它到底是应该算作一幅画呢?还是应该算作一个雕塑?


这幅画其实就相当于一篇美术论文,它的价值在思想,而不是审美。


一番解释之后,孩子们一致认为,这个人厉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且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嘲笑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东西了。


懂得的越多,世界就会越有乐趣。


能教会他们这一点,真的超有成就感。


就像最近几年一直都让人气愤不已的“医闹”事件,因为患者刀口缝针缝的丑就对大夫大打出手,这就是因为缺乏基本医学常识却拿自己贫瘠的知识量当真理的后果。


所以我每次和孩子们聊天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一些他们所接触不到的,但是又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为了教会他们一个道理:


未知是拿来敬畏的,永远不要以无知为骄傲。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学老师,经常发现自己班里的孩子没有带课本,每天提醒也无济于事,于是找来那个孩子的家长,谁知道那个家长说:


不就是本书么,老师教得好根本不要课本,再说了和别人看一本不是也行么?


这让这位老师大感惊讶,他回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走得匆忙忘带了课本,被老师批评了之后和同学看一本凑合上课,这时候自己年迈的奶奶敲开了教室的门,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布包,又从布包里掏出了一个布套,从布套里,拿出了他忘在家里的课本,奶奶把书小心翼翼的交到他手里,嘱咐他好好上课,又慢慢地踱回了家。


但是奶奶并不识字,课本上的两个字,还是自己教会奶奶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尚且懂得书本的可贵,尚且对知识心怀敬畏,面前的这个有学历有地位的父母,却不懂得教会孩子拥有一个对待知识的端正的态度。


这种敬畏心,正是现在的孩子和父母都普遍缺少的东西。


在我小时候,家里会教我们把刚发的课本小心翼翼的包好书皮,书坏了,那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这就是在教给我们一个道理:


书很重要,书里的知识很重要,丢什么,都不能把知识丢掉。


懂得这一点,就算他不上学,也会以自己求知欲为动力,不断的丰富自己。


我总是说,孩子要有一些兴趣爱好,或者称不上兴趣爱好,他总要关心的什么,时事政治,新闻时事,哪怕关心的是美术、音乐、甚至是某项运动。


曾经有家长问,孩子平时不关心学习,就知道看NBA,看那个东西到底对他有好处没有?不就是篮球比赛么?有什么好看的?


其实左老师我并不看NBA,唯一看过的几场比赛也是在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百无聊赖看着玩的,但是我依然知道球星科比的那句名言:


“总是有人要赢的 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他还说:没有人见过洛杉矶早上四点钟的样子,我见过。


在这个篮球运动员身上能给到孩子的正能量,可能比课本里还多。


最重要的是,这份关注,会成为他了解世界的一个入口,如果他有心,他会从篮球里学到人生大道理。


如果对篮球这项运动心生敬畏,那篮球就不只是篮球了,它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个时代,是个求知者的时代,试想一下,在几十年前,如果你见到了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字,但是你想知道它念什么,是什么意思,要么你要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要么你就要找一个图书馆,但是在今天,你想知道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只要打开手机来百度一下就行了,知识的流量异常的惊人,但是我们的求知欲却贫瘠到无法运用这些条件。


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很多家长都头疼,自己的孩子不学习,痛恨学校,痛恨老师,这可怎么办啊!


这就又让我想起我高三毕业的时候,很多毕业生在高考完之后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撕书。


刺啦声不绝于耳,白花花的书本漫天飘扬,把三年的“痛苦”都撒上天看起来是一件可以被理解的事情,但是我却观察到了一个现象,那些撕的最欢的,都是不怎么学习的。


真正奋斗过,凭着自己的意志拼搏过的学生们,根本舍不得撕掉那一本本陪着自己度过最艰苦时刻的老伙计,当时我的同桌,把高中的课本和习题册原封不动的带回了家,在他妈妈的劝说下才处理了一部分,我因为要坐火车没法带着书,就把那些画满了重点的参考书郑重的交给了高二的学弟,不求卖什么价钱,只求它还能有一些用途。


至于那些平时不学习的孩子,刚离校,课本就已经装进麻袋卖钱了。


对待书本和知识的态度,居然直接关系了学习成绩。


所以说,当发现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对知识,缺少一种敬畏,或者说是在家庭氛围中,缺少对知识的尊敬,这份尊敬表现在对他学习的关注,对学习环境的精心,整个家庭所表现的一种求知欲是否足够,是不懂就这样算了,还是知不足而广问天下,是故步自封的夜郎自大,还是求知若渴的不耻下问,这些都表现在父母身上,却都看在孩子眼里。


再回过头来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有多少人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屑一顾,又有多少人会找他的歌来听,又有多少人去了解了他的生平呢?


好奇心+求知欲+对知识的尊敬=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我们来说,更是如此。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是左兴驰老师,让我们以此共勉。





有困难找组织,组织帮你解决问题!




10分钟教育小课堂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父母教子手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