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球,是国际志愿者网络孵化的一个全新媒体:
致力于实现跨越国界、心界的对话和新锐思想的勃生。
分享青年发展与社会实践领域优秀青年人的经历与故事。
我们的微信号为:DialogueGlobal,扫描 以下二维码关注。
如果你希望与其它伙伴分享你的故事,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注名:对话全球+姓名,正文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夏颖,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及博士候选人。目前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及发展情况,试图探索其中政治及经济利益的可持续性。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eborah Brautigam教授研究团队的一员,这个暑假来到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开展针对中国农业和制造业发展的调研。
(拜访非洲学校)
曹雪芹说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此句形容初见夏颖最合适不过。然而事实证明,用“温柔婉约”概括才女个性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有趣”才是难能可贵的优点。在笔者尚未准备好采访提纲的窘境下,健(hua)谈(duo)的夏老师以法律人特有的严密逻辑和清晰思维,妙语连珠地为我们提供了远超一篇小品的访谈素材。这里只整理出她和非洲结缘的过程,希望给正在迷茫之中和渴望了解非洲的青年朋友们一点启发。
不同于国内此时的炎炎夏日,7月的内罗毕时常凉风袭人。我们舒服地围坐在鹅黄的沙发床上,思绪随着夏颖的声音飘回多年前的燕园。
“父母本来打算让我读中科大少年班的,高中时发现物理怎么越学越不好了,所以只能念文科咯。”
“那你几岁读的大学?”
“15岁,不过当时9月就满16岁啦。”
如此云淡风轻,我们也只好装作什么都没听到的样子。
文科生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由于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设置脱节,大部分学生对社科里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只有一个模糊的分界。“和美国不同的地方是,中国的中学教育缺乏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的过程。选择法律并不是因为我从小就想做一个律师,只是高考分数到了那里,你就被裹挟着前进,做出决断。”
进入北大的夏颖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三在GESSUP(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的获胜经历让她逐渐靠近国际法,保研也选择了这一分科。“谈不上特别热爱。当时的导师做欧盟法和国际环境法,前者涉及更多程序性的东西,而我对气候变化等议题更感兴趣,硕士论文写的也是这个。”
“整个过程遇到什么困难了么?”
“刚进学校时前辈都说成绩不重要,大学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很多东西最基本的评判标准还是GPA。记得大二想申请奖学金,自信满满地到教务处查成绩:眼睁睁看着老师一页一页往后翻花名册,发现自己的排名早已百名开外。这才回复到高中的状态,拿下年级第一,争取到保研资格。所以呐,考上名校只是一个起点,当下的努力永远最重要。”
你看,别以为学霸们对所学专业从一开始就充满“奉献一生”的笃定,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兴趣是起点,而“热爱”需要时间的考验。
(夏颖在波士顿)
面对“剑桥还是哈佛”的问题,夏颖认为英国的国际法教育和中国很像,是以教科书为主的学习模式。而美国则以案例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法理如何归纳形成。因此,一直侧重实践意义的她选择了哈佛法学院的硕士项目,继续学习国际环境法。
然而到了美国才发现,这里做国际法的老师很少,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权和贸易;对于环境问题,教授们只关注美国,对国际情况甚少过问。也就是说“国际环境法”在哈佛是找不到导师的。
硕士秋季入学,第二年4月就截止博士申请,现在终于轮到夏老师崩溃了。
中国人总是“keep all the options open”,万一书读不成也得谋生啊。于是夏颖在纠结申请的同时也决定考bar(美国律师资格考试),开始修一些和博士无关的课程。正是此时,她把注意力转向了非洲,也在和一位来自厄立特里亚的同学的聊天当中,发现了来自这里的机遇。
中国在非洲的崛起有目共睹,企业和资本的涌入既刺激了非洲经济的发展,也对像IMF一类的国际组织在非洲的监管发起冲击。美国的主流声音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一直寻找限制中国的手段;而非洲国家呢,应该是想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角力中坐收渔利。
作为一个中国人,夏颖思考的更多是中国到达非洲的动机和目的。毛邓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对非洲早已不是纯政治式的援助。在市场经济支配下,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如何衡量各方利益等问题都是中国需要思考的细节。
次年2月份,夏颖终于确认了研究课题,开始着手申请事宜。“整个过程确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就像拿圆规随便一丢,就选了非洲。”
回过头想,如此重要的决定也带了随意的成分,人生真不是做个计划就可以一意孤行的。不变的总是变,调整自我才是常态。
(和小伙伴们一起登山)
本以为调研是件困难且无意义的事,出发前导师还担心“Youare not ready”,没想到肯尼亚之行如此顺利,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乐意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有安于现状见好就收的,有名校背景渴望深造的,有公司调派自拓市场的,也有草根出身创造奇迹的。小小的内罗毕居然聚集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中国人,也体现出这个国家的包容和接纳。
“那青年人呢?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八卦脸)
“肯尼亚是一个多元性很强的地方。不管是我同学的健身教练,Uber的司机,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女生,餐厅的侍应小哥还是形形色色的中国青年,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人生某一阶段待在这么一个地方,真是件非常好的事。”
“还会来么?”
“冬天就回来了。”
(夏颖在调研现场)
选定非洲后,夏颖的研究主题从国有企业的海外监管转移到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到现在的商业投资才逐渐露出论文的雏形。这个过程既有从师友谈话中得到的启发,也有机构实习之后的心灰意冷,完全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博士同学。
“究竟这么折腾值不值得?还是说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会比改来改去有效率得多?”
“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苏力老师给本科生做了题为《发现你的热爱》的开学致辞;4年后,老师又在毕业典礼上留下《责任高于热爱》的期望。过去我不懂,现在博士读到第3年逐渐明白了他的深意。这两篇演讲也是对你的问题最好的回答。”
感兴趣的朋友可从网上查阅这两篇文章,希望你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下周一(7月18日)
北京时间20:00
我们将邀请夏颖做微信的线上分享,各位千万不要错过哟。
报名方式
前100位报名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
超过100位之后的报名者请加AYL小助手微信:AYLprogram ,会把你拉进群哟~